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巒曾與那日月同輝,

我的燻風曾吹遍海角天涯,佇立在舉世仰望的高原上,

呵,我是阿富汗——阿富汗。

歷史的歲月裏有多少興衰更替,有多少民族在鐵蹄下黯然消逝,而我卻始終昂首挺立,

呵,我是阿富汗——阿富汗。

——(無名氏)阿富汗之歌

網易雲音樂?

music.163.com圖標

前言

幾個世紀以來,阿富汗被希臘、波斯、蒙古、英國和俄國入侵過,對於那些沒有理智的入侵者而言,這裡就是墳場的代名詞。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曾短暫地將阿富汗納入自己的帝國範圍內,波斯帝國,雖然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徹底征服了旁遮普,但也從未完全控制過阿富汗,大約在16世紀左右的時期,巴布爾——一位帖木兒的後代,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延伸至了阿富汗地區,他似乎喜歡喀布爾遠勝德里,而那裡最後也成為了他的安息之地。

阿富汗全境

英國人曾經在三個時間段裏進入過阿富汗,即1839年、1878年和1897年。在最初的入侵中,僅有一個人在撤離中倖存下來。最後,有超過4000名士兵再也沒能走出過開伯爾山口。

正在向撤退的英-印聯軍開火的阿富汗士兵

阿富汗人在悠久的歷史當中學會瞭如何應對強大的侵略者,他們並不是依靠傳統的防禦,而是以挫傷佔領者意志力的方式來達成目標的。

阿富汗的癮君子

阿富汗只有15%的人口是什葉派,瑪儀派佔據很小一部分,不過他們都是瑪儀派分支下查爾派教徒。阿富汗的瑪儀派,用甘菲德的話來說,就是「沿著興都庫什山脈的輪廓,從貝蘇德的南部極地一直向東北延伸到帕米爾,甚至到俄羅斯中亞地區和巴基斯坦北部,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身影。」同樣地,沿著巴基斯坦國境線的西北部地區,也存在著相當多數量的查爾派教徒,他們對吸食成癮性植物傳統的接受程度還不清楚。

一名阿富汗男孩扛著鐵鍬走在罌粟花田中.拍攝於坎大哈

聖戰者

阿富汗是一個充斥著各種穆斯林部落、種羣和語言的崎嶇蠻荒之地,那些向反普什圖主義的共產主義政權發動聖戰(jihad)的人也因此被稱為聖戰者(Mujahideen),當1979年12月,無神論的蘇聯人開始入侵阿富汗並援助其傀儡政府時,許多外國志願者也因他們信仰的真主蜂擁而來,他們往往像漏斗中的沙子一般被分散在同盟的反蘇部落中,聖戰者的許多成功戰術都得益於他們組織分散的特點,一個親蘇政權的探子在滲透後也難以發現其蛛絲馬跡,對其首領進行斬首行動與行動預估。

在早期,聖戰者的裝備還是一些老舊的英制武器,例如阿富汗遊擊隊最為出名的恩菲爾德李步槍,照片裏的遊擊隊士兵手持的是蘇聯的PPSH衝鋒槍與M1853滑膛槍,此照片拍攝於1983年

「那些與蘇軍作戰的聖戰者通常由七個紮根於巴基斯坦的抵抗組織混編而成,通常以地區、宗族、政治傾向以及教派來劃分,更加棘手的在於,在阿富汗境內的部落武裝指揮官和七個抵抗組織的聯繫非常地鬆散,對於他們而言,所謂的陣營隸屬關係只不過是獲取軍火的有效途徑而已,整個戰爭期間,抵抗組織都淹沒在西方情報部門的軍火和資金援助之下,大部分的武器和援助都由CIA和巴基斯坦的三軍情報部門(ISI)提供」

為了驅逐阿富汗境內的蘇軍,聖戰者也從其他境外國家手裡接受援助,由於擔憂蘇聯的擴張主義,巴基斯坦、伊朗以及美國、中國還有一些歐洲地區與阿拉伯國家都開始向聖戰者提供資金與武器援助。

被蘇軍繳獲的中國制69-1火箭發射筒

注意右邊士兵手中的MP5衝鋒槍,這些MP5並不是純正的西德產品,相當大一部分都是由巴基斯坦人自己生產得來的

雖然某些地區時常發生一些臨時性質的起義,但通常不會以這種形式持續太長時間,從傳統的意義上而言,阿富汗的戰士就如同我們的作戰部隊一樣,他們需要武器的補充,以及訓練的手段方式,這纔是讓作戰策略得以生效的唯一辦法。

「培訓應該以任務為導向,這是我們的制度的基礎。」

——優素福準將,阿富汗行動部部長

無論是出於怎樣的原因,遊擊隊的領袖古勒卜丁·希克馬蒂亞爾,一位「眾所周知的國際主義者」接受了絕大部分援助。希克馬蒂亞爾的黨派比其他派系從巴基斯坦、美國人乃至沙烏地阿拉伯手裡獲得了更多的外援。

古勒卜丁·希克馬蒂亞爾,阿富汗前副總理,伊斯蘭黨黨魁,此人在蘇阿戰爭時積極投身於抵抗運動

伊朗的干涉

什葉派的伊朗也通過援助手段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了阿富汗境內,伊朗人通過與遜尼派巴基斯坦的聯繫來運輸援助,甚至在阿富汗建立了一系列的配發網路,儘管存在著種族與教派的差異,這兩個國家也在這一時期緊密地合作起來,直至今日,華盛頓特區的巴斯基坦大使館也全權處理著與伊朗的領事之間的外交往來。

在蘇阿戰爭時期,大多數的伊朗教官都前往到了什葉派佔據絕大多數的馬扎裏沙夫地區北方部落,一些混跡於伊朗邊境的團體與商隊也向反蘇部落提供著伊朗的武器援助,其中就包括伊斯蘭革命運動組織(IRMA)的艾哈邁德·納比穆罕默迪,當蘇軍過於接近的時候,這些團體會迅速撤回到安全處,進行休整後在返回伊朗境內。

不少證據顯示伊朗人已經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了這個國家的腹地,在哈克拉茲山脈的西北部,阿富汗伊斯蘭運動(Harakat Islami,簡稱HI)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就駐紮於此。由什葉派組成的HI在伊朗境內被組建起來,在行動的時候也可以和坎大哈地區的遜尼派原教旨主義組織形成良好地配合。

手持恩菲爾德李步槍的聖戰者,拍攝於1985年8月

阿富汗的山區地形使得大部分的交戰都發生在400-600米的距離上,蘇軍專門為高強度熱戰打造的AK-74自動步槍在這個中亞國家有時候也會顯得水土不服,為了抗衡遊擊隊的距離優勢,除開SVD外也有不少單位重新拾起了老舊的莫辛納甘步槍

基地組織

基地組織在這一時期並未出現,直到80年代末期,蘇軍在阿富汗境內的佔領行動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們才開始有所行動,關於基地組織的情況會在往後的章節再詳細談及。大約在1987年的時候,在巴基斯坦境內的阿富汗行動部門開始承擔起招募訓練外國志願者的責任,這些外國志願者來到阿富汗的目的不僅僅只是擊敗蘇聯侵略者,更多地是為了完成他們的最終聖戰目標。

下一章的內容將會詳細談及蘇阿戰爭時期聖戰者的具體戰略、行動與作戰目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