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上午看了閱兵的直播,然後買了最近的電影票去看的建軍大業。

不管是誰演的,我都會去看。而且,演員和角色是互相成就的。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雞皮疙瘩起了好幾層,數次落淚,電影畢竟是藝術,和歷史肯定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比如說站崗的林彪和粟裕,是當時不可能站在一起的人。不過,瑕不掩瑜吧。

比較意外的是蔡晴川,我們對於這個名字並不熟悉,關於他,如果不是建軍大業這部電影,或許,我們根本不會知道他,可是白宇飾演的蔡晴川,讓在電影院裏的我淚流滿面。

誰都知道走了的不一定能活,但留下來的一定會死,可是總要有人留下,總要有人犧牲,面對比他小的粟裕,林彪,陳毅,蔡晴川說留下。他說,他們纔是未來,可明明,他也是才24歲的年紀。

他選擇了向死而生,在他中數彈以後掙扎著引燃引爆器的時候,真的是淚流滿面。

劉昊然飾演的粟裕,同樣是19歲的年紀。儘管成長那在和平年代的劉昊然和生長在戰火紛飛年代的粟裕相比,或許少了些煢煢松柏的精神氣,但在南昌城頭下硝煙戰火中舉著大刀一躍而出的那個少年身影,讓我們感受到了少年強則中國強。

董子健飾演的鄧小平,出場時間極短,但也確實演出了一個少年人的生動和鮮明。在哪個時候,他還不是正式的代表,甚至沒有發言的權利,在他的發言被打斷的時候,也不過是略有尷尬的一笑,畢竟自己還是少年,更多的是在未來。

不得不說,科班出身的董子健和劉昊然的表現還是不錯的。

馬天宇飾演的林彪也算戲份比較多的,粟裕問他你聽得懂麼,他說雖然我現在還聽不懂,但總有一天我是會懂得。

在三河壩戰役中,朱德喊著機槍啞了的時候,馬天宇從戰壕飛奔而下,喊著我來的時候,還是悲壯的。

在各自經歷了戰爭洗禮再次想見的粟裕和林彪,當林彪看大粟裕時候的那聲粟裕的時候,有種還能活著再見的劫後餘生之感,而他們想的是報仇,或者在他們當時的年齡,還不能理解到革命的最終意義和,但此時的少年,是堅定的。

歐豪飾演的葉挺,血氣有餘,沉穩不足,畢竟當時葉挺是31歲的戰神,有點略顯輕浮了。

但是葉挺喊出來那句「那就打」,在賀龍他們受阻的時候,他說「我去」,還是有些激動的,不過或許這也是他受到爭議的地方吧。

歐豪的葉挺更像是一個耀眼的少年,而不是一個戰神。

陳偉霆,張藝興,釋小龍不出彩也沒什麼大錯,只是李易峯實在是有點出息。

黃志忠的朱德,劉燁的毛澤東,於和偉的陳獨秀,吳越的張國燾,王景春的賀龍更是出彩。

是血流成河,是一個個生命的犧牲,才一步步的到今天,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


劉偉強真是個不夠幸運的導演。

北上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這部主旋律電影《建軍大業》才被大陸市場熟知,在此之前,人們更願意稱他為《古惑仔》系列的執掌者,那個拍盡年輕熱血男兒的香港導演。就連2002年名震江湖的《無間道》,劉偉強的名字還是要被捆綁在麥兆輝和莊文強之間。

接手《建軍大業》一切都是意料之外,卻又似乎情理之中。

在開拍之前,劉偉強甚至對著媒體坦白說出,對這段歷史並不太熟悉。

「我當時還想,哈?為什麼會找我拍?他們說很適合我拍。我就問為什麼適合我拍?他們說有很多場面是我會拍的。」

《建軍大業》顧名思義,講述的是八一南昌起義前後發生的事,主角周恩來,賀龍,朱德,葉挺,毛澤東以及一路後來居功至偉的幾位大元帥,林彪,粟裕和那時候還叫鄧希賢的鄧小平同志。

