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你最恨的人 也曾经负载著很大的爱

在开始本篇之前,先来个笑话,一个 Carl Gustav Jung 派心理学家和牧师在争論基督与宗教的问题时,争論到最后竟发现那位牧师亦用荣格的理論來反驳。于是乎, Carl Gustav Jung 及其理論所蕴含的这种吊诡性,不得不让人提问:究竟 Carl Gustav Jung 及其理論该怎么定位...

 

分析心理学是Carl Gustav Jung所带头发展出的一支心理学,又称Carl Gustav Jung心理学或原型心理学。在 Carl Gustav Jung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下, Carl Gustav Jung 用了许多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心灵的各个部分,包括意识(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在内。这些概念源自于他大量的临床观察经验,包括他早期词语联想(word association)的实验研究,而词语联想则是日后多种波动描记器(polygraph testing,现今的测谎器)的前身,也是心理情结(psychological complex)这个概念的基础。

 

Carl Gustav Jung认为人的心灵包含有意识的自我、无意识两大部分。有意识的自我是由记忆而有连续性的。但Carl Gustav Jung认为自我只是整体心灵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更具影响力。梦是无意识对自我所开的窗子。整合自己无意识的的特性会自然的发生而发展个人的个性,这种程序叫做个性化。

 

深入探讨个性化可以发现,Carl Gustav Jung 是首位定义心理学中「内向性与外向性」者之一。在Carl Gustav Jung的著作心理类型学(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个人都属于「内向」、「外向」两种性格。Carl Gustav Jung 将这两种心理类型以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与戴奥尼斯比较。内向性格者被比拟成通情达理的阿波罗,他们喜欢独处、思考,深思熟虑并且善于自省。内向性格者有时可能对于参与他人的活动不感兴趣。外向性格以戴奥尼斯比拟,他们富有活力、生动并且喜爱参与活动。外向性格的人在意外在世界的感受、物体与行为。外在性格的人极可能于独处时感到无聊。

 

总结定义就是,个性化(Individuation)或译个体化是心灵成长的目标,也就是自性的实现(Self Realization),其方法为融合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中的阴影与阿尼玛[1]或是阿尼玛斯[2]让自性[3]实现。因此,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可分为外向与内向。

原欲是一种心灵的能量(或可说是气),内向的人,他的这种能量是向内的而且是主观的。

外向的人,他的这种能量流向属于外在的他与别人的关系。

内向者比较容易患上包括妄想在内的精神分裂症。

外向者则比较容易患上躁郁症。

所以...人或多或少都是有病的!!! 这里先简单的解释一下名词...

[1]阿尼玛:男人潜意识中的女性性格,只有一个。阿尼玛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女人身上。

[2]阿尼玛斯:女人潜意识中的男性性格,可有多个。

[3]自性: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

[4]阴影:潜意识中与自我相反的人格。

[5]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荣格所发现人类不分地域与文化的共同象征。

 

回到 Review paper里,先帮大家整理一下,以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很多人看见自己的伤痛之后都想要逃跑。但是我们真的可以逃走吗?有的人花一辈子去想尽办法逃跑,却还是同样活在他的回圈当中,遇到类似的烂人、在差不多的地方跌倒。

Carl Gustav Jung 认为,这些你想逃走的部份,都是不想接纳的阴影(Shadow[4]、黑暗中的自我、不允许成为的「那个人」。像是《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神隐少女》中的钱婆婆、《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其实都是主角的阴影。

为了不变成这样的人,我们很努力地让自己戴上面具(Persona),不去碰触黑暗的那块,就像是戴上面具就变得威猛的《兰陵王》一样,让大家忘记他面具下的柔弱与纤细。而在这里,其推荐的是《黑魔女:沉睡魔咒》来代表。网路作家女王的文章里提到鬼遮眼是一种「明明知道他很烂,却舍不得离开他」的病,大致上就是这里提到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上一篇我们提到的 强迫性重复 ...

所有的光明都是伴随 黑暗而存在的

在《黑魔女:沉睡魔咒》中,男子史蒂芬为了王位夺走魔女梅菲瑟的翅膀,还娶了漂亮的公主、生下奥萝拉公主。梅菲瑟被背叛后由悲转恨,于是诅咒奥萝拉公主在16岁成年之时会陷入长眠,除非得到真爱之吻,不然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唤醒她。没想到,魔女梅菲瑟却在最后显露出母性温柔的一面……

 

回顾完paper后,我们在回到 Carl Gustav Jung 的理论下,上述所言,以学术来说就是将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包括个人的种种情结,而集体无意识则包括人类整体经千百年累积在无意识中的宝贝。其证据是Carl Gustav Jung在世界各地所收集的人类共同的象征。他考察不同民族的宗教、神话、传说、童话、与寓言得到所有人类共有的原型[5]

所以在个性化可能发现超出个人经验的象征。其中的内容可视为人基本问题,如生命、死亡、意义、快乐、与恐惧,也可能有灵性方面的观念。因此,他在对于分析梦的方法与完整的程序认为是很繁琐的,也因人(分析者)而异,这里开始与前面提到的Sigmund Freud 产生了连结。也因他对东方的宗教与哲学,譬如佛教、禅宗、印度文化、易经、老子、孔子等也都有过不少接触,他接触这些东西,也许是为了证明其学说,把「太极图」和「十字架」等量齐观,认为是具有相同含意的「原型」,这也使得他的学说在和Sigmund Freud 相较之下,具有某些「东方色彩」,也就是「齐物」与「包容」的色彩,而Sigmund Freud 的「差别眼」与「克服」则是相当「西方」的。

