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時間發佈第四季度財報之後,數據顯示,優信2C業務實現了大幅增長。這對於優信來說,或許是個再造商業營收引擎的好機會,但大幅增長的背後,帶來的則是C端消費者的各種不滿吐槽,更引人注意的是一名在某平臺認證爲“優信集團員工”的爆料內容,將優信二手車推向了輿論浪尖。

涉嫌虛假宣傳 優信二手車或許並不存在全國自營和中心倉?

據自稱爲在優信上班的這名員工爆料,“優信的車幾乎都是車商的車,但是在官網在每一輛車都標註着某某倉,比如:西北倉 東北倉 華南倉等等。誤導消費者以爲車是優信自營的。而且優信培訓員工也是如此,引導和放任員工欺騙客戶,直接給客戶說優信做的是全國車源,車是優信自營的,車在自己的某某倉放着,要的化免費物流配送。”

筆者百度查閱了相關招聘信息,資料顯示在全國各地優信是存在招聘倉管等信息的,所以,這名爆料者的內容並非是全真。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優信在有的地方倉庫數量較少,不足以支撐優信二手車在全國的運營承載,這就導致了官網宣傳與線下資源匹配方面的矛盾。當然,也不排除優信爲了節省運營成本,利用運營權限在官網上私自標註某某倉,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以爲是平臺自營,然後線下通過車商將車直接運到消費者手中。

層層加價:躲得過黃牛卻躲不過優信

優信全國購打出了”異地購車有差價 優信全國尋底價“的口號,但實際上,消費者在優信享受到的購車價依然是經過層層加價之後的。據一本財經在《優信的“生死劫”:深陷“套路貸”質疑,恐有資金斷流危機》一文中爆料“優信給車商的不菲的返點,這部分成本也被加到了車價當中,隨着競爭不斷激烈,優信給車商的返點不斷增高,以此促成合作,他給過的車商返點,最高達到了11%。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樣的惡性競爭,最終是用戶買單。”

這個讓我想起了之前36氪對二手車金融亂象的報道。二手車平臺爲了發展自己的金融業務,增加對車商們的話語權,不惜以高返點牢牢控制住車商,畢竟在利益面前,車商們的忠誠度還是比較低的,尤其是競爭激烈的二手車金融領域。

而作爲“賣車”業務上市的優信二手車平臺,則是在車商等資源的支持下,金融業務發展的如火如荼。據其財報顯示,第四季度2C貢獻最大的依然是它的金融業務---收入6.2億元,同比增長81.3%,在總收入中佔比將近55%。

與車商的緊密捆綁,雖然爲優信的金融業務帶來了不錯的商業營收,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則是有苦難言。還款變多、買車變融資租賃、存在大小合同……不少用戶投訴,優信二手車貸款欺詐、涉嫌“套路貸”,而且無視合同。據車商們透露,每賣一臺車,優信提供1%的返點,如果用戶走金融貸款,可以另外拿4%的返點,此外還有遠端交易服務費3-6%的返點可供選擇。羊毛出在羊身上,無論是給車商的返點還是優信自身的營收,這一切都需要用戶來買單。

除此之外,針對用戶的層層加價,也引起了其合作車商的極爲不滿,甚至看不慣。在該車商展示的後臺頁面中,一臺大衆polo 2016車報價不到60000元,而經過優信採集檢測報價並上架之後,優信頁面顯示這臺車全款價爲67000元,金融特惠價爲63000元。去掉物流成本,全款購買這臺車的話,優信加了近7%的差價。

筆者就全國購物流問題諮詢了優信客服,其客服表示,全國購的車可以提供免費物流、提檔和過戶,並可以省去異地差價,享受全國低價。現實情況是,優信已經在頁面展示的車價中涵蓋了自己的各項運營成本,而且同一輛車在不同城市展示頁面的價格並不一樣,這與優信客服”省去異地差價“的說法完全相悖。

缺失核心競爭力 優信如何自處?

優信的模式在業內稱爲廣告模式,依靠車商賺錢,不僅不能直接的把控用戶體驗,更是把層層的加價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導致交易效率低下、體驗變差。與優信模式一致的是搜房網。而這種模式早就被搜房驗證爲過時,搜房市值一度從峯值80億美元暴跌至6.98億美元(2019年2月26日數據),也不得不在鏈家切入行業的時候被迫轉型。

實際上,爲了提高營收,優信做了一系列的嘗試,但都是基於B2C模式而非跳出自身侷限的創新。顯然,全國購不僅沒能帶動優信的轉型,更讓優信被車商“套牢”。而車商逐利,在經濟利益之下,自然也會在大搜車、優信等平臺上進行比對選擇。要想繼續吸引車商,優信只能加大返點力度,但這也意味着自身營收相應降低,於是財報不漂亮、股價也持續低迷。由此來看,長期對車商的返點和補貼下,優信的勝算並不大。

可以預見的是,二手車行業的競爭依然激烈,優信選擇了一條最難、收效甚微的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