他們的對頭是國民黨的兩大BOSS,汪精衛和蔣介石。蔣介石和汪精衛民列民國四君子之內,人帥智商高心狠手辣。

槍在戰爭年代就好像我們現在對於金錢的需求,有了槍就有了一切資本去闖世界,為什麼蔣介石可以成立政府,因為他槍多彈藥足,就如同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為什麼馬雲王健林他們有萬達和阿里巴巴,因為他們有錢。

有了錢纔可以繼續往下談理想,有了槍纔有建立政府的資本。

這樣來看,歷史是不是就沒有那麼枯燥悶蛋了。賦予歷史時代感,也是劉偉強導演最聰明最高明的地方。

導演極其聰明地以小見大,以年輕人一看就懂的「古惑仔」思維去解剖這場驚世駭俗的革命,因為這世上最牛逼的地盤就是政權,這革命雖然和陳浩南山雞爭地盤打入的段位不同,但從本質上看都是團結兄弟力量,去揭竿而起,推翻那些欺負人的靚坤和倪永孝。

這種爭地盤往小了說是流氓打架鬥狠,往大處,聯繫家國危亡民族利益就叫革命。而汪精衛和蔣介石就是靚坤加倪永孝的高級配置版。


2017年夏天,一部主旋律意味明顯的電影《建軍大業》上映。從上映之前將影片從豆瓣下架,再到微博上葉挺將軍後人葉大鷹導演表達對參演小鮮肉們的不滿,這部主旋律電影並不缺乏爭議。

小鮮肉們或擁有俊美的外表,演技上卻不見得與之相稱。這是這部電影被質疑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筆者卻依然覺得:《建軍大業》是一部達到目的、並值得去看的主旋律電影。

這部電影上映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這部電影由軍方投資出品,內容主要是展現毛澤東等人拉扯起專屬於黨的軍隊的過程,側重於對英雄人物個人的描寫。啟用小鮮肉演員,可以帶來更多的關注與流量。小鮮肉們龐大的粉絲量能為這部電影帶來更多以90後、00後為主的年輕觀眾。

這是一部強力為我黨圈粉的電影。

周恩來面對著一百多支對著自己的槍,坦然拿出空蕩蕩的槍套「我周恩來對朋友從不設防」。

毛澤東離開板倉楊家,也會不忍頓足,楊開慧一句「別回頭」,他就真的沒有回頭。

林彪的軍裝上全是灰塵,身後只剩寥寥八百人的軍隊,他嘶吼著對粟裕說,我們一定會為他們報仇!

對於電影的主創們來說,這部電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有多少原先對黨史、對先輩經歷無甚興趣的年輕人,會因為這部影片,而去主動關注這些?這部電影的目標受眾,原本就不是那些對黨史一清二楚的人,那些已經脫離了關注小鮮肉們年齡的人。

更何況,這部影片不止有小鮮肉。與小鮮肉們的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出場時間。鹿晗飾演的聯絡員,陳偉霆飾演的洪門老八,出場時間共計不超過五分鐘。而周恩來的飾演者朱亞文在具有大量戲份的同時也很大程度上表現了歷史上週恩來的溫潤智慧的形象。

《建軍大業》的場景極為考究,力圖真實。電影故事情節涉及到了上海杜公館、湖北武漢都府堤、南昌牛行火車站等60多個場景,數目之多,在近年來華語影片中十分罕見。而這些場景更跨越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北京、上海等近十個省市,每個場景都極具歷史質感。

全組600餘人輾轉多個城市,橫跨數千公里取景,導演劉偉強為了真實還原建軍大業的實景,無論是小到一茶一盞的擺放,還是三河壩戰役中,創造出單鏡頭200炸點同時引爆的視覺奇觀,導演與監製都在不斷嘗試創新,在保證還原歷史的準則下,最大限度地為我們奉上一場視覺盛宴。

光是如此多真實還原的歷史場景,如此饕餮的視覺盛宴,就足夠吸引我們前去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從演技,劇情以及情節設置來看,我們不難看出這部《建軍大業》仍有些許不足,但他勝在製作精良,且大量安排小鮮肉參演,能吸引大量如你我一般的年輕人對那段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和油然而生的革命光榮感。


有。

幾個原因:

