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美國國會決定鼓勵國民增加養老儲蓄。

議員們認為,如果能提供一種養老金儲蓄途徑,同時降低州和聯邦稅,國民們會踴躍參與。

儘管會導致稅收減少,但在經過數次中東戰爭,拿下石油定價權的背景下,國民養老儲蓄計劃可謂一舉三得,建立龐大資金池;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穩定戰後國民情緒。

於是一項計劃油然而生:401K退休金計劃,被寫進了《國內稅收法》第401條K項,為僱員建立一種延遲納稅的養老計劃,該項規定企業為員工設立401K賬戶,賬戶裏的錢投入到資本市場運作。

員工每月最高可存入15%工資額(僱主有許可權制存入比例),在計算稅款前就先從工資中扣除。到退休年紀開始從賬戶領取生存金,退休前退出的話扣10%懲罰稅。

這就是美國著名的『401K養老年金計劃』。

國內市場一度認為,年金險是國人進行理財(投資)途徑中和多數人預期效果最貼切、最符合的選擇,尤其是在養老金、孩子教育金等規劃上。

因為它安全、穩健、有直觀的可預期性,在穩健之上的分紅、萬能收益變相增值,操作簡單僅需輸入銀行密碼就開啟長期理財之路等。

但近年來隨著人們頻繁遊走在各大互聯網軟體之間,年金險的分析測評與理財(投資)的多樣化進階,在圈子裡俯首皆是。人們猛然發現,自己對年金險作為財務規劃的認識與理解打上了一個問號。

造成這一現象的背後,其實在於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年金險在許多層面是有兩張面孔。

1、單一與多樣

01:單一

年金險是指一次或按期繳納保費,以被保險人生存為條件,約定期限並按年或月等給付保險金,直至被保險人身故或合同期滿。

簡單理解為,先交一筆錢給保險公司,之後保險公司基於我們生存的條件下給回錢。

單一的功能還讓人揣測它到底是不是一個保險,因為保險應該要起到轉移風險的作用,有對賭性。其實是有的,年金險本質是轉移『長壽風險』,為活的久提供經濟支持,賭命長不長。

功能本應是單一的,但形態上保險機構展示出各種樣式。

02:多樣

年金險的領取時間、領錢方式、合同期限等以約定為準,約定不同體現的形態也會不同,導致年金險在市場呈現多樣化,功能也不再單一。

比如合同期限設為二十年,則為定期年金,這類年金也常被稱為教育年金險,主打兒童市場;又或者保障期限為終身,約定60歲開始領取,則為終身年金,60歲開始領取的定位也被稱為養老年金險。

總結了一份年金險多樣化分類的圖,適合深入研究用戶,後文會有適用性分類。

養老金的焦慮,必然會讓保險公司聚焦在養老年金保險市場,早在90年代,這類保險就已佔據當時市場主要份額,以平均8%預定利率的固定給付年金險為主。

2017年中國人壽年度信息披露報告中,保費收入7.1億元的『鴻壽』年金保險位列所有產品中第二,這款產品就是90年代年金險的代表之一,保費可躉交、或10/20年交;可約定45~65周歲區間領取;可一次性領取、每年定額領取直至終身、增額領取(每年比上年多領取5%)。

但隨著央行連續7次降息(銀行存款利率),監管部門在1999年6月緊急規定所有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不得高於2.5%,直接影響年金險預期可得,無疑給當時的年金熱澆了一勺冰水,冰鎮十幾年之久。

另一方面的影響是進入20世紀經濟全面高速發展,大眾手中的票子去向有了更多選擇,機會也多;保險公司隨之將重心放在分紅、萬能、投連型理財險上,似乎養老問題被拋之腦後。

直到2013年,監管部門放寬預定利率上限,人身保險保單預定利率上限為3.5%,養老年金或10年期及以上的其它普通型年金保單,允許上浮15%,達到4.025%。

同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將養老拉回視野。

年金險順勢回歸市場前線,還悄悄改了面目,比如:即交即領(現規定最少要5年);帶有分紅的分紅型年金險;普遍附加萬能賬戶進行二次增值等。讓本來多樣的年金險更加複雜。

催生目前主要年金險市場如下(接觸較多的四種):

傳統固定年金常見於進階型保險公司,新型年金由品牌保險公司主推,我們在接觸年金險中,可以對其分類有一定了解。

至於哪種更好,那就來到另外一個層面了。

2、利率與收益

提到年金險,會有兩種聲音圍繞:『長期預定4.025%利率回報』以及『年金險收益是不確定的,沒那麼高』。

讓人容易混淆,其實年金險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項目投入行為,有投入,則有反饋與產出,所以可以這樣理解:預定利率為反饋,收益為產出

