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段交易是相对于短线交易和长线交易来说的,也就是介于短线交易和长线交易之间的一种交易方法。不论是波段交易,还是短线或长线交易,它们的准则都是低买高卖,但它们之间又略有不同:极短线的交易只是寻找细节,不追求价格大方向的判断。长线交易追求对价格大趋势的判断,而在长期持有中对于价格的波动通常采用漠视的态度。

波段交易没有明确的划分界线,毕竟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对于波段交易来说,有的人认为三五天的上涨是一个波段,有的人认为连续上涨的十几个交易日是一个波段,有的人认为阶段性的顶和底之间的走势才是波段。

对于一个做短线的交易者来说,持有一周以上就是长线了。对于一个波段交易者来说,持有一年才算长线。对于一个长线交易者来说,持有一个经济周期才算是长线。

短线交易就一定比波段交易差吗?波段交易就一定比长线交易差吗?当然不是。

相对于长线交易来说,理想的交易就是从最底部买进,在最高处卖出,中间的震荡不理会,如图0.1为理想状态的长线交易。相对于波段交易者来说,理想的交易就是从低位买进,并且在大幅度回调或者长时间震荡发生之前,尽可能提早离场,等回调或震荡结束后,再在相对低位再次买进,反复操作,如图0.2为理想状态的波段交易。

对比两张图,你能告诉我哪种理想状态下的交易更好?长线交易的好处在于,在整个大牛市结束之前,只要建好仓位,就什么也不用做了。只要牛市没结束,之间的任何一次调整和震荡都可以置之不理,省时省力。而波段交易的好处在于,将曲线拉直会比直线更长,也就是说,回避每次的震荡和回调后所获取的利润要比长线交易者获取的利润更多。而缺点就是费时费力,你必须不停地观察市场,不停地做出判断。

如果你想做一个省时、省力、省心的交易者,那么长线交易更适合你。如果你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并且有能力判断何时震荡和回调会出现,那么波段交易更适合你。

其实主要的还是能力的问题。波段交易相对于短线交易和长线交易来说,它的难度更大。它必须过滤掉小规模的回调、震荡,找出真正的回调和震荡。这不仅需要你有过硬的分析能力,还要有对节奏的把握能力。

不是任何一根曲线拉直了都会比直线更长,如果判断错了一次,面临的不是一次亏损就是一次踏空。所以你想选择相对更多利润的波段交易,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想要付出更少的代价,就必须有足够的能力。

波段操作要点

通过领涨板块中的领头羊来判断

随著中小板、创业板的登陆,两市股票数量在不断增多,使行情的展开呈现出局部性、阶段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大多数投资者根据市场的这一特点都采取了波段手法来操作。众所周知,一轮行情都是由领涨板块带动。这些领涨板块中的领头羊的表现对于判断一轮行情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领头羊见顶,对于波段行情是否见顶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投资者在波段操作中可密切注意领头羊个股的走势而决定自己的操作。

如沪市2009年9月1日见到低点2639点,2009年9月29日再见到一个低点2712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双底形态,股指见底明显。我们发现,这时市场炒作的主流集中在甲流概念上,带动了整个医药板块全面走强,白云山A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领头羊。2009年10月30日出现第一个放量涨停,是当时医药股中最早封停的个股,带动了其他医药股的联动。随后该股连续放巨量以涨停的方式向上大幅拉升,2009年11月18日股价最高摸至16.65元,19日冲高回落收出星线后股价缺乏涨升的动能,波段见顶迹象出现,11月20日起股价开始进入漫长的调整周期。这时,上证指数在11月24日出现放量长阴,宣告本轮波段行情的结束。

在以领头羊来判断一轮行情的性质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若领头羊个股是处在超跌反弹的话,股指也只会是个超跌反弹;若领头羊的涨升行情属于中级反弹,可带动股指走出中级反弹。领头羊见顶,股指见顶的可能性就很大,特别是在熊市中。一旦领头羊见顶,要防股指的快速下跌。在较弱的市道中,股指见顶的时间比领头羊见顶的时间要早;而在强势的市场中,股指见顶的时间就比领头羊见顶的时间要晚。