第一是人物原型。八一南昌起義,建軍第一槍,毛澤東、葉挺、陳毅、朱德、周恩來,這幾位共和國軍隊創始人當時平均年齡不超過25歲。再現這段歷史,去找古月、唐國強這樣的特型演員顯然是違和的。《建軍大業》的主人公,其實是青春片的年齡架構。

第二是市場需要。理論上,中影也可以到電影學院拉一批剛剛畢業的毛頭小子,他們的片酬極低,演技可能還更好,表演也會更紮實。但是這不是電影學院的畢業作品,而是一部商業電影,需要放到大熒幕上讓觀眾買票進場看的。小鮮肉們年齡正好,市場接受,當然就水到渠成。

第三點,反市場行為。這一點是這部電影,或者這個類型電影的獨有元素。《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時候,已經有很多小鮮肉零片酬加盟了,比如飾演小鳳仙的AB。到了《建軍大業》,形勢更為特殊:小鮮肉陷入了人人喊打的輿論陣地中,成為高片酬、零演技、摳圖流的代名詞。同時,能否出演正能量、主旋律,代表著官方的一種認可的寬赦。這個時候,與其說《建軍大業》需要小鮮肉,不如說是小鮮肉需要《建軍大業》這樣的主旋律:他們零片酬出演、為建軍90週年獻禮、出演的是紅色正能量角色。

以上三點加在一起,用最少的資金實現主演、片方和獻禮多贏,《建軍大業》使用小鮮肉簡直天時地利人和,不使用纔是中影博納的失誤。從影片最後實現的效果看,雖然鹿晗只有幾個鏡頭,何長工角色很多人詬病,但這根本不重要,一張集齊70多位小鮮肉的主演海報,就是這部電影操作成功的標誌,是小鮮肉加入大合唱的標誌。

以上。


這一版《建軍大業》,可以稱為「年輕偶像版《建軍大業》」。

所以一公佈各人物的劇照,網上就沸騰版熱鬧了~

來,感受一下各個鮮肉的角色 ↓

那真是,鮮肉、臘肉、鮮花一鍋燉,流量、偶像、戲骨齊上場!幾乎涵蓋了半個娛樂圈。

影版《建軍大業》號稱「建國三部曲」(不知道建國三部曲?建黨、建軍、建國啊~)。

來,我們詳細看一下各人物劇照,可以笑,可以哭,吐槽不許你懂的~

劉燁和李沁飾演的毛澤東和楊開慧 ↓

這已經是倆人的第二次CP啦,在電影《建黨偉業》裏他們倆演的也是毛澤東與楊開慧,當時是這樣的feel ↓

內個啥,感覺社長是可以接過唐國強的衣缽的,毛主席專業戶肯定不缺大戲演。

至此,電影裏把「民國四大美男」湊了3個,除了梅蘭芳,全都在這兒了 ↓

一直說一直說民國四大美男,喏 ↓

上面這幾位的顏值符合你對民國四大美男的想像嗎?

對了,電影《建軍大業》中飾演張學良的韓庚,之前在《建黨偉業》中演的是鄧小平呢 ↓

一版鄧小平被批為「史上最不像」~

哈哈哈,什麼鬼,史上最不像……

而到了電影《建軍大業》裏,這次演鄧小平的,就變成了1993年出生可是馬上要當爸爸的董子健了 ↓

這一版鄧小平又被網友吐槽像賣報的……

不過他可能是公開報道里最早當爸爸的小鮮肉了……吧?

網友們也是實在難伺候,所以,誰才更像你心目中的鄧小平呢?

接下來,實在是萬萬沒想到啊,萬合天宜的人幾乎都來了,這是要拍成喜劇的節奏嗎?

其實小愛的扮相還是可以的 ↓

而劉循子墨就有點齣戲了 ↓

然後就到了白客……王大鎚,是你嗎?王大鎚,你怎麼這樣了! ↓

然後需要嚴正抗議!!!為什麼獨獨少了我孔女神?啊啊啊! ↓

不過比起齣戲,呵呵呵,比萬合天宜還齣戲的是關曉彤飾演的鄧穎超。

這劇照,年齡小、扮相老、氣質完全不符鄧大姐好麼?! ↓

這劇照我真的審美不能……

而同樣讓人接受不能的,是張天愛飾演的宋美齡…… ↓

不過飾演姐姐宋慶齡的小宋佳還是很有感覺的 ↓

宋慶齡給人的印象和感覺,小宋佳身上幾乎都有,贊一個!

