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bandcamp(包括樂隊成員個人的一些項目和作品):

Frequency Drift?

frequencydrift.bandcamp.com
圖標

樂隊官方主頁:

Frequency Drift - Cinematic Music?

frequencydrift.com
圖標

上個精選電臺:強烈建議改一下播放順序,從2014年的Memory (2014)聽起。

Frequency Drift 精選 - 主播電臺 - 網易雲音樂?

music.163.com

之前在他們今年新專的點評裏寫的:

Frequency Drift是來自德國拜羅伊特的交叉前搖樂隊,成立於2006年。說實話對於德國這類交叉團的印象還不太深刻,因為他們畢竟擅長更古怪的東西。他們似乎力圖將視覺化加入音樂中,營造一種電影配樂的感覺,當然融合了其他元素,比如民謠、交響樂和重金屬,主要還是由鍵盤與吉他推動,但配合小提琴和豎琴、曼陀羅、長笛和單簧管,專輯概念有一些科幻的部分。從2008年發專輯以來,已經發布了8張,今年最新的是《Letters to Maro》,雖然還沒來得及聽他們之前的專輯,不過我已經對迷人的女聲頗有好感了,非常年輕有活力,但有些憂鬱感,而且精緻的弦樂也營造了優美的氛圍,的確有一種大片配樂感覺。「史詩般的寬闊音景與醒目的即興表演,精緻的器樂部分和富有表現力的女聲相映成趣。」是他們的自我評價,我認為這樣的評價是中肯的。專輯概念似乎與現代生活有關(僅從歌名來看,但是我沒有查到相關信息),也有一些電子音樂的使用傾向,長笛的使用增加了其中情緒的渲染。雖然坦白來說,因為長度有些長,後面的部分聽起來令人有些疲倦了,但依然瑕不掩瑜,我覺得可以打一個四星的輕推,或許之後還需要重聽和研究歌詞。

現在我已經完整聽完了他們的八張專輯(如果說七張也可以),並越來越覺得她們成為了我個人最喜愛的樂隊之一,所以特意過來推薦一下。

————————————————————

隨著他們高品質專輯的發布,Frequency Drift已經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穩步增長的全球粉絲羣。由Andreas Hack 和 Nerissa Schwarz領銜的樂隊,其獨特的風格融合了迷人的電影音樂、創造性的純器樂和華麗女聲。新專輯《Letters to Maro》於2018年4月13日發行,提供了一個憂鬱,輕盈和活力,節奏複雜,創新的音景和引人入勝的聲樂線路組成的cinematic progressive rock之旅。

那麼,什麼是cinematic progressive呢?可以從他們的第一張專輯說起。

2008年樂隊通過Musea發布一張名為《Personal Effects Pt. 1》的專輯,描述兩個姐妹在未來的悲劇故事,而音樂正是圍繞這一故事來展開,作為其(如果其可以拍成一部電影的話)的配樂。樂隊表示他們受到諸如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等電影的強烈影響和啟發,而第二張、也是首專的下半部分《Personal Effects Pt. 2》在隔年發布,展現了樂隊強大的女聲、深情的旋律和製造氛圍的天賦。

因此在我看來,cinematic progressive顧名思義是指對於某一虛構的影視化作品的配樂,但不同於概念專輯的是,它的氛圍感更加強烈、需要的純器樂部分更多,以來烘托畫面感。而Frequency Drift無疑做到了這一點,依靠眾多的器樂、美妙的演奏和最具特色的強大女聲。

