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是把高溫高壓的冷卻劑提取出來,推動蒸汽輪機做功發電,就類似裂變堆的雙迴路那樣。

一說,是採用氘氘反應或氘氦3反應,反應產物里就有帶正電的質子,那個提取出來不就是電么。

那麼在技術可行性上到底哪個更大,或者還有其他的什麼方式,求專業人士科普,個人感覺第二種方式更拉風能量利用率更高。


反對前面那位答主的答案。

要回答怎樣發電首先要了解聚變能量生成的形式。以最可能實現的氘氚聚變為例,核反應生成的是14.1MeV的中子與大約4MeV左右的氦核。中子不帶電,在生成之後會被甩出等離子體。所以核反應大部分的能量都被中子帶出了等離子體。要利用這部分中子的能量,我們將包層布置在真空室外圍,讓高能中子在包層中慢化且與Li6反應生成氚。ps.氚是聚變反應(氘氚反應)需要的燃料,在自然界中不存在,而氘可以從海水提取。包層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來生產氚以及帶出高能中子的能量。要讓聚變反應可以持續下去我們希望產生的氚比消耗的多這就是所謂的氚自持了。包層裡面的中子慢化以及產氚都是放熱反應,然後利用冷卻劑帶走這部分熱量。同時包層的第一壁面對等離子體,等離子體有上億度高溫,所以第一壁不可避免的會接收到很強的熱輻射,這部分熱量加上包層內部的產熱共同用冷卻劑帶出發電。當然發電的方式就是傳統型的了。

下面來說說他說的發電方式為什麼不行。聚變等離子體的上億度高溫是由電加熱得到的,而等離子體極強的電流則是高溫的體現。高溫下等離子體中原子核與電子運動非常快,在磁約束作用下分別朝兩個不同的方向運動,這就是宏觀上觀測到的電流。且不說等離子體呈電中性你如何將電子和原子核分開導到兩極,就算能夠實現,消耗掉這部分電流直接後果就是等離子體溫度降低,聚變就維持不下去了。聚變運行中是需要不停地電加熱的,才能維持高溫,才有電流。等離子體電流來源於其動能,而等離子體的動能主要是通過電加熱獲得的,所以通過電流得到的電可能根本不夠加熱消耗的電。究其原因就在於聚變產生大部分的能量並不加熱等離子體自身,而是被中子帶出去了,發電當然只能打這部分中子的主意。

手機碼字,見諒。


題目中的描述大致是對的。第二種方法應該是這樣:聚變產生的是高溫等離子體,裡面不但有高能氦離子還有高能電子,一邊帶正電,一邊帶負電。這樣的情況下用磁流體發電最合適不過,高溫等離子體通過磁場,受洛倫茲力作用分別向相反的兩個方向運動,正負電荷分開就形成了電壓。這樣的發電方式理論效率應該很高,但目前的工程技術還不成熟。

所以目前的設計還是靠冷卻劑把熱量從面向等離子體第一壁帶出來,加熱二迴路的水去推動汽輪機做功發電,和火電,裂變核電一模一樣,也就是傳說中的:

燒開水!!!


人工核聚變也叫小太陽,氘氚聚變反應的能量是太陽能和中子能,可以用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最優方式發電。

中子能量可以轉化為熱能利用熱機發電,同時利用中子嬗變聚變和裂變燃料再發電。


當然是燒開水了。高溫等離子體是要來維持聚變反應的,拿來發電前面的加熱工作不是白搭了嗎?實際上中子帶出80%的熱量,冷卻迴路將這些中子帶出的熱能吸收,然後後面的迴路和裂變堆沒什麼區別。當然現在有個問題是聚變沒有鏈式反應,想持續維持下去很困難。


首先,我根本不看好這個玩意。

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一方面,你要發熱,另一方面,你要冷卻,使超導部件能工作。

效率極差。如果一個生物也是這樣的效率,早就滅絕了。

還要用氚——據說很難搞。

各種不自然,各種勉強,——說實話,我覺得這是個騙子項目。純屬騙資金,騙論文,騙頭銜的,比如,憑藉這個項目,你可以進行不斷的所謂的「研究」,不斷的發表「論文」,你可以獲得博士,碩士學位——這或許是這個項目存在的最大意義。但,這個項目本身沒有任何意義。

由於,不具備在可預見的未來有成功的可能性,我建議中國政府減緩或停止核聚變研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