只有正确掌握了领头羊个股所处的市场环境行情,才能为我们找出波段的卖点提供方向。

通过大盘的年线来判断行情的性质

一般而言,大盘的年线可视为中长线走势的一个参考,有效向上突破才有吸引场外大量资金积极介入的动力,而向下突破年线则视为长线走弱的重要标志。

年线为250日移动平均线,在大盘长期趋势中被称为牛熊分界线。年线的作用是用来判定大盘或个股的大趋势,当股指或个股在年线之上,同时年线又在保持向上势头,说明这时大盘或个股处在牛市阶段。这时的股价已经高于250日内建仓投资者的平均成本,绝大多数资金都处在赢利状态,表明行情处在多头控制下,此时可以凭年线作为买进或持有的依据,一旦调整到年线处,年线的支撑有效就可买进,若跌破就应离场。年线保持下行走势,且股指或个股在年线之下,说明大盘或个股处在熊市阶段,投资者被套严重,大多数看淡后市,完全被空头势力所控制,因此将年线称为牛熊线。从历年股指运行情况来看,年线在大盘中长期趋势中具有重要的指路灯作用。在年线上方和年线下方运行,市场运行的格局会有本质的区别。

从近几年来看,日线在年线上方和下方运行市场走势截然相反。2004年6月30日上证指数在跌破年线后连续出现下行的走势,下跌一直持续到2005年6月30日见底998点。股指在年线下方运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熊市行情。2005年12月30日股指在突破年线后连续震荡上行,行情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单边上升的行情持续到2007年10月份见高6124点,股指走出了近两年的牛市行情,而当2008年1月份在股指跌破年线后,一轮大熊市又将投资者带到熊市的深渊。下跌持续到2008年10月份见底1664点,跌幅之大令人恐惧。而当2009年3月份股指再一次站上年线后,上证指数又走出了持续一年的慢牛行情,直至2010年4月份再次跌破年线,市场又出现下跌走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线在年线的上方还是在下方,对投资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将决定大盘是牛市还是熊市的市场方向。年线横向运行时,指数通常会长期横盘整理,依托年线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的幅度不大。年线对指数涨跌反应的速度较慢,短线投资者用年线来作为参考的意义不大。年线轻易不会出现拐头,而一旦拐头,对大盘的中长期走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年线形成一定角度的向上或向下运行趋势时,指数随后一般都有大级别的上升或下跌的行情。牛市到来前,由于指数经过长期的下跌,股指或个股处在低位,成交量极少,要想充分换手,往往需要利用长期的震荡来完成。因此,在这段时期,指数的上下反复考验的是投资者的持股耐心。而在牛市的末期,成交量放得很大,这时要当心指数进入长期整理期,特别是在股指或个股跌破年线时要提防熊市的到来。2005年12月21日上证指数突破年线1123点后,一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就此展开,一直持续到2007年10月份。2008年1月31日上证指数有效跌破年线4748点后,一轮漫长的熊市也就宣告开始。

由于年线对行情性质把握的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在年线还没形成转向时,我们不能断言大盘已形成了新的趋势。一波行情的起点都是在距年线有一段距离就提前展开,因此,我们还应结合周线和月线去配合分析。在年线附近放量并且底部开始不断抬高的股票,往往有成为大牛股的可能。因为主力如果在年线上进庄,会引来解套盘和掏底盘的蜂拥而上,使得主力更容易收集筹码。这种放量会引发跟风者进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下文中会重点对通过成交量研判行情性质进行分析。为此,年线的得失对行情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股票放量站上年线和下破年线都需要引起投资者高度重视。

通过成交量的变化来判断

成交量是测量股市行情变化的「温度计」。成交量持续扩大,表示新资金不断涌入股市,是推动股价向上涨的原动力。成交量是一种供需的表现,当股票供不应求时,人潮汹涌,都要买进,成交量自然放大;反之,股票供过于求,市场冷清无人,买气稀少,成交量势必萎缩。

