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泉州市區的中山南路,這裏有一間老手工具店。門面不大,也不起眼。門面的兩側牆上,卻掛滿了各種各樣樸素的手工工具。俗話說得好,手藝好,不如傢伙妙。只要是周邊的老泉州人都知道,這家小店鋪中,有着各種各樣的寶貝——桿秤、刨、斧、鋸、鑿、錛等等,有些甚至都叫不出名字來,這些日常生活中最基本卻必不可少“耍手藝”的傢伙,都能夠在這裏找到。

  光陰可棄,唯有匠心不可負……一件好工具,能成就一件美物,能承載一段往事,也能揹負一種孤獨。老手工具店鋪的潘則欣和妻子孫雲,從孫雲的父母親手裏接過這家店鋪,經營至今已有逾半個世紀的時光。

  本期《最閩南》,讓我們走進兩位老手藝人的世界中,瞭解關於這家老手工具店的雲煙往事……

  本期執行 周湖健 賴小玲

  每一次打磨都需要精益求精

  這個動作孫雲常常要保持一天

  潘則欣正在製作手工具

  傳承父輩老手藝

  十八歲的芳華,對於每位女性來說,都是一生中最珍貴的歲月。或唱歌玩樂,或逛街購物,或旅遊觀光,關於美好時光的記憶中,總是有那麼多的歡聲笑語。然而,對於老手藝鋪的孫雲來說,她的青春時光,則是在枯燥單調的鐵器敲打聲中度過的。從早到晚,她守候在這間老手工具店內,雙腳踩住石塊上的線繩,佈滿繭子的手握住笨重的鐵錘,專注而用心打造着手中的器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店鋪曾幾經易名,1952年在潘山時,名爲“雙興鋸鑢”,幾經易名之後,現在的名字只有簡單明瞭的五個字“老手工具店”。

  如今,路過老手工具店,總能看到有位老人守候在門前。她是孫雲的母親,今年已經九十多歲。當年的她,便是位老手藝人,直到上了年紀做不動之後,方纔讓後輩繼續接棒。“我的手藝是從父親那邊學來的。”在記者面前,孫雲婉婉地講述起了自己的往事。原來,她的父親最早是福州馬尾鍛造廠的一名工人,對於如何打造各種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十分在行。

  在孫雲關於童年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母親在打造鐵器時,發出的“叮叮咚咚”的敲打聲。長大之後,隨着父母親日漸衰老,孫雲似乎是理所當然地將這門手工具製作的技藝傳承了下來。她學着父母親的樣子,一把板凳、一塊石頭、一把鐵錘,敲敲打打,轉眼間便是一天的時間。

  “老手工具的製作,其實不僅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門氣力活。”孫雲一邊講述,一邊向記者示範起鐵刨的製作過程。只見,她和老伴二人配合着,將一塊足有百餘斤重的柱狀石頭從門邊搬到跟前,再將一塊圓餅狀的鐵塊,置於柱狀石頭之上,最後,再利用兩腳的力量,用線繩將需要打造的鐵器固定於圓餅狀鐵塊上。完成準備工作之後,方纔能開始“叮叮咚咚”的打鐵。打製鐵器的過程中,每一下,不僅需要位置得當,更需要力道十足。“通常來說,年輕的時候,我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起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收工。其間也很少休息,因爲一旦停下來,就可能會影響到後面的工序和進度。”孫雲告訴記者。

  刮豬毛用的“豬扒”

  匠人總能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手工具製作絕非易事

  積勞成疾終不棄

  技術、體力、耐力、恆心,對於老手藝人來說,缺一不可。“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勞作,的確很累。尤其是在製作過程中,爲了保持穩定平衡,兩條腿必須一動不動。”孫雲告訴記者,而也正是因爲長年累月超負荷的辛苦勞作,導致她的兩條腿都已經落下了嚴重的毛病。如今,她就連平常走起路來,都不太利索。孫雲曾經去醫院檢查過,醫生告訴她,半月板嚴重磨損,需要進行膝蓋置換手術,但經過和老伴的商量之後,她還是選擇了保守治療。

  “之所以會在這一行業做這麼久,這麼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有的青春,甚至是一生的時光,都奉獻在打造這一把把雖然貌似簡單,卻用途廣泛的手工具上,其實主要還是因爲父母親的影響。”孫雲告訴記者。畢竟,那些關於童年記憶的時光裏,都是父親製作手工具“叮叮咚咚”的聲音。或者,這已經成了她懷念父親、懷念過去時光的一種特別方式。

  令人羨慕的是,孫雲和潘則欣夫妻的一雙兒女雖然沒有選擇繼承父母親的事業,卻都特別有出息。“兒子在美國工作,女兒在福州的一所高校教書。”夫妻倆向記者介紹道。小時候,父親曾教導兒女,他告訴他們:“未來的人生你們將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和我們父輩一樣,繼續從事手工具製作,另一種則是好好讀書,謀取更好的出路。”或許是見證了父母親從事這一行當的艱辛,他們最終都選擇走另一條路……

  鋼線鋸

  夫妻二人一起製作手工具

  ?

  一顆匠心永不變

  隨着科技的發展進步,如今,不少手工具的生產已逐漸被機械所取代。然而,記者在走訪時意外發現老手工具店的生意依然不錯,時不時便有客人前來挑選自己這裏的手工具,尤其是有的顧客還是特地從老遠的地方過來的。“現在這種手工具,網上和超市都有賣,爲什麼你們還來這裏買呢?”記者問了其中一位顧客。顧客笑着告訴記者,這可不一定,有些比較特殊的工具,還真是非得這老手工具店裏,才能找到。再加上,內行人其實一摸就知道,機械生產出來的手工具和手工做出來的,其實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據潘則欣介紹,如今店裏所賣的手工具,粗略估計可能有上百種。單是銼,便分爲平角銼、雙角銼、三角銼、圓銼、異形銼等等,好多種。更有意思的是,記者還從貨架上發現一套早時用來打製泉州元宵圓的專用工具……這裏的常客,除了普通的工匠、木匠,甚至還有古建築維修師傅等等。

  “許多前來購買的顧客,應該已經是老主顧了。”孫雲告訴記者,她們雖然店小,卻一直都講究誠信經營。顧客如果買到任何不滿意的手工具,都可以隨時退換。更重要的一點是,積累的大量的實踐經驗和技術,由他們手工打造出來的手工具,雖然產量很低,但用起來要比機械生產出來的手工具好用得多。據瞭解,有些泉州木偶頭雕刻所需要用到的特殊手工具,只有在這家手工具店才能買到。“做這行當其實很辛苦,但每次老主顧們聽說我不幹了,總會主動來勸我,甚至還哀求我千萬得繼續做下去。”孫雲笑着說道。

  匠人,耐得住寂寞,總是在每一次捶打和敲擊聲中享受孤獨。這個時代,一切都在飛快變換更迭,而唯一不變的只有一顆永恆的匠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