而周冬雨的範桂霞,嗯,分分鐘讓人走神齣戲到偶像諜戰大戲《麻雀》 ↓

不過讓張涵予演杜月笙,還是很讓人服氣的,嗯,其實很想看張涵予單獨演一場杜月笙的電影呢 ↓

還有很多劇照,演員因為演技、氣場、氣質,看起來和角色就很搭了 ↓

所以啊,演技是個好東西,鮮肉們好好考慮一下,你們真的很需要。

而另外一些劇照出來,網友們的眼睛就瞪得老大了,認臉認得快要瞎——

喲,釋小龍都長這麼大啦?! ↓

艾瑪,胡軍演的朱德很有氣場啊!

等等……這是黃志忠? ↓

哈哈哈,小哇鍾漢良穿上軍裝更帥了呢,這一版的陳毅簡直帥翻天!

呃…等等…這不是鍾漢良? ↓

至於歐豪飾演的葉挺,額,你這髮型有點潮啊…… ↓

不過話說葉挺將軍還真的留過這種髮型呢…… ↓

從左到右:項英,周恩來,葉挺

不過霍建華演的蔣介石……真的不是很敢認了 ↓

鄭元暢……額,默默腦補了一下鄭元暢那一口的臺灣腔……相信應該有配音吧? ↓

來自臺灣的演員還有楊祐寧,飾演的是國民黨將領錢大鈞 ↓

好,接下來就是你們最喜歡、期待、開心的一波劇照了,因為他們無一不是流量擔當,一大票呢,看到他們,票房不用擔心了~!

何長工,看到你笑得這麼開心,我也笑了~ ↓

流量小生們大家都認得出來誰是誰哈~認不出來角色下面有演員名字……

看@電影建軍大業 微博下的評論就知道,票房真的不是問題……

還有一些演員的劇照,你可能對不上號,但是演技能補上來,別擔心——

所以,這組劇照看下來,大家的感受複雜,真是一言難盡……

現在,網友們只能祈禱……

那麼你看了劇照什麼感覺?實話實說~


《集結號》之後的十幾年時間,國產戰爭大片幾乎是一個空白區。

《血戰鋼鋸嶺》內地4.26億票房和社會的廣泛討論度足以證明市場對戰爭片是有需求的。

只是戰爭電影耗資大、製作難度高、價值觀很容易引發爭議,有一定風險,所以近年來的國產戰爭電影鳳毛麟角,少有的幾部,口碑也都不盡人意。

可以想像的是,《建軍大業》絕對是會是2017年暑期相當勁爆的話題熱點。

超全明星級演員陣容+場面宏大的戰爭史詩+頂級製作團隊+香港味道,四道關卡保證了影片的商業性。

從各個方面看來,《建軍大業》的受眾層面的確廣泛。

該片上映後的票房會否創內地新高意味著觀眾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度。

羣眾基礎幾乎涵蓋所有年齡階段的全明星演員陣容。

上個月,官方公佈了幾十張定妝照,從小鮮肉到影帝影后,佔據了中國影壇大半壁江山。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一大批年輕演員的加入,周冬雨劉昊然馬天宇張藝興李易峯歐豪韓庚董子健張天愛關曉彤陳曉......

一大波20多歲的極品小鮮肉出演了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和開國元勛。

每一個演員的自身魅力都為影片帶來了龐大的受眾流量。

如此多高關注度的演員們聚合在一起,會給影片帶來什麼樣的化學效果?