當然,這兩張專輯還是小試牛刀。

樂隊真正的質變是從第三張專輯《Ghosts》開始的。在《Ghosts》中後來成為樂隊核心的Nerissa Schwarz帶來了真正偉大和動聽的電豎琴,逐漸進一步將樂隊演變成前衛搖滾模式,增加氛圍感,並且民謠和金屬迷人的混合在一起。電豎琴將與其擴展的樂器一起,成為樂隊的招牌,成為樂隊最具原創性的部分之一。我所指的其他樂器是指小提琴,Frank Schmitz在這張專輯中的三首歌裏奉獻了出色的提琴演奏,同時Christian Hack奉獻了長笛,我不知道Christian Hack和主創Andreas Hack是什麼關係,不過這些獨具特色的音樂家的加入極大豐富了Frequency Drift的音樂,將電影化前搖的美麗和燦爛完全發揮了出來。

2012年,樂隊又發布了偉大的作品《Laid to rest》,延續了世界音樂的影響和更多元化的器樂,包括豎琴、小提琴、喇叭、長笛、單簧管。並且其中包含了三首15分鐘的史詩鉅作,可以看作是樂隊最具野心的作品了,並且它完成得幾乎完美無缺。在這裡,值得一提的便是樂隊的女聲Antje Auer了,在之前樂隊有許多主唱(主要是katja huebner),但從二專開始Antje Auer成為了樂隊的招牌。她的聲音音域很廣,無論是高中低都能完美勝任,並且遊刃有餘,更難能可貴的是演唱技巧堪稱完美,時而波瀾壯闊般壯麗,時而婉轉魅人,樂隊的成功中女聲的功勞不可或缺。當然Frank Schmitz一如既往奉獻了精彩卓絕的小提琴演奏,他的演奏不可以說優雅動聽,但是能深深抓住你的心靈,即使是聽起來很扭曲很痛苦的段落。

隨著這兩張專輯的發布,樂隊的聲譽得到了提高。他們在2012年得到了參加著名「Night of the Prog」音樂節的機會,他們的表演被德國某雜誌評選為當時的亮點之一。

他們當然沒有停止進步的腳步,在2014年發布了兩張很棒的專輯。第一張叫做《Over》,Andreas Hack 和 Nerissa Schwarz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並進一步用電豎琴和鍵盤音景來進行實驗和突破。這是一部雄心勃勃並且兼容並蓄的作品,囊括了經典前衛搖滾、後搖、流行、古典樂、世界音樂與一體。長度達到了75分鐘,有不少佳作。但樂隊的人事變動是很正常的,大提琴手Sibylle Friz加入,而小提琴和中提琴手換成了Ulrike Reichel,最值得關注的是之前成為樂隊招牌的女主唱從Antje Auer換成了Isa Fallenbacher。這一度會讓人產生懷疑,因為在我看來Antje Auer的聲音是完美的,但Isa Fallenbacher沒有讓我失望,她似乎完全繼承了前者的所有技巧,並且顯得更加自如和多變,她將天賦發揮到了極致,貫徹了聰明,細緻的演唱風格,最重要的是情緒表達也十分到位,既有力量又有控制力。Frequency Drift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成員,但是得到了同樣重要的成員。專輯中的《Memory》堪稱樂隊最偉大的作品,Andreas Hack展現了極度輝煌的吉他功力——當然,這在過往的專輯中早有展現,只是相比獨具特色的豎琴和提琴演奏,會令人略微忽視這一點。更不用提mellotron出沒的聲波叢林了,Frequency Drift的器樂演奏是極高水準的,並且具有原創性,無可取代。

同年,樂隊還發布了一張稍短的《Summer》——這裡稍微插入一點:樂隊的專輯和歌名大多都是一個英語單詞構成,這似乎表示了cinematic progressive的特點,是圍繞一個抽象主題的音樂構建——這張專輯的主題曲也很恢弘,新來的鼓手Wolfgang Ostermann為音樂帶來了新鮮的節奏感,這裡不得不提下貝斯手Wofgang Riess,可能是其他器樂太過突出了,關注貝司的不多,但在主題曲中貝司是重要的和出色的。不過在cinematic progressive的體系中,似乎低音節奏部分並不太過重要,更多的是渲染氣氛,因此在前幾張中我們幾乎不注意到鼓(值得一提的是,同國的RPWL的鼓手曾加入過他們)和貝司。《Summer》主要收入了樂隊未發行的歌曲,經過重新編曲和深度優化。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樂隊在各處音樂界演出。