成交量可以说是股价的动力,一只个股的大涨经常是经过长期下跌或盘跌之后的结果,成交量大幅萎缩,再出现连续的放大或温和的递增。一只底部成交量放大的股票就像一枚火箭发射之前必须要有充足的燃料,使得在底部有充足的向上助推力,才能将股价奋力推高。因此,主力要想拉升该股常会出现异常漂亮的成交量,几日或几周以来,成交量连续放大,股价不断在量的支持下走高。成交量在日线图上看形成一个类似土堆的形状,堆得越高,启动行情的燃料就越充足。

这里所说的充足能量是相对于过去连续萎缩的地量来说的,当一只个股成交量极度萎缩后,再出现连续放量才能将股价推高,成交量决定后市走势的动力源泉。投资者不可忽略这种变化发生时股价与量的关系。只要价量配合,介入后股价才能快速上扬。

下面结合莱茵生物这只个股的成交量变化和走势上的变化来进行分析。2010年5月21日该股地量见底,最低下探到13.01元,5月24日起成交量开始放大,2010年5月31日放量涨停,随后成交量快速放大,直至2010年6月11日股价见高27.23元,短期内股价实现翻番,很明显是成交量的不断堆积促成了这波行情,充足的成交量使股价发生了质的飞跃,如图所示。

成交量能真实反映市场买、卖双方力量增减的变化。当股价或大盘行情从上升较长一段时间后开始下跌,这时成交量放大,股价或大盘行情下挫,反映市场抛售的力量加大,意味著市场持股者开始大量卖出,卖方势力大于买方势力,股价或大盘行情自然下跌,当股价反弹上扬时成交量却不见放大,反而萎缩,反映买方力量介入不多,只引发股价短暂上扬,后市难以进一步推高股价。卖方眼见股价反弹无力又开始抛售,股价随著卖方力量转强而下跌。呈现明显的价跌量增、价升量减的不良信号,意味股价呈大跌小升的下跌趋势。

任何高价位的增量下跌都可视为危险信号,反映市场大户或主力开始大量卖出,市场开始由升转跌。下跌时成交量大幅萎缩,出现成交量一天比一天萎缩,交投一天比一天冷清,反映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市场普遍惜售,持币观望者居多,市场稍有抛单涌出,股价就下跌,给人的印象是市场疲弱,不堪一击,持股者持股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悲观情绪就容易产生,特别是市场出现持续绵绵缩量阴跌时更加考验市场的持股信心与勇气。

缩量阴跌往往下跌或回落调整时间比较长,卖方的能量逐步耗竭,这对性急的投资者来说是较大的打击。不少性急的短线投资者往往被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阴跌搞得无所适从,常常被套后割肉,不甘心,一遇反弹又买入,稍犹豫没出手结果又下跌,造成第二次套牢。多次套牢之后割肉,对投资者的打击是很大的。绵绵阴跌,对绝大多数短线买卖的投资者来说很难适应。

我们来看看2009年7月29日和2009年8月4日上证指数形成小双头见顶之后量的变化。在经历过长达近一年的反弹后上证指数于2009年7月29日收放天量的长阴,单日成交量达3029亿,为近几年来的天量水平,说明在经过长期的反弹后筹码出现松动,持股者大量卖出,行情的性质就要发生改变。随后三日虽反弹再创新高,但成交量却不能超过29日的成交量,市场参与者明显减少,买方力量减少,股指也只能维持短暂的反弹。的确,2009年8月4日股指冲高见高3478点后出现回落,收出冲高回落的中阴线,资金出逃明显,随后股指出现中阴快速下跌的走势,成交量呈现明显的价跌量增、价升量减的不良信号,意味股价呈大跌小升的下跌趋势。这种下跌持续到2009年9月1日,如图所示。

