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

客家圍屋始建於唐宋,興於明清,是先如今保存最多的一種客家建築。唐宋時期連年戰亂,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遷徙,客家寓爲客居他鄉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我們知道唐宋時期江南除了一些水利發達地區有出現城市的縮影,其他地區都是深山老林,猛獸出沒,這些被迫南遷的客家人想要尋找的一個安靜祥和的世外桃源,遠離威脅圍屋孕育而生。

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臺灣的屏東、雲林、臺中東勢等。

著名的客家圍代表有蔡蒙吉故居、鶴湖新居、九廳十八井、田豐世居、新橋世居、新喬世居、東昇圍、林寨古村、環水樓、大萬世居、茂盛世居、客家排屋、觀瀾版畫村、原膴隆基、龍田世居、馨梓圍、貴湖塘老圍、洪圍、玉田世居、崇林世居、南陽世居、大塘世居、碧灩樓、蘇家圍、四角樓、曾生故居、南華又廬、仁厚溫公祠、磐安圍、滿堂客家大圍、進士第、東生圍、善述圍、承德樓、慄園圍、人境廬、濟濟樓、泰安樓、肇慶堂、德先樓、李惠堂故居、光祿第、崇慶第、阮嘯仙故居、福田世居、西埔新居、秀嶺世居、璇慶新居、繼善樓、李和美、正埔嶺世居、玉田世居、廻龍世居、兩秀新居、丘逢甲故居、長興圍、大王屋、李和美、棣華圍、大劉屋等。

客家人採用中原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擡樑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爲“一進三廳兩廂一圍”。爲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營壘式住宅。

形式有兩種:一:磚瓦結構。二:特殊土坯結構: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三、花崗巖條石結構(如江西龍南龍光圍)。

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

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羣體。

圍屋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每一座圍屋都是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攻防兼備設置了各種陷阱機關。

客家人經歷了無數風霜雪雨、戰火紛飛,今天,這些圍屋依舊巍然挺立,依然發揮着聚攏客家人的作用,成爲了離開此地的客家人魂牽夢繞的“故鄉”的代名詞。

我們現在去觀看這些圍屋,去了解客家人和民風強悍的土著的殊死搏鬥,建築內部的迥響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古建中國致力於打造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致力於弘揚傳統優良文化,繼承古人以建築作爲文化載體的非凡創意及重要功能,喚醒建築中缺失的中華歷史文化,爲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讓建築有文化,把文化帶回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