虽然黑洞照片本身的版权问题很容易就弄清了,但由此引发的对于一系列版权乱像的社会大讨论还在继续深入中。

  一场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进展,却让一家中国公司掉入黑洞。(新华社 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组供图/图)

  一场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进展,却让一家中国公司掉入黑洞。

  2019年4月10日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发布后不久,一家图片版权代理公司“视觉中国”就将这张照片收录到自家网站,并标记为“版权所有”,商业性使用需要付费。视觉中国的员工还在社交网络上警告自媒体人注意版权风险。

  这引起了之前饱受视觉中国版权诉讼之苦的媒体人的愤怒。人们很快发现,这张照片的版权属于主导“事件界限望远镜”国际合作项目的欧洲南方天文台(ESO),而ESO在其网站上明确宣布,包括黑洞照片在内,其网站上发布的照片、视频、新闻稿等版权归属于ESO的素材都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 4.0国际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简称 CC BY 4.0)授权,只要对其版权素材进行清晰的署名,就可以自由使用这些材料,无论是非商业性质的使用,还是商业性质的使用。

  欧洲南方天文台在回复中国媒体的问题时明确表示,视觉中国从未就版权问题联系过他们,但根据该机构网站所采用的CC许可协议,视觉中国可以自由使用黑洞照片,但是无权出售黑洞照片的版权。

  近年来,随着中国自媒体的迅速膨胀,对照片等素材的使用需求剧增。但是早期自媒体多数不重视版权问题,从网上随便搜索图片使用。于是,不少像视觉中国这样的图片版权代理公司(图片库)开发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维权式营销”,即以发侵权律师函或者侵权诉讼的方式获取赔偿金,或者逼迫违法使用者签订一揽子使用协议和解。

  为了监测自家图片的使用情况,各大图片库还开发了专门的搜索系统,可以在整个互联网上搜索比对图片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现未经授权的使用,就会启动维权模式。商业大数据网站天眼查的数据显示,视觉中国的运营公司及旗下其他两家公司涉及法律诉讼案件共12000多起,其中绝大部分是起诉他人图片侵权。这只是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数量,没有进入诉讼程序的就更多了。

  维护版权当然是合法正当的。但问题在于,图片库对其宣称拥有版权的作品,并不一定真的有权售卖,比如此次的黑洞照片。网友们还发现很多视觉中国号称拥有版权的图片,实际上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期(我国版权法规定,摄影作品自发表时间起享有50年版权保护期,过期后其财产性权利不受保护),还有很多法律规定不能进行商业性使用的作品(比如国旗、国徽的图案),还有其他公司的logo等不可能授权给视觉中国的作品,也在视觉中国网站上被售卖。此外,以高额索赔逼迫签署长期使用协议,也是图片库引起广大自媒体人反感的一大原因。很多自媒体人称图片库的作为是“敲诈勒索”。

  虽然黑洞照片本身的版权问题很容易就弄清了,视觉中国也在自己的网站上做了修改。但是针对“视觉中国”们的怒火并没有平息。很快,又有一家图片库“全景网络”也宣布关站自查。

  图片库的兴起对促进中国互联网上版权意识的提高、维护创作者权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授权状态不透明、把自己无版权的作品拿来出售、对中小图片使用者威胁利诱等乱象也广泛存在。图片库公司理应维护自己和创作者的权利,但是首先自己要真的有权才行。

  国家版权局关注到了黑洞图片引起的关注,在4月12日发布公告表示,国家版权局重视图片版权保护,依法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要求各图片公司要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公告还称,国家版权局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

  不仅是图片,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一直都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一次,借助黑洞事件,越来越多人开始想要厘清,版权究竟归属于谁、具体包括哪些权利、如何维权、版权中介的边界在哪里……一场黑洞引发的版权大讨论还在继续深入中。

  希望黑洞照片事件过后,中国的版权市场能够更加规范。版权中介们的行为也要更加规范、授权状态要更加透明、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创作者能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更大的权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