Carl Gustav Jung 于一九一二年发表的《原欲之变形及象征》,在此文中,他主张潜意识大部分是与个人经验及性本能无关的「集体潜意识」,这等于是全盘否定了 Sigmund Freud 的理论基石, Sigmund Freud 认为这个事件是对他个人的一次痛苦侮辱。

我仍能够清楚地回想起 Sigmund Freud 是怎么跟我說的:他說:「亲爱的 Carl Gustav Jung,请你答应我永远不放弃性的理論,这是所有事情中最根本的。 妳知道,我们得使它成为一种教条,一座不可动摇的堡壘。」…… 有点吃惊,我忍不住问他:「堡壘--防卫的是什么呢?」他回答:「爛 泥沼的黑潮。」然后他犹豫一会,补了句:「关于神秘主义(occultism)。」

Carl Gustav Jung 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神秘主义」者。在《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一文里,他假设「灵魂」是存在的,较明确的概念是其认为「灵魂」可能就是他所说的「集体潜意识」。他说﹕「把心灵动向低估成腺体活动现象,把思想看做只是大脑的分泌物,如此一来,我们所得到的便成为一种没有心灵的心理学」。

唯物枓学认为心灵只是完全依附于肉体的附带现象,但唯物科学却无法解释一堆分子、原子如何产生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意识、思想、情绪,那么「我们自然可从另一个角度去推论与假设」,有一无形体的存在,它「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一如肉体之固定特性,经由「遗传」而铭印于吾人心中,它先于个人意识而存在,也不是个人意识所轻易能觉察的,这种与个人比起来几乎是「不朽的物体﹕永恒的经验」,有人称之为「神」,有人称之为「灵魂」,但Carl Gustav Jung 则将之称为「集体潜意谐」或「客体的精神」(objective psyche)。

Sigmund Freud 认为潜意识中存在的是受到压抑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垃圾箱」,是自我要「征服的对象」;而Carl Gustav Jung 则认为潜意识里深藏著智慧,是「心灵的宝库」,能为我们带来启示。

比较Carl Gustav Jung的分析心理学和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有何異同时,可以在 Peter Homans Jung in context 裡提到的分析Carl Gustav Jung成熟期的思想理論结构,他用了三个主题來代表Carl Gustav Jung思想理論的三个主要成份,这三个主要成份是:「对Sigmund Freud的诠释」、「现代性」与「宗教」。而这三个主题,实际上是三位一体,彼此纠缠、相互关聯的问题。

 

因此最后...探讨 Carl Gustav Jung 心理学说,主要可以从中知道,内向性与外向性、个性化、集体潜意识、原型等的定义,在 Carl Gustav Jung 心理学说这里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解释。而透过电影《黑魔女:沉睡魔咒》来诠释这学说,剧中梅菲瑟的台词「我很抱歉对妳施行如此残忍又残酷的诅咒,我当时被偌大的恨意给冲昏了头,我发誓只要妳还活著,我一定会好好守护著妳,不让任何人伤害妳;妳偷走了我仅剩不多的感情,而我如今永远失去了妳。」个人认为,单以台词而言,其实是很难理解其博大精深的理论,若真要简单的说此学派,咱觉得 这句话也是可以用来诠释...

你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里的木屑,却不想自己眼里的梁木呢? 马太福音 7:3

最后的最后咱摘录一段话来总结,你心里面有没有一块发臭的、灰暗的、潮湿的、被你遗忘又不愿意去面对的地方?在前面几篇都要我们去看见、辨识自己阴暗的一面之时,Carl Gustav Jung 要我们把那些好的、坏的、自私的、温暖的、光明的、黑暗的、接纳的、抗拒的都「找」回来,因为它们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会遇到自己讨厌,但又深爱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你看见那些不愿意承认,却又百般渴望的自己,就如女王提到的鬼遮眼一般。颗颗~

 

每种心理学都具有主观的色彩,我深知,我所说的每句话都有我的主观成份在内,有我个人的历史背景与特殊环境成份 by Carl Gustav Jung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726日-196166日),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因为对宗教毫无忌讳,故对中国道教的《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易经》,及藏传佛教的《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禅宗皆深入研究。他也对西方炼金术著迷。他在《太乙金华宗旨》及西方炼金术找到与他个性化观念相同之处:调和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的心性。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对原始人类的心理进行考察,提出集体潜意识这一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也在解梦方面有杰出成就。在他晚年时,梦中得到启示,回头研究亚伯拉罕诸教。在最满意著作《答约伯》中批判犹太教、基督教的耶和华。也许因为个人的经历,他批判约伯记中耶和华对约伯的回答。此一充满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对与批评。由于他年事已高,他对这预料中的批评并不在乎。他也认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并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其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学者,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心理学的鼻祖之一。其著作极丰,全集共19卷,其中卷6至卷9是他理论体系的主干,包括心理类型、心理结构与动力,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潜意识心理学》(1912年)、《心理类型学》(1921年)、《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年)、《回忆、梦、反思》(1965年)、《答约伯》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