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1.敘事中始終貫穿著三條線,行為發生的時間線、原先的敘事線(I have question)、諮詢過程中重新解釋的敘事線(I meet question,question is question)

認為I have question的來訪者是用第二條敘事線來解釋行為發生,而敘事療法則是讓來訪者用第三條線I meet question來解釋。

2.敘事有點像是焦點+認知+期待(自我定論、積極的自我認同)。

敘事療法中對於問題的關注和解決即焦點解決。

人與問題的分離則與認知行為療法 (典型的如情緒ABC)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認知的改變,只不過一個是抽離之後進行解釋,一個是從內部進行解釋。案例可以參考割腕自殺的女孩的案例。

期待的部分在敘事療法中似乎是一個關鍵,即問題是起因於期待,問題的方面暴露出來額度是你對某種東西的期待。舉個例子,我覺得我很焦慮、我沒有能力,敘事療法可能要做到的就是讓來訪者知道你是具體在哪裡焦慮,比如是上課回答問題的時候焦慮,此時已經不是焦慮,而是將焦慮具象為上課回答問題困難,這個回答困難源於你對自己的期待,即希望上課表現好的期待。

3.粗暴的案例比較

焦點解決

來訪者:我失戀了。

諮詢師:問題是你失戀了。

認知療法

來訪者:我失戀了。

諮詢師:失戀似乎也有好的地方。

敘事療法

來訪者:我失戀了。

來訪者:多大點事兒啊,失戀不是問題。

4.我們總是質疑自己,其實問題只是問題,當你告訴自己我有問題之前,不妨思考一下,是否是當前的情境讓你需要某種能力。舉個例子,上課的時候別人回答出來了問題,你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我的智力有問題,而是我此時此刻有期待,我希望自己能回答出來,即在回答上遇到了問題。

簡介

敘事心理治療是後現代心理治療方法,後現代心理治療方法還有焦點、女性主義之類的。

現代強調的是科學,後現代強調的是個性化,不會給來訪者下定義,認為來訪者自己即自己的專家。

敘事療法由澳大利亞的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 和紐西蘭的大衛·艾普斯頓 (David Epston)所發明的療法。由於敘事療法發明人麥克懷特是法國哲學家福柯的忠實粉絲,麥克懷特深深受到了福柯的哲學觀影響,麥克把福柯的哲學觀發展遷移運用到社區及心理學治療中。

敘事療法的哲學觀:

人不等於問題,問題纔是問題

敘事療法技術有:3大主要技術:外化、解構、重寫(再建構)其他技術還有:行動藍圖意義藍圖、重組會員、搭腳手架、跨越時空的對話、say hello again、遷移的對話、局外見證人團隊(反思團隊)、文件治療(信件、證書、詩歌、音樂)

  • 我們如何解釋自己的經歷或體驗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人民網的一篇《感謝貧窮》的作者對於貧窮的解釋就是感謝,然而生活中的其他人對於貧窮的解釋是不一樣的。
  • 問題的概念在敘事療法中非常重要,即人不是問題,問題纔是問題。人和問題一旦清楚的分開,就能觀察自己與問題的互動,提出關鍵問題。
  • 發生在時間線上的一次行為雖然在我們注意到時已經不存在,但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始終存在著,如果要創造生活的意義,表達我們自己,經驗就必須成為故事,「成為故事」這件事決定了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
  • 認為自己有問題的人,是自己設定了主線,而敘事療法則是扭轉支線,即改變的發生,類似於焦點解決。
  • 部分支線轉成了故事,但是還有一部分遺漏了,我們拓寬的支線,本來是未看見的、未賦予意義的,但是我們可以將這些故事講述出來,豐富並擴展。
  • 敘事療法的世界觀就是,某些來訪者來的時候可能會說,我覺得自己有問題,但是事實上是you meet questions,not you have questions。
  • 敘事不是改變人,而是解決問題,「改變意味著自我毀滅,」焦點解決關注的地方也是你有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 這些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諮詢易化,讓來訪者以更輕鬆的姿態去討論這些東西,比如一個抑鬱症患者可能不願意去討論某些定義的東西,但是會願意去討論自己的描述。

外化技術的步驟

商討一個獨特的、符合經驗的問題定義

解決了我一直以來的一些疑惑,即專業術語的類型化和概括化真的是好的嗎?回到來訪者本身,讓他們自己去定義、去描述自己的問題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描述問題的影響

舉例,焦慮對自己的影響。

評價問題行為的效果

諮詢師常見的誤區就是認為他們對於問題帶來的影響的感受都是消極的,實際上人們在問題中的位置是矛盾的,一個人可能喜歡目的帶來的某些結果,但不喜歡其他結果。

論證評估

重點在於讓來訪者清晰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包括理解他們的目的、願望、目標和承諾等),讓來訪者形成較為積極的自我認同的定論,以取代問題相關的自我定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