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潘維庭╱綜合報導】

2008年,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的馬拉威與中華民國斷交,陸媒報導,大陸與馬拉威建交10年來,2010年援助建築的新議會大廈,被印在當地200克瓦查的紙鈔(1美元約合715克瓦查);此外,馬拉威科技大學也被印在面額2000克瓦查的紙鈔上。

大陸與馬拉威建交後,除了援建建築印在紙鈔,陸企把「訂單農業」(契作)複製到當地棉花產業,大陸的醫療成果幫助當地人擺脫瘧疾惡夢,甚至鄉村的「大喇叭廣播」放送模式,也受到馬拉威農村的採用。

現今臺人在地種咖啡

中華民國從5月24日起在非洲僅剩一個邦交國,陸媒《環球時報》近日刊登專文稱,10年前與臺灣斷交的馬拉威,人口1800萬,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跟福建省差不多,首都裏朗威人口達百萬,議會大廈、國家體育場是該城地標性建築。議會大廈門口有紅色中國結與「CHINA AID」字樣,十分醒目。

報導特別提到,在大陸援建的國際會議中心一角,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小涼亭,是當年臺灣領導人訪問期間留下的建築。先前臺灣派去的農技隊和醫療隊大多都已離開,只有在馬拉威北部,還有一些臺灣人在當地種植咖啡。

報導還稱,「普通馬拉威民眾對和臺灣邦交的歷史並不太在意,只有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和政府官員能說上幾句。」

吸取陸農業、扶貧經驗

馬拉威關注大陸農業發展和扶貧經驗。青島瑞昌棉業早年在鄰近的尚比亞從事棉花種植、加工,建立的「訂單農業」和分級管理制度非常成功,吸引馬拉威關注,大陸的國家開發銀行和中非發展基金還專門支持,組建「中非棉業發展有限公司」。

大陸與馬拉威建交後,兩國簽署合作協議,馬拉威政府主動提出將這種模式複製到當地;2008年3月,馬拉威總統訪大陸時,也特別提到由陸企在當地成立棉花加工企業,將棉花種植加工,當成馬拉威主要發展方向。大陸農村的「廣播站」也複製到當地,向全村人預報天氣、提供實用的農業技術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