是走馬換炮般的流水賬還是有機結合的史詩大戲尚是未知數。

說實話,比較擔心小鮮肉們的演技能否配得上革命先烈們。

啟用如此多的新生代演員、流量小鮮肉並不僅僅是為票房做嫁衣。

根據影片發生的歷史時間,根據演員自身的氣質,影片製作團隊需要每一個演員選定適合他們形象的角色。

比如張藝興飾演的年輕英雄盧德銘

馬天宇飾演的英氣勃發的林彪

李易峯飾演的軍事天才何長工

通過化妝和人物性格設定,這些年輕演員需要再現這羣敢打敢拼的革命家的青年時期。

結合故事發生的時間點,這些革命者大多隻有20多歲。

比如歷史上南昌起義中被譽為戰神的粟裕,當時只有20歲,用演技紮實的劉昊然來演,還算合適。

年輕演員代表著符合現代觀眾的一種審美傾向,他們能提高觀眾對於歷史人物的注意力。

通過這些年輕演員表現老一輩革命家的英勇事蹟,培養年輕人的革命意識,宣傳紅色教育文化,讓影片的主流價值觀可以更加流行。

《建軍大業》演員表中也有眾多老戲骨加持。

劉燁飾演的毛澤東

霍建華飾演的蔣介石

宋佳飾演的宋慶齡等豐富了演員的表演深度。

老戲骨帶小鮮肉,各種演技流派的切磋過招,你來我往,保證了《建軍大業》的文戲水平。


如果說小鮮肉演了一部其他題材的電影,我看都不看,但因為拍的是《建軍大業》,我願意給他們最大的期待和耐心,希望他們能將這一偉大事件完美呈現在大銀幕上。

在劇中飾演鄧小平的董子健回應質疑時說道:

我覺得質疑是件好事,會激發起年輕演員的鬥志,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我覺得有批評是件好事。網上有一些鍵盤俠,也會對表演提出批評,但是我覺得作為演員來說能夠引起思考,有些可以虛心接受。」

這也是我所希望的,希望鋪天蓋地的質疑能化作他們打磨演技的動力,共同將這一歷史事件真實地呈現給觀眾。

從專業角度來講,選擇小鮮肉作為主要演員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小鮮肉的年齡與當時建軍先驅的年齡相仿,都是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年紀。南昌起義時葉挺31歲,盧德銘22歲,何長工27歲,鄧小平23歲,粟裕19歲,周恩來29歲,任弼時23歲,楊開慧26歲……這些角色當然不可能由那些演技精湛的老戲骨來演,自然接力棒就交給了小鮮肉們。

另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瞭解這段歷史的很少很少,很多年輕人都是人云亦云,整天對社會對黨和國家不滿,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國家經歷了怎樣的困難才走到今天。小鮮肉們各自都擁有龐大的粉絲羣體,他們的帶動會是一股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引導年輕觀眾去探索去回味這段歷史。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有54位當紅明星,我覺得,更重要的,這部電影有魂。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井岡山會師,這些名詞在以往的歷史書中,可能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帶過,但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卻是無數人用熱血趟過來的。

金一南在他的《苦難輝煌》中寫道: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穫。這就是民族脊樑。謹以此書獻給過去、今天、未來成為民族脊樑的人們。他們歷盡苦難,我們獲得輝煌。

說一句老掉牙的話,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輩用生命換來的。

但時至今日,我們的軍人是否得到人民的熱愛呢。就我所知道的,現在軍人出了營區,連軍裝都不敢堂堂正正的穿在身上,因為發生過太多傷心的事,我們的戰士寧願脫掉這身神聖的制服,也不願忍受旁人鄙夷的目光。

是時候好好回望一下過去了。


「成也明星,敗也明星」,這句話用來形容「建國三部曲」系列電影再合適不過。從最早《建國大業》首次啟用全明星陣容,令不少觀眾眼前一亮,到《建黨偉業》再走這條路,讓很多觀眾審美疲勞,再到如今的《建軍大業》大膽使用「小鮮肉」而被觀眾嗤之以鼻,觀眾對待明星的態度變化非常大。

如果說《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的全明星陣容只是引起了觀眾的熱烈討論和高關注度,那麼《建軍大業》啟用大量「小鮮肉」演員,得到的更多是觀眾的質疑和不屑。但實際上,《建軍大業》絕對稱得上這三部曲中最好看的一部,各位小鮮肉們的表演也都超出預期,不應該戴有色眼鏡看他們。

