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明

在思考和討論人類初態和文明初態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不討論社會關係形成的歷史途徑,以及各種演化的分叉。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想到了一些有趣的東西,覺得可以向大家分享一下的。


人類與社會的產生無疑是一個典型的複雜巨系統的自組織。我們知道動物也是複雜的群體系統,但人和動物、人類社會和動物群體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不能說在某一個時刻動物轉變成了人、動物群體變成了人類社會。人體系統的發展與社會的形成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個長時期的過程。我們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的起源實質上也是社會的起源,人與社會作為子系統與系統的關係也必然是在動物與動物群體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作用自組織生成的,人的起源和社會起源乃是統一過程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

人的本質是自然本質+社會本質的整體,而人類的體質是為人的社會本質的湧現提供了基礎,社會系統作為上層系統又深刻的制約和推動了人類個體的發展方向。人體系統與社會是辯證的相互作用關係。

系統=子系統+關係,在人類初態這個時期,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對下述事實提出懷疑:即在整個早期舊石器時代期間,人作為生物學上的種一直處於進化過程中。在遠古人類、古人和新人之間存在著十分重要的體質形態方面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評價在生物學的種一級以下。遠古人類轉換成古人、古人轉換成新人的過程,從生物學角度只能看作一個生物學物種向另一個生物學種的轉變過程,看作種的形成過程、新的生物學種的產生過程。

隨著新人的出現,人作為生物學的種的發展也就停止了,當然這不意味著一般意義上人的發展的停止。還在前一個階段上,人們作為一個總體,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不單單是生物學的種,而且是全新的、按其性質是社會的子系統——人類。隨著新人的出現,開始了人類的、因而也是人的急速而且不斷加速的發展。在這段時期內,人不僅作為生物學上的存在物,而且作為社會生物經歷了重大的變化。這一切都證明,隨著新人的出現,表明人的發展開始了單獨由社會規律來決定,因為僅僅是與新人的出現一起,才產生了成熟的、已經形成的社會。自現代人出現以來,以我們自我認識的尺度來看,人類的體質就不再有著明顯的進化,而社會系統本身卻是在加速發展的。

在人類和社會形成的過程中,正在形成中的社會生物其行為不僅僅由生物學本能決定,而且也由它們的聯合體中正在發生著的生產的、社會經濟的關係來決定。對於生產關係來說,它的存在也就意味著,使生活在生產關係體系中的生物行動起來。如果生產關係還沒有表現在這些生物的行為中,那也就表明它還不存在。生產關係的本質不同於生物學關係,因此它不可能用生物學關係的方式來決定生活在生產關係體系中的生物的行為。生產關係的產生必須以決定個體行為的全新機制的出現為前提。包括必須形成一種特殊力量,生產又藉助於它來決定能生產的生物的行為。

從上面拗口的話中,我們要知道的事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社會關係與生物的群體間關係有本質上的差異,同時社會關係的形成,需要基於一定的、生物學範疇的群體關係。

系統是類型性與層次性的統一,是歷史積累與環境相互作用綜合的整體,生命的發展也是如此。在對從猿到人、從群體到社會的演化研究中,我們必須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去辨析人的生理髮展情況,同時更應當辨析究竟從猿的動物群體到人類社會之間的存在著怎樣的層次性差異。

現在把目光從人類轉移到更廣闊的區域。觀察所謂「真社會性」物種範圍,從昆蟲類的螞蟻、峰類、白蟻,再到哺乳動物類的鼴鼠等,它們的群體存在著很多奇特的屬性,與人類社會有著某些相似性。個人當然是對這種命名持否定意見的,不應當認為這些物種是形成了社會,但就類似於蜂群體系統與人類社會,可以說既有類型性差異,也有層次性差異。那麼各種各樣的動物群體關係,與人類社會相比較,究竟是系統演化的分叉,還是進化鏈條的層次區別?

聯繫起某些例子,如安康魚的雌雄相互結合、小丑魚類的雌雄轉化,這種現象與固定的性別分化情況對群體中的異性關係有什麼不同的影響?螞蟻等生物,它們一個族群僅僅只有一個雌性進行生殖,它們的族群系統關係在演化的歷史中是如何行進的?人類的發情期與猿猴的差異,受到社會系統作用的情況是如何?我們能不能將諸多生物之間的演化情況,放在同一個以層次性為主線的發展鏈條上去比較?

達爾文的《進化論》開闢了對生物個體差異演化鏈條的研究,建立了以物種為單位的演化譜系。到基因理論的建立,讓人們發現了個體之下的基因系統對生物演化的意義,於是現代綜合進化論把生物個體性狀研究上升到了以種群基因組為單位的演化序列。現代綜合進化論較達爾文時代而言,一個明顯的優點在於,將演化的單位從原本模糊的、還原的個體,把用進廢退的觀點改造成了一個相互聯繫的、統計性的種群系統。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於種群個體之間的關係認識的也就越多,也愈發的認識到其重要性

層次性原理告訴我們,從發展的眼光看,系統的層次性即是系統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系統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就表現為系統的層次性。系統觀引導我們不僅要從基因的層次去研究生命,建立物種譜系,如系統分類學、古生物學等學科,我們還要進一步的,研究群體關係系統,建立生命群體系統的演化序列。

以族群為單位的演化序列,不僅是要考察基因層次上的種群演化情況,更是要考察族群內部個體之間的關係發展,同時我們還要考慮族群間關係造成的影響。想到這裡,我就知道這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天坑,可以埋得下很多很多人。個人覺得有生之年是難看得見有什麼可觀的進展了,不過也沒關係,我們就在坑邊上探頭探腦的,不掉下去就行了。


註:本文引用了蘇聯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原始社會史:一般問題、人類社會起源問題》的部分內容,並進行了改寫。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