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拍攝時間過長而啼哭不止的童模。(圖據廣州日報)

  一旦新聞牽扯到孩子,社會輿論的神經往往緊繃。近日,童模被親生母親腳踹的視頻在網絡迅速傳播。面對輿情的沸騰,當地婦聯着手介入,查證是否存在家暴行爲;淘寶隨即下架由該童模拍攝的童裝照片。110家淘寶童裝店主聯名呼籲:爲規範童模拍攝行業、推動童模保護,拒絕使用在拍攝過程中存在損害兒童權益行爲的一切圖片與視頻。

  更令人揪心的是,隨後陸續披露的一系列視頻,曝光了童模任由擺佈,受了委屈還要保持笑容,不斷擺造型的情形。

  一個監管存在巨大模糊地帶的童模行業,也由此進入了公衆視野。近年來,電商行業飛速發展,加之放開“二孩”之後,童裝網購開進了迅猛擴張的快車道。比如,在浙江湖州的織裏,這個被稱爲“中國童模之鄉”的小鎮就聚集着數以千計的兒童模特。透過一些媒體報道不難看出,童模行業亂象叢生。個別童模甚至負擔着比“996”還重的壓力:從一早工作到次日凌晨,一天要換兩百多件服裝。加之拍攝環境、條件不佳,“臘月穿短衫、酷暑裹棉衣”的情況很常見,童模受罪就成了家常便飯。若是再遇到父母家人缺乏耐心、不善引導,年幼的童模極易身心受傷。此次視頻中的童模就在受訪時表示:自己不喜歡好看的衣服,不喜歡拍照。可以想象,在一張張滿溢童真的童模照片背後,卻有多少被迫過早適應成人社會規則帶來的傷害。

  那麼,什麼原因造成行業無度消費幼兒的亂象?要知道,大部分童模都是在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狀態下參與拍攝的,一些家長不顧及孩子能否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反倒將童模作爲生財之道,當起了“啃小族”。對此,除了嚴懲逾越法律底線的部分家長,如何界定童模的身份?在父母和商家之外有沒有爲該羣體主持公道的機構?這些問題都應該得到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重視。僅靠事件爆發後的口誅筆伐並不能治本,只有建立起童模的維權機制,才能防止各方責任人“踢皮球”的現象發生。

  此事之後商家與平臺的及時作爲值得肯定,但童模是否出於自願參與拍攝,工作條件能否得到有底線的保障,工時會不會被任意延長,拍攝中有沒有不當的引導和管束……回答這些問題不能僅看父母是不是盡責、行業夠不夠自律,更爲健全的法律與管理體系才能起到兜底作用,從而真正加強對童模羣體的保護。當然,立法的過程是相對漫長的,所以鼓勵行業內自發形成抵制侵害童模權益的聯盟,具有積極意義。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希望當地婦聯與商家方面的有所作爲只是一個開始,讓童模行業不再有惹人心疼的孩子,更多人需要行動起來。(海外網評論員 吳正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