总之,成交量的变化是趋势反转的前兆。个股上涨的初期,其成交量与股价是价少量增,而成交量在不断持续放大,股价也随著成交量放大而上涨,进入强势的主升浪时,才可能见到天量的拉升,最后行情扫尾阶段时,出现量增价跌、量缩价升的背离走势时,只要股价跌破10日线,则显示出强势结束,中级调整将至。用成交量来判断行情的性质变化的准确度很高。

波段操作战法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只个股的实例。2010年3月19日,002310东方园林除权当日股价最低为100.22元。我们从BOLL指标来看,BOLL指标处在下轨下方,并没有站上下轨线。2010年3月24日股价站在布林线的下轨线上方,此时KDJ指标的J值钝化后开始向上拐头,MACD指标绿柱也在缩短,应为一个买点出现。由于该股除过权,加上股价较高,能否走出填权行情也不得而知,买进者也都是抱著短线搏杀的心态,想等股价反弹来获点儿差价。可是,随著该股越走越强,主力高控盘程度开始显现,股价也走出三浪主升填权的走势。

第一浪应为2010年3月19日的低点100.22元到2010年4月23日的最高153.8元。二浪升势从2010年5月7日的最低127.08元到2010年5月26日最高的185.99元。第三浪升势是主升浪,股价于2010年7月2日发动行情一直持续到2010年8月20日最高摸至229元。从这三浪升势来看,第一浪的启动到第三浪的结束,总共花了5个月的时间,股价由最低的100.22元到最高的229元完成了翻倍,如图所示。

若只是采用短线操作的话,很可能只能做完其中的一个浪形。本书中一直强调要求投资者做波段,找出波段的波谷和波峰,正确把握好买卖点,就能避免「只吃鱼头而失去美味可口的鱼身」行情。按波段行情的波长来定行情的性质。我们若按照波段行情的特点来操作个股,不仅可将这三个波段收入囊中,而且只要在波谷和波峰买进和卖出的话,获利远大于翻倍。我们不妨来看看在这三个波段中如何找出波谷与波峰。

根据布林线找波谷与波峰原理,我们可找出2010年3月24日股价站上布林线的下轨应看成是一个波谷位置,随后股价于2010年4月9日突破布林线的中轨后再次向上反弹,2010年4月23日股价上触布林线的上轨,随后在4月24日收出冲高回落的阴线则可判断出短线波段顶点的产生,也就是波峰的出现。一般的投资者大多会选择小赚高抛后就不再对这只个股进行持续跟踪,认为卖出的就是最高点,若见不到自己原先的低买价的话就认为是追高。

从东方园林的走势我们不难发现,布林线仍呈向上运行,股价即便是在调整,如2010年4月26日至5月7日期间的调整,股价也一直在布林线的中轨运行,下触下轨的时候很少。2010年5月12日股价再次下触下轨,但在连续4个交易日的反弹后股价再次站上布林线的中轨,随著重心的上移,股价反弹的力度也在加大。

2010年5月12日股价强势运行并上破布林线的上轨后又进入到震荡整理之中。只要把握好波段的波谷和波峰找到买入和卖出点,投资者就成功做完两个波段。但是该股的波段行情并没有走完,2010年6月30日股价又一次在布林线的下轨站稳,随著反弹站上布林线的中轨,股价紧贴布林线的上轨震荡上升。2010年8月9日股价突破布林线的上轨,使布林线开口扩大,上轨线成为股价向上反弹的支撑线,股价加速上行并于2010年8月20日创出229元的新高,如图所示。

举这只个股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波段行情是中短线的完美结合。投资者不能完全将中线和短线分开,而应立足波段,才能将鱼头和鱼身行情一网打尽,收益也才能最大化。

投资者喜欢用持有至出手的天数来判断一只个股是中线股还是短线股,片面地以短线看一周、中线看半月来定,这都是不正确的。有时明明认为买进的个股要启动,可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未能如愿,有时主力吸货不够充分而推迟拉升时机等,都需要我们根据盘面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而波段操作很好地解决了单纯的中线和短线的局限思维,使投资者将中线和短线有机结合,炒股就变得轻松自如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