03:利率

利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與本金(借貸資金)的比率。在年金險中,有一個預定利率,容易被誤解為收益利率,誤解的根本是此本金非彼本金。

我們知道,保險是一種分散風險的手段,大量風險單位(個人)集合起來,以收取保費的方式建立風險準備基金,用於個別風險單位發生保險事故時的經濟補償(理賠)。這部分則為『純保費』。

因為集合在保險公司,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它是一個經濟實體,所以有對應的經營費用,比如:開業費用、行政管理費用、代理手續費用、宣傳費用等等。

加上保險公司以風險作為經營對象,其自身的經營也可能存在風險,比如利率的波動(投資虧損)、投保人退保等,故其會適度地在保費上進行風險加成。而且它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會考慮適當的利潤收益。這些部分則構成了『附加保費』。

消費者交保費購買一份人身保險,保險公司不需要馬上兌現賠付(給付),再扣除一些附加保費和提取責任(風險)準備金後,它會拿著剩餘保費去進行投資,因使用了客戶的資金,所以預定一個利率計算利息作為回報,這可以簡單理解為保單的預定利率。(此本金非彼本金的原因)

回報體現在哪呢,現金價值的增長為一個直觀的體現,如果是一個傳統固定年金險,相鄰年限的現金價值相除,可以瞭解出其預定利率。

因保險的特徵決定,保險產品的定價是依據過去保險事故發生率統計與費用記錄等因素推算,其中預定利率也會影響保險定價:預定利率越高,保險公司所需收取的保費越少(達到一個預期值,收益更高,則本金更少)。

預定利率越高,不絕對代表我們交的保費越少,因為影響保費的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所說的保險事故發生率、經營費用等。或保險公司想要獲得更高利潤,附加保費也會收取更多。

所以預定利率更多是一個反饋,在年金險中,反饋為現金價值的增長空間,相同權益下(領取期限、額度等)預定利率越高,現金價值會更多。

在保費上,相同權益下(領取期限、額度等),多數情況是:預定利率越高,所需交的保費越少,反推過來,交同樣保費,預定利率越高,則領取的可能更多。

也有可能不會更多,或多不了多少。

04:收益

因預定利率是反饋,無法確定投入的產出,那對於年金險,收益率更能直接體現投入一筆錢後的產出效果。

目前市場上的年金險收益率普遍在3%左右,不管是傳統還是新型年金險。

如果一款年金險宣傳收益率為6%左右,那可能說的是附加萬能賬戶收益情況,或者分紅年金險中把分紅計算的很高,不夠嚴謹。

下圖是一款新型年金險產品,用於我們理解年金險收益。

(30歲男,1w/年,交10年)

年金險的收益用內部收益率(IRR)計算是最好的方法,IRR廣泛用於投資行為的收益計算。

比如:每年存1w元到一個理財賬戶,第五年賬戶有5.5w元,其中本金5w,5年利息5000元,設收益率為x,可能有人會馬上列這個公式:50000*(1+x)^5=55000,x=2%。

這裡有一個誤區,因為5w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5年內分5次投入,所以收益率肯定比2%更高,具體怎麼算,可以用到IRR。

IRR:資金流入現值總額與資金流出現值總額相等、凈現值等於零時的折現率。

以上文展示的那款年金險產品為參考,如何用Excel表來算年金險的IRR:

30歲男,年交1w,交10年:第5、6年分別領取5000元,37歲到64歲每年領取1173.53元,64-69歲每年領取1706.29元,70-74歲每年領取2275.06元,75-79歲每年領取2843.82元,假設領到79歲終止。(先不考慮分紅與萬能收益)

(後面部分不粘出了,有點長)

周歲:輸入30,然後點擊開始—填充—選擇列—終止值輸入79,就可以把周歲這列自動增長值為1排序到79歲。

保費:很好理解,對應周歲交的保費額度,在第一格輸入10000後,通過ctrl+c複製,然後下拉到對應周歲按ctrl+d會自動粘貼。

生存金:根據年金領取計劃,將對應周歲能領取到生存金填入表格,通過保費的複製粘貼方式可便捷輸入。(最後一年需要考慮是否有身故保險金拿)

凈現金流:每年的生存金減去每年所交的保費就可以得到凈現金流,沒有生存金或不需要交保費的周歲視為0。

在凈現金流第一格輸入『=』號,接著點擊左邊的生存金,再輸入『—』號,然後點擊左邊的保費,按下回車鍵就可以得到當年的凈現金流。最後按住出現的小黑點下拉到最後一個周歲,就會自動得到每週歲對應的凈現金流了。

