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為什麼要祭祖?

從歷史來看祭祖就是要告誡今人:我們的一切來自祖上、來自逝去先人曾經的哺育、教養與恩惠,特別是要告誡年輕一代。感恩是為人的本分,報答是做人的責任。正是在祭祖這一時刻,人們面對先人做出內心宣示與共同勉勵。感激所有施恩於己之人,懷念所有對家庭與社會做過貢獻之人,立志做一個不負先人厚望、奮發有為、德行高尚之人。

由此可見,春節祭祖絕對不是簡單的形式,更不是迷信活動,而是今人對先人表達感情、心愿與意志,激勵後人慎終追遠、繼往前行,凝聚家人親情關係,傳承優秀倫理道德,提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重要舉措。

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依然保留著春節祭祖的寶貴傳統,就連我們的鄰國韓國也將這一傳統保留與繼承了下來。

小編順便想分享一下我的家鄉甘肅每年春節的祭祖習俗,不知道各地一不一樣,不過你們可以留言一起分享哦!

1.三十這天,全體男性族人到村外,面向始祖墳墓的方向燃香焚紙,行跪拜禮,請列祖回家接受供奉。

2.族人把纏著燒紙的芝麻桿沿路插在牆縫裡,先祖的靈魂順著芝麻桿回到祭壇。

3.把列祖的靈魂請到祭壇後,族人集體行磕頭禮。

4.列祖享受後世子孫的供奉。

5.大年三十晚上,族人和列祖共度年末歲初之夜。

雖然有的人以為,先人在世時已經盡孝心了,再做祭祖沒有必要;還有的年輕人以為,祭祖是迷信活動,等等。此番說法曲解了祭祖的本來含義,需要加以糾正。古訓曰:祖宗雖遠,祭祖不可不誠也。這裡所說的「誠」,包括尊敬、懷念、感恩、繼承、報答等多重意義。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在一年開元之際祭祖的傳統,其本意就是以祭祀的形式,表達對先人的尊敬、懷念、感恩、繼承、報答之意,

祭祖儀式從臘月二十四開始。二十四,鄉俗謂過小年,意味著從此開始正式過年,家家洒掃庭院,稱作「打陽塵」,晚上必須放上一掛鞭炮,並炒些花生瓜子之類,放在廚房裡,一是送走灶王爺,有些吃食供奉,好堵住他老人家嘴巴,以便他上天言好事,再便是迎接祖先回家過年。二十四晚上,家長都會把小孩召到一起,叮囑言語小心,多談吉利話,少唱不好歌。有的人家更在客廳神案上貼「天地陰陽,百無禁忌」紅紙條,意指即便小孩說話有所放肆,祖宗也不計較了。

年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飯,自然不可忘掉祖宗,放鞭之前,家中男主人須得先在神案前燒些香紙,將葷菜裝上一碗,並倒上一杯酒,放在神案之上獻給祖先,意思是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祖先福蔭。

吃過年飯,才到祭祖最隆重儀式,家鄉稱作「標山」,即一家大小都到祖先安葬之處行祭,祭品是事先必須準備好的,有鞭炮、香燭、燒紙,送到墓地焚燒,算作是給祖先的過年費。頭免不了要多叩,鞭炮儘管放,然後圍繞墓地走上一圈,祭祀者有甚祈求、心愿也趁機說出來。

祭祖到正月十五方告一段落,「年過月盡,打算活命」,十五好好放一下鞭炮,送走祖先。

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們的新年祭祖習俗哦!


春節祭祖有兩個意義。

1.告誡現在的年輕人。

我們的一切都來自於祖上,來自於上蒼,來自於先人的,教化哺育。無論走到哪裡?無論走到何方,無論走到什麼高度,都不能忘本。

那現在的年輕人學會感恩,感恩祖上給我們帶來的一切。感恩那些對家庭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讓年輕一代勵志,做一個不負眾望的新新人類。

2.祈求祖上保佑

這個說法就有點迷信。祈求祖上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裡心想事成,福壽安康,財源廣進。這也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中國人新年祭祖有很多形式,有的是祠堂祭祖,有的是上墳祭祖。不過現在大部分都是上墳祭祖去,去自己親人的墳地燒香,上供,叩拜。


你好,關於問題:「為什麼新年要祭祖?」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每年的新年祭祖可以幫助我們對逝世的人的追思

生命中所存在過親人或者朋友,在他們生時對我們的成長都是有所幫助的,我們在他們逝世後只能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對他們的追思,在對逝世的人追思的同時,也能讓我們越加的珍惜我們的身邊人。

第二、祭祀是人類陰陽相接,生死相連的神秘紐帶

每年的祭祀都是莊重的,代表了對逝世的人的尊重,也表示著我們生者對逝者深深地追憶,其實逝者一直都會在另一個地方觀察著家人朋友的動態,他們會以另一種方式對生者起著保護作用。

第三、通過祭祀能夠增加我們對生命的認識

每個人的生命都來的不容易,很多時候很多人會看輕自己的生命,覺得自己的生命僅僅關係著他個人,卻不曾想到給予他生命的兩個人,以及愛他關心他的親朋好友。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更何況是我們的生命呢?通過祭祀也是想讓我們對生命有著更深的認識。


從古至今,祭祖都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儀式。新年作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當然也要緬懷先人,以表達對祖宗的懷念之情。其實,每年的清明,冬至,七月十五,過年等都要祭祖上墳。

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祭祖的習俗。明朝時,朱元璋親自回老家尋找父母的墳頭,最後,憑藉觀察祭祖時沒有人來祭拜的墳頭,找到了父母的墳。所以,緬懷先人的習俗從古至今都有。新年不僅僅需要慶祝,也要懷念,與逝去的祖先共同慶賀新年。

一般,新年祭祖都要備好酒菜與紙錢,在大年三十下午去祭拜,北方的農村都是這樣的。與已故親人訴說一年的收成如何,燒紙錢,奉上酒菜祈求神靈保佑。

我國還有吃祭品的說法,說祭品給小孩吃,小孩會消災積福。總之,這是一項傳統,體現了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懷舊思想,和家的概念。


2月16日,春節。關於春節的由來,說法很多,人們普遍接受的是春節由虞姬時興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2月16日,春節。狗年,中國十二生肖年份之一,狗在十二生肖中以「戌」為代表,在一年中戌月是9月,是個收藏的季節,此時山野一片凋落寂寞,是個入冬之前的景色。

2月16日,春節。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年、慶新年、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喜歡關注點贊評論!


提起新年,除了吃團圓飯、穿新衣服、收紅包之外,就剩下一項隆重的活動—祭祀先祖。

每當除夕到來時,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家規、遺像等供於家中上廳,並且擺好香爐和貢品祭祀祖先們。

而我們祭祀祖先也是為了祭拜死去的先人,新年本來就是吃團圓飯的時候,甚至有人迷信說祖先們也會回來吃團圓飯,這是也就可以讓祖先們聽聽我們的話語。能夠庇護一下我們後人,激勵一下我們後人。


#丁酉新春#新年為什麼要祭祖呢?讓我解答一下!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地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

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台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裡祭拜之後,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祭祖是一種習俗,也是對族先的一種緬懷。在我們這裡,每逢祭祖時節,也就是過年祭祖,門人就會帶著吃的,喝的,給祖先燒紙上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