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王二養成了不少壞習慣。週末假期,王二會漫無目的地刷知乎、微博、朋友圈刷一下午,晚飯過後,什麼也記不得了;有時候,也會一口氣下載了幾百本電子書,卻重來沒有閱讀過;微博、知乎上有大量的收藏但再沒翻開過;手機上很多APP,但經常用的卻沒幾個;有時候甚至會在頭條、知乎、微博的按鈕之間迷茫,實在不知道該點開哪一個。王二知道,自己出問題了。

我想,這不單單是王二纔有的問題,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多多少少會有上面的毛病。信息爆炸是互聯網賦予給這個時代的特徵,表面上的選擇是非常多了,但是我們往往卻不知所錯,獲取信息的手段實在是太低廉了,點開一個按鈕,就能瞭解到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何況還有那麼多按鈕。你甚至不用主動獲取,這些APP就會自動推送消息給你。

小些時候包個5元錢30兆流量,手機上只有個瀏覽器,逛逛論壇水水貼吧,流量還要省著花,快樂感也要比現在強不少。

理論上,如果兩個人都能連上互聯網,那麼在接受信息方面,他們是平等的,都有能力獲得相同的信息。那麼,互聯網彌平了信息的差距了嗎?沒有。

舉個例子,同樣是使用微信,有些大叔會把它當做賭博工具;同樣是微信公眾號,有些大媽卻更偏愛於風水養生;還有美劇,有些人把它當做練習英語口語來看,還有人當做言情故事來看;再拿知乎的打開方式來說,自己主動到知乎檢索問題和被動地接收知乎演算法的推薦所得到的收穫,那差距堪比法拉利之與永久,清華學霸之於我。

由於信息篩選能力以及方向的差異,接受信息的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

於是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很多人刷了那麼多微博,還是講不出段子,刷了那麼多知乎,還是寫不出好的故事,看了那麼多美劇,英語口語卻一直沒有長進。每天早上一覺醒來,又能記得多少昨天看了什麼。

事實上,很多人都面臨著一個矛盾,即個人有限精力和信息過剩之間的矛盾。

拿王二來說,在過去一段時間裡,為了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王二下載了大量關於APP。它們各有特色,有的可以設置自己的每日必做、每週必做清單,還有提醒功能;有些可以記錄過去一天做了哪些事情,還可以插入圖片,高級版的還可以插入語音;有些還可以生成漂亮的時間線的,記錄去年同期你正在幹什麼事情;有些可以記錄下過去時間裡對你產生重大影響的時刻,而且UI做的非常漂亮;有些還允許你像手記那樣隨心記錄,不拘泥於格式;有些app便簽還可以分成很多類,工作上的、生活上的、社交上的;有些做的很激進的,打開這個app 後就不能用其他的app 了;更有厲害的會讓你記錄此時此刻你正在什麼地方幹了些什麼,而且會生成很多圖表幫你分析時間用到哪裡了,有哪些需要該井的地方。

王二開始非常興奮,有這些管理工具,自己的生活一定會井井有條。然而事與願違,生活再一次失控。實不相瞞,很多app打開一次後便再也沒有打開第二次。

王二瞭解自己的焦慮——這麼牛逼的功能不用會不會降低我生活的效率,就像平時刷知乎、微博,生怕一天不刷就是錯過了什麼大事。我們都希望抓住對自己一切有用的東西,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精力有限。不要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足夠的精力可以妥善處理好自己關注的所有事物。

我們需要花一段時間瞭解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自媒體時代的弄潮兒?IT行業的技術專家?證券市場上叱吒風雲的操盤手?還是泡滿一百個姑娘的情場浪子?確定好以後,閉源開流,貫徹極簡主義精神,只接受有利於達成目標的信息,處理過去的冗餘信息。