IRR:在表格中隨便找個空格,輸入『=』號和『IRR』,把凈現金流從上面拉到最後,按下回車鍵,就可以得到內部收益率了。

以上方法適用很多年金險計算真實的收益率,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找款產品嘗試算一下。其實簡單想想,不就是支出和收入,從中插入了時間嘛。

3、儲蓄與理財

市場對年金險褒貶不一,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的『作用』。

在行業前線幾年時間裡,我見到不少年金險的宣傳是這樣的:給自己或孩子存一筆養老金/教育金,以後每年領多少錢; 以及日計息,月複利,年滾存,獲得高理財收益。

這裡就引發了矛盾點,究竟年金險是儲蓄作用,還是有不錯收益的理財作用。

甚至連儲蓄或理財作用本身,都存在矛盾。

05:儲蓄

儲蓄是指個人/家庭把暫時不用或節約下來的錢積存起來,原則是:存取自由、存款有息、低風險。

年金險屬於人壽保單,兌付保障高(簡單理解為國家有兜底),所以風險低;有固定領取金額,以及增值的萬能賬戶,所以有利息;這兩點體現年金險與儲蓄有一定聯繫。

但年金險存取不自由,只能取小額生存金,而且還會影響萬能賬戶的收益,所以年金險的儲蓄作用要打上一個問號,或更貼切的說年金險是強制儲蓄作用

不僅是消費者自己強製為教育或養老儲蓄一筆錢,在領取方面,年金險對消費者更彰顯強制儲蓄作用,控制或不讓你動用。

從儲蓄角度看,這樣好不好?

1,給孩子強制儲蓄教育金/創業金,個人觀點是不太好,不建議。

  • 教育成本可控,給孩子準備教育金/創業金,說明嚮往更好教育/生存條件,可年金的利息情況不符預期。(想給孩子更多錢,同樣本金下,年金險起不到更好作用)
  • 在大人經濟能力最強的時期,為孩子鎖定二十年左右的儲蓄,最好還是讓資金靈活些。(別擔心消費問題影響孩子將來,真為孩子好,賺錢學理財兩手抓)

2,給自己強制儲蓄養老金,個人觀點是可以選擇。

  • 作為養老規劃的其中一個配置,因為它比較『穩』
  • 養老年金險的本質是轉移『長壽風險』,年老時能固定領取一筆錢,活的越久,領的越多。

06:理財

真實現狀是,多數人把年金險當作了理財工具。

市場主推的年金險中,第五、六年領一大筆錢,接著年年領還有分紅,提供萬能賬戶複利增息,宣傳幾十年後價值百萬千萬,直怦人心: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理財。

當其作為理財,就不得不面對收益對比,第04部分提到,年金險普遍的內部收益率為3%左右,顯然不具優勢。百萬千萬的價值是長達幾十年的累計,如果能把收益做高一個點,百萬千萬還能翻一倍。

更被注意的一點,是退出機制,如果一理財計劃,前十年退出會虧本,投入十年不但沒收益還會虧本,估計會被摒棄。不少年金險就是這樣。

從理財角度看,個人不建議考慮選擇。

  • 收益不高,可替代的選擇比較多。
  • 資金被長期鎖定,不是良性的財務規劃,尤其是收入不高的家庭。
  • 儘管鎖定一個長期收益,收益3%左右,不認為以後的大眾適用理財產品收益達不到這個值(利率下行、p2p暴雷是兩個極端)。

4、最後

寫這篇文章消耗了三碗米飯的能量,而且寫的還不夠全面,留給以後了。

年金險其實應該交由消費者主觀認識與選擇,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理財意識與能力;風險偏好;收益預期等等。但又沒辦法,受限其中信息差,多數人對年金險的認識基本是被動接收別人的主觀推薦。

所以上文更多是,把我認為需要對年金險著重瞭解認識的幾個方面,通過『兩張面孔』的方式呈現,希望對你認識年金險有一定的幫助。(第三部分的個人觀點,僅作為參考)

寫的過程中,有三個字一直浮現我腦海:點與面。

教育、養老、理財、儲蓄都屬於一個面,是每個人都會考慮的大事,而年金險只是一個點,靠年金險這個點形成不了一個面,所以不是買個年金險就有了養老、教育等。

另一個角度是合理規劃自己的『大事』,先規劃後選擇,有全局的面對應選擇合適的點,這樣可以更主動決定很多事。

最後,給各位一個非常實用的建議,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 賺多點錢吧!」


全文完

關注智囊,19年帶來不一樣的信息。

覺得有用,歡迎轉發,或隨手點個『贊』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