導演劉偉強一直強調,《建軍大業》中南昌起義的發生年代,各位偉人本身就都很年輕,如果找一堆中青年演員來演繹這些角色是不合適的。這種感覺大概就是讓李易峯、韓庚、楊洋等人出演高中生吧,想像一下,確實違和感很強。基於這樣一個事實,那麼選擇讓這些小鮮肉出演,也就沒什麼不合適了。

觀眾的質疑是來自於這些小鮮肉一直以來都是以「賣臉」來得到粉絲的關注,所以這些質疑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們在這部電影中,確實都拿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特別是歐豪、張藝興、劉昊然、馬天宇等演員,都奉獻出了與以往形象大相徑庭的表演,並且能夠看出來,他們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而如劉燁、朱亞文、黃志忠、王景春等實力派演員,也都很鎮得住場面,為影片加分不少。

而且在劉偉強的執導下,這部電影的戰爭場面和權力鬥爭是非常有看點的,故事性也比流水賬一般的《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好很多。所以小編一直認為,這部電影的票房成績配不上它的質量。

摘掉有色眼鏡,看一下這部電影吧,不會讓你失望的。

(文/Y)


小鮮肉不是原罪,他們在一部影視劇中能起到什麼作用,歸根結底,不是他們能說了算的。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另一波人。

很多影視劇因為某些小鮮肉的加入,話題性爆棚,觀者如潮,對收視率和票房,起到了意料之外的作用。但也要看到,雖然有一些小鮮肉加入,但並未全部起到預想的作用,記不記得鹿晗和楊冪主演的《我是證人》。

觀眾都是聰明人,他們知道對什麼樣的人,生成什麼樣的期待。有些小鮮肉就應該綻放在電視的綜藝節目裏,或者是繁星閃爍的舞臺上。

觀眾看電影,看電視,聽音樂,也有各自不同的期待。絕大多數觀眾並沒有傻到把其他的魅力置換到另一個藝術形式上。

與其說最失望的是觀眾,還不如說是那些投資人。他們想當然的等價代換落空後,就會推延責任。最受人注目的小鮮肉成為首選。

小鮮肉可以成為眾人矚目的對象,一定有其超越與其他人的才華,問題是某一方面的才華,是不是被濫用為所有方面。

《建軍大業》對小鮮肉的使用,並不是濫用。雖然不能說一點商業上的企圖心都沒有,但起碼是合乎邏輯的。

建軍那年,也就是90年前,毛澤東,34歲。周恩來,29歲。葉挺,31歲。陳毅,26歲。粟裕和林彪,都是19歲。

看的是一部電影本身,不是單一的某一個元素。某些固有的印象,並不會作用到所有的平臺,否則難免因噎廢食、指鹿為馬。

《建軍大業》還不錯,可以一看。


首先,感謝邀請。

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顯然是大家已經習慣了對於這種主旋律的電影,應該是由更有經驗和演技的老演員來擔綱,比如最近正在熱映的《人民的名義》。

而這種現象對標的,正是當下小鮮肉的身價虛高,不足以跟付出相匹配。不過這裡要為小鮮肉們說一句話,並不是所有的小鮮肉都擔不起這樣的責任。所有成名的老演員都是從年輕人一步一步成長到現在的,而現在的年輕演員,也終將有一些人會一步一步過渡到成功老演員的行列。這是一個自然的更替的規律。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看《建軍大業》這樣的電影,更多的是一種對祖國和部隊的情懷。老演員能夠讓你迅速地沉浸到這種情節當中,而年輕演員恰恰可以「演技不夠,顏值來湊」,從另一個角度來表達這種情懷。看他們的電影也會有新的感覺,這是一種新鮮的嘗試。

此外這樣的影片並不多見,所以對於希望提升自己演技的年輕演員,他們會把握這樣的機會,就算不要片酬,也會努力地擠進去。在這樣影片的氛圍當中,每個人都會努力表現自己的潛力,將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現出來,對於他們未來塑造人物而言,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和提升。

現在整個國家和部隊都提倡年輕化,所以給年輕人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必修課。退一萬步而言,就算這部影片最後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另外大家應該注意到,是電影版啟用大量的小鮮肉,而電視劇版則沒有,相較之下,電影版是一個篇幅更小的製作,因此風險的係數也會相應降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