2016年,樂隊發布了第七張專輯《Over》,這是個不好的名字,因為樂隊一度曾暗示他們要解散了。這張專輯和之前的都不太相同,它聽起來很陌生,因為無論是音色還是樂器使用上來說,都更黑暗、更沉重。但依然有著高度的旋律性,器樂與主唱的聲音是高度凝聚在一起的,具有電影般的畫面感。之所以說要解散,因為樂隊又換主唱了,新主唱Melanie Mau的聲音依然符合樂隊的高標準,並沒有感到和前幾任主唱的察覺,不得不佩服樂隊在選主唱上的慧眼。不過可惜的是這張沉重的、偏向搖滾(可能是有意為之)的的專輯缺失了樂隊重要的各種古典和民間樂器的加持,顯得有些單調,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不錯,很喜歡這種厄運的氛圍。

《Over》的名字暗示了死亡和終結,不過幾次陣容變更之後Frequency Drift依然在繼續製造電影化前衛搖滾藝術。他們的陣容始終以Andreas Hack(吉他,鍵盤,合成器、貝司、曼陀羅) 和 Nerissa Schwarz(電豎琴,mellotron,合成器)為核心,而在今年他們最新的專輯《Letters to Maro》裏,樂隊成員除了鼓手Wolfgang Ostermann沒變之外,最終的女聲則選擇了Irini Alexia。和歷任主唱一樣,Irini Alexia的水準也非常有保證,甚至我認為她的聲音在靈活性和技巧性上更加強大。樂隊似乎也正是想完全展現她的天賦和聲音,為專輯加上了許許多多的演唱段落,不過令人奇怪的是,Frequency Drift從未公開展現過他們專輯的歌詞,無論是在官網上、bandcamp上、還是專輯內頁裏,都沒有任何歌曲的歌詞,而偏偏他們的歌曲往往包含了許多歌詞,以來讓女聲發揮,並用歌聲配合器樂演奏,營造電影化氛圍。這點頗令我感到可惜,因為我很想了解這些歌在唱著什麼,不過我也能夠明白Frequency Drift為何不公開歌詞,就是為了打造一體化的電影化音樂享受吧?

在《Letters to Maro》裏,音樂變得更加現代化和流行化,歌曲較短,只有一首長曲。並且確實了各種提琴,但合成器以及mellotron營造了類似的音色,依然令人神往。樂隊所製造出的音效的確使人的想像力得以最大的發揮,並在腦海內產生相關的圖像。朗朗上口的聲樂安排令他們的音樂更加容易親近——雖然他們之前的專輯藝術氣息濃厚,但過長的曲目和器樂演奏的確也不夠平易近人——然而,複雜性並沒有缺失,樂隊讓歌曲更加緊湊,變化更加集中,尤其是對於電子豎琴的應用再次處於中心地位。他們延續了上張專輯沉重的吉他聲音,並用電子音樂來淡化,製造出憂鬱和輕盈同時存在的感覺。Irini Alexia的聲音具有極大的能量,能表達穿透人心的激烈或憂鬱的情緒。專輯似乎擁有一個現代化都市的主題:即使是來到年輕的城市,享樂主義和物質化生活也不能抹殺人的心靈和內在。樂隊自稱其音樂受到一些日本電影作家藝術的影響,包括村上春樹的小說。總而言之,這一切努力是為了讓聽眾體驗到這些廣泛的空間和影像的音樂化具象效果。再一次,樂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並且緊跟時代的變化。

因此,我必須再次表示Frequency Drift成為了我個人最喜愛的樂隊之一。

————————————————————

Anger (2008)?

music.163.com圖標Portrait (2008)?

