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中共中央爲增援新四軍在淮北、皖東和蘇北的抗日鬥爭,打退國民黨向新四軍的進攻,命令八路軍調遣部隊南下。這是中共中央爲實現“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作出的重要部署。

  根據中央的指示,1940年5月,時任八路軍第二縱隊政委的黃克誠率第三四四旅、新編第二旅及教導營,共1.2萬人,由晉東經冀魯豫邊區南下支援新四軍作戰。

  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與副師長洪學智

  1940年6月下旬,黃克誠率領的這支人數最多的八路軍南下部隊,在豫皖蘇邊區與彭雪楓的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爲八路軍的第四縱隊,彭雪楓爲司令員、黃克誠爲政委。正當黃克誠部與彭雪楓部合編完畢,準備在中原作戰時,他接到了劉少奇的來電,要他作東進準備,“二十天後派三個團過津浦路活動”。

  三師官兵奉命繼續南下,於8月7日到達皖東北。黃克誠與皖東北中原局劉少奇同志會面後,研究了蘇皖地區各部隊的統一編制、統一指揮問題。決定將淮河以北、津浦路以東所有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部隊,統一整編爲八路軍第五縱隊,由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委。

  1940年10月2日,黃橋決戰打響,爲了馳援黃橋決戰,黃克誠率三師主力於4日開始行動,南下阜寧,向鹽城挺進,以增援陳毅。雖然未能趕上黃橋決戰,但在蘇北東臺白駒鎮獅子橋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部隊會師。這是新四軍陳粟部和八路軍黃克誠部的意義深遠的重要會師。不但把八路軍、新四軍兩塊根據地連成了一片,也爲以後新四軍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皖南事變後,周恩來在重新《新華日報》上的題詞

  “皖南事變”發生後,1942年2月在華中的八路軍、新四軍統一改編爲新四軍,共七個師加一個獨立團。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爲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委。所部原一、二、三支隊依次改編爲第七、八、九旅。第三師還同時兼及蘇皖軍區。新四軍三師在這一階段轉戰於鹽阜、淮海、淮北、淮南等戰場,擔負着堅持蘇北抗日遊擊戰爭和作爲新四軍主力部隊機動作戰的任務。

  新四軍三師組建後,在黃克誠的領導和指揮下多次粉碎了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

  1941年7月粉碎日僞軍1.7萬餘人對鹽阜地區的大規模“掃蕩”, 經我蘇北、蘇中軍民協同作戰,共殲日僞軍3800餘人,擊沉敵裝甲汽艇30餘艘,粉碎了日寇“掃蕩”。

  1942年底至1943冬,是蘇北抗戰鬥爭最艱苦的階段,日寇集結重兵,先後對我淮海區和鹽阜區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大“掃蕩”。1942年11月,三師粉碎日僞軍5000餘人對淮海區“掃蕩”;1943年2月至4月,又在反掃蕩中殲日僞軍1800餘人,拔除日僞軍據點五十餘處,粉碎了日僞軍2萬人的拉網式掃蕩。

  1944年春起至9月,我軍對日僞軍發起攻勢作戰,共殲日僞軍3000餘人,同年12月又殲日僞軍1000餘人。1945年9月,第十九旅和地方武裝一道攻佔淮陰,殲僞軍8000餘人;第七旅、第八旅攻佔淮安,殲僞軍5000餘人。

  新四軍三師轉戰華北、華中戰場,共作戰4700餘次,殲敵僞頑60000餘人,部隊由二萬餘人發展到七萬餘人(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隊)。當時的新四軍領導劉少奇、陳毅對三師部隊評價甚高。華中局在1941年7月,向中央報告《新四軍各師組織及工作概況》中指出,“三師的戰鬥力較強,部隊充實,除九旅外,每團平均有二千人以上,基本上保持了過去的優良作風和制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與反映部隊的問題,保證一切,每一號召能很快地動員起來,自上而下地去推動執行”。

  1945年4月,新四軍政治部對三師的政治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三師部隊政治工作有很多優點,表現在保持和發揮了我軍之優良傳統作風,及雷厲風行的精神,政治工作制度在部隊有鞏固的基礎。”1943年3月18日發生在淮陰劉老莊的戰鬥,就是三師模範政治工作的一個必然成果。當時三師七旅十九團四連爲了掩護淮海區黨政機關轉移,遭遇了千餘日軍合擊。他們頑強堅守陣地,直至彈盡糧絕。最後以肉搏戰結束,四連,82位幹部戰士全部壯烈犧牲,淮海區黨政機關和人民羣衆未受損失。三天後,當地羣衆在劉老莊爲他們立了高五丈的紀念碑。朱德總司令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的《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高度讚揚劉老莊戰鬥“是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1942年,在抗日戰爭敵我鬥爭最艱苦的時刻,蘇北實行主力地方化,兩年多時間,三師十旅由3200餘人發展成兩個旅1.5萬人;七旅、八旅主力也擴大了兩倍,共開闢了擁有4.2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和800多萬人口的解放區。

  1945年10月,黃克誠率新四軍第三師所屬部隊共3.5萬餘人,分作兩個梯隊開赴東北。

  1948年4月黃克誠作支援東北南線作戰報告

  1946年秋天,剛剛被任命爲東北任命自治軍總司令的林彪,能夠調動的全部武裝力量很少,他身邊只有來一個連也難應付的警衛排。林彪曾自嘲自己是“光桿司令”,說那些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部隊,比指揮聯合國的部隊還要難。

  正在這時,三師來到了東北。黃克誠當天就到紅螺山與林彪見面。宋維栻將軍回憶,兩位井岡山的老戰友談了一夜的話。黃克誠見過林彪後也特別高興,他對宋維栻說:“林彪來東北了,林彪來東北指揮,我們肯定能打勝仗。”

  吳東峯採訪宋維栻將軍

  從此,在東北戰場上,三師與其他部隊組合,演革成東北民主聯軍及以後的東北野戰軍的幾個主力軍:

  新四軍三師第八、第十旅,合編爲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也就是後來的第三十九軍;

  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與山東八路軍第七師合編成爲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司令員陳光、副司令員楊國夫),也就是後來的第四十三軍;

  新四軍第三師的三個特務團加上地方武裝一部分,合編成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司令員鄧華、政委陶鑄),也就是後來的第四十四軍。

  新四軍第三師各旅均有部分部隊抽出,分別與東北當地抗日武裝組合,合編成東北民主聯軍第十二縱隊(司令員鍾偉、政委袁生昇平),也就是後來的第四十九軍。

  林彪、羅榮桓在東北戰場上

  可以這麼說,黃克誠創建的三師不但曾經是紅軍的“老祖宗”,而且是東野幾個主力軍的骨幹隊伍,爲解放東北和解放全中國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東峯整理)

  作者簡介:

  吳東峯,兵頭將尾一大校。大校者,大笑也。笑看大江東去,浪花淘盡英雄。曾面對面採訪過肖克、王震、許世友、陳士榘、陳錫聯、張愛萍、王平、張震、李德生、劉華清、尤太忠等二百餘名開國將軍,著有《開國將軍軼事》《尋訪開國戰將》《長徵,細節決定歷史》《他們是這樣一羣人》《開國戰將》《東野名將》《毛澤東麾下的將星》等,共計一百多萬字,被稱爲“中國將帥紀實文學第一人”、“開國戰將經典史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