就像是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漫無目的的接受信息就像是隨手抓起一把種子撒向這片土地,最終也會因為營養不良長出一片矮小的灌木叢。我們只需要少量幾顆種子,定期為他們除草施肥,細心栽培,陪伴他們慢慢長大。但是要注意,時間有限,我們除草施肥的時間不多,如果樹木太多而我們都又兼顧的話,那麼可能他們長的都不會太好。如果是這樣,就砍掉一些樹吧,雖然有時候不忍心,但是必須要做出這樣的抉擇。單個樹木也是,如果讓他的枝葉肆意生長,終究長不太高,我需要定期修建,雖然有時候會不太捨得,但也是為了樹木更好的成長。

我們還需要維護好自己的時間線,關掉不感興趣的APP推送,或者直接刪掉這些APP;取關已經累積數十條沒看的公眾號;退出不感興趣的的羣聊;刪掉微信裏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加的好友;屏蔽微商的朋友圈;刪除自己一年不聯繫的聯繫人;少打遊戲;給自己一些限制,只關注10個公眾號,手機第一頁只放10個常用的APP,我們需要的真的不是很多。

像王二這樣自控力不強,有時候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可以整理一份自己的「無聊時就做」清單,「無聊時就做」清單有三個原則:1、不要太多(不超過10條),適時更新;2、對自己的目標有益;3、促進思維發散,需要集中思考的不要放在清單裏。

當自己打算做玩遊戲、刷盆友圈、刷知乎這些「壞事情」時,請先過目一下自己的「無聊時就做」清單,它就像計算機語言中的「過濾器」,如果「無聊時就做」清單裏的事情都提不起你的興趣,那好吧,「過濾器」放行,你就去做這些「壞事情」吧。需要注意的的,自己「無聊時就做」清單並不意味著裡面就不能有刷盆友圈,刷知乎,看美劇的選項,但是目標一定要具體,比如「閱讀知乎上關於機器學習話題下精華部分前十高贊的回答並做筆記」,「看看好久不見的xx老朋友又發了哪些動態」,「看一集Rick and Morty」,」做五組俯臥撐」。

對於過去照片、文檔、演講稿、瀏覽器收藏以及其他個人資料,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下好決心,清理掉那些自認為還有用但是以後再也不會用到的信息。

過去就像一個每個位置上都鋪滿厚厚紙片的房子,紙片中有不少重要線索,它們記錄著過去的理想,過去生活的瞬間,過去你的認為及其重要的東西,過去的開心與快樂,過去的精神狀況。這是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部分回憶,你或許根本不想打亂他們,移動他們的位置,模糊了它們最初的模樣,只是想在閑暇時間翻翻這些紙片,看看過去的自己。但不管怎麼說,房間是要打掃一下了,雖然這會讓自己的過去失真,但是不這樣做的話紙片會越鋪越厚,這些線索也會更加難以找到,我們只能篩選出一些值得紀唸的紙片,把它們整理好,歸檔放到文件夾內。其他的,通通扔進垃圾桶。

不僅要把房間打掃乾淨,還要維持好這種狀態,定期整理未處理的信息,不要吧紙片扔的滿房間都是了。秩序,需要在我們內心的最底層建立。

如果讀者你認為這篇文章有一些參考意義並打算將之付諸於實踐,那有一點必須要提醒一下: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如果自己的時間線上都只限定於那幾個化題,那麼自我觀點會不斷的強化,認為自己關注的事物就是這世界的全部。就像頭條刷多了推送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實際上這會限制自己的視野,忽略了其他有趣的事情,這時候就需要加入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刷刷知乎、Filpboard 就是不錯的選擇,但是也不要用力過猛,一刷就是一下午。

事實上,做好上面幾點很難,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個公司,你就是管理這個公司的CEO,管理好這個公司需要藝術,更需要耐心,但是值得嘗試。

邏輯有些混亂,最後我用一句話總結一下這篇文章講了什麼:由於信息爆炸,很多人都有有限精力和信息過剩之間的矛盾,這時候需要確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閉源開流,只接受對自己有益的信息,做一個極簡主義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