music.163.com
圖標

2008《Personal Effects (Part One)》

Deceit (2010)?

music.163.com
圖標

2010《Personal Effects (Part Two)》☆

Dreams (2011)?

music.163.com
圖標
Mermaid (2011)?

music.163.com
圖標

2011《Ghosts》

Cold (2012)?

music.163.com
圖標
Wish (2012)?

music.163.com
圖標

2012《Laid to rest》

Them (2014)?

music.163.com
圖標
Memory (2014)?

music.163.com
圖標

2014《Over》

Ringshining (2014)?

music.163.com
圖標
Summer (2014)?

music.163.com
圖標

2014《Summer》☆

Traces (2016)?

music.163.com
圖標
Treasured (2016)?

music.163.com
圖標

2016《Over》

Dear Maro (2018)?

music.163.com
圖標
Electricity (2018)?

music.163.com
圖標
Whos Master (2018)?

music.163.com
圖標

2018《Letters to Maro》☆

————————————————————

最後引用大神tszirmay的一些評論作結:

Music, what a beautiful world, never ceasing to amaze, stun and caress. This inherent capacity to medicate and involve the mind in a positive and pleasurable manner is what makes it so celestial and necessary, as I cannot imagine a day without prog, what a tepid penitentiary that would entail, condemned for evermore to wander in the din of modern life, aimlessly and soulless!

音樂世界如此美妙,從不會令我停止驚嘆和眩目,它一直在愛撫我。音樂這種能治癒心靈、讓心靈處於積極和愉快方式的天生能力,讓它是如此神聖和必須。我不能想像沒有前衛搖滾的一天,那必然會是無聊的監獄,像被宣判永遠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徘徊,沒有目的、也沒有靈魂!They were monumental recordings, laden with spectacular jewels that only enthuses further upon revisits, burrowing deep into the music starving psyche and staying the course. I, along with many other fans hope that Frequency Drift never disappear from our collective minds and continue to offer such dazzling music.Frequency Drift的音樂是不朽的作品,滿載驚人的寶石,在重新回顧時令人無比興奮。當深入到音樂中時,饑渴的靈魂想要停留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其他粉絲希望Frequency Drift永遠不會從我們的心神中消失,繼續提供如此耀眼奪目的音樂。

補充一些其他的信息,來自這個採訪:

http://www.progarchives.com/forum/forum_posts.asp?TID=82360&FID=47?

www.progarchives.com

樂隊稱自己的隊名來自著名挪威前搖樂隊White Willow的歌曲「Joyride」,甚至White Willow的領隊Jacob在樂隊的第二張專輯內奉獻了精彩的吉他演奏。

對樂隊影響至深的音樂家包括:

  • 《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科幻劇經典,熊貓哥哥的摯愛)的原聲音樂製作者Bear McCreary
  • 菅野洋子(主要為日本廣告、動畫、遊戲、電影、電視劇製作配樂)的配樂
  • 早期範吉利斯(希臘音樂家,開創了電子音樂與電影配樂的嶄新前景,奠定了所謂未來太空音樂的發展)的音樂
  • 其他:Man on Fire、Quidam、Riverside、Peter Gabriel的「New Blood」、Marillion的「Brave」、Dream Theater的「Images and Words」、Yes、King Crimson、Porcupine Tree的「Stupid Dream」
  • 我們也受到英國詩人Dante Gabriel和Christina Rossetti的影響。你還可以在我們的歌曲裏找到很多引用伊麗莎白和維多利亞時代的詩歌。

我們想要做其他事情,所以我們不會重複自己。我想讓音樂變得更有組織性,所以我們用了更多的聲學樂器。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生命的陰暗面,這大多是歌詞的主題。

我們將我們的音樂描述為「電影前衛搖滾」。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通過創造令人難忘的旋律和有趣的安排來傳達氛圍。儘管我們也演奏了一些非常複雜的部分,但它總是取決於歌曲的要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