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有引進火器的古代,冷兵器是戰場上重要的一部分,兵器的好壞自然也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在水滸傳當中楊志曾經有過一把寶刀,據說是削鐵如泥,倘若拿到這樣一件兵器,武力值一定大增。但是古代的冶煉技術並不先進,就算是現代都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工藝做出這樣的好刀,那個時候怎麼會有呢?其實這裏面的重點不在刀上,而是那些被削的“鐵”有問題。

  從現代考古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所以出土的古代兵器都能夠反映不同時代的冶煉技術,還沒有哪個朝代真的能達到這個高超水平,就算讓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來,他們的材料也有很多雜質,所以製作出來的鋼鐵遠遠差於現在,從這個角度來說,那個年代要做出這樣的寶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麼這個成語難道是瞎編來的?自然也不一定。

  首先我們說,按照現在的手藝,想要做到削鐵如泥,那必須保證刀刃足夠厚,這樣才能承受住這麼大的壓力,但是同時還要保證在削鐵之後自身能保證沒事,所以在韌性方面也得有足夠的工藝。但是這是我們現在爲了達到這個水平在研究的工藝,而古代時候並不是這個發展方向,寶刀有,削鐵如泥也確實存在,問題就是他們認爲的“鐵”和我們認識的鐵並不是一回事。

  在已經發現了衆多金屬元素的現在,我們認爲鐵就是鐵,它還分爲好多種,但是在古代,儘管不同的金屬有不同的屬性,但是在文字上有很多都通用做“鐵”,這一點就和“金”一樣,古代很多兵器也會被稱作是金。從楊志賣刀的片段來看,雖然他說的是削鐵如泥,但是實際操作的時候,砍得是一摞銅錢,那個年代的銅純度是很高的,而純銅屬性又非常軟,所以只要使用者能夠掌握好力度和角度,成功將銅錢一劈兩半還是可以做到的。

  同爲金屬,寶刀能夠將銅錢劈成兩半已經非常不錯了,所以這把刀自然也有了名氣,再加上各位作者的神筆一加工,這刀要達到削鐵如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有了這樣的先例,其他的寶刀想要突出厲害,自然也會用削鐵如泥這個成語來形容,至於它是不是真的能做到,應該沒有多少人去追究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