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羅蘭貝格發布了一期“智慧城市戰略指數”,比照智慧城市關鍵要素,衡量城市中心的綜合性和發展方向。

2019年智慧城市戰略指數發布 亞洲城市表現優於歐美城市 科技 第1張

而近期,羅蘭貝格推出了二期“智慧城市戰略指數”,對153個擁有智慧城市戰略的城市進行了分析與排名。 此次,羅蘭貝格在250個國家中選出了153個發布智慧城市戰略的城市,其中的中小城市與大城市數量基本相同,然後根據12項指標下的31個詳細指標對其進行打分並對其戰略進行評估。大多數智慧城市戰略仍需改進

在滿分為100分的情況下,只有15個城市(10%)得分達到或高於60分,擁有全面的智慧城市戰略。40%的城市得分在40-60分之間,而50%的城市則低於40分。少數城市的智慧城市戰略較為完善,擁有完善戰略的城市數量還在增加,但大多數智慧城市戰略仍需改進。

與2017年“智慧城市戰略指數”一樣,維也納位居榜首。英國倫敦和加拿大聖阿爾伯特緊隨其後,二者都非常重視跨行動範圍的技術應用和創新。 總體而言,盡管歐洲和北美的智慧城市數量更多、部分戰略的水平更高,但亞洲城市的總體表現更好。中國城市的排名靠前,排名第六的上海與排名第十四的廣州都擁有智慧城市五年計劃,這些計劃也是中國國家智慧城市規劃的組成部分。

在所有戰略規劃指標中,“利益相關方”與“協調”兩項指標平均分佔比高,貢獻了各城市約50%的得分。“IT基礎設施與政策”方面的得分緊隨其後,而行動範圍的分數佔比低,“健康”與“建築”兩項指標墊底。

總體而言,各個城市有傾向性地重視部分戰略方針,例如關注管理與出行,而忽視教育與健康等。但僅有少數智慧城市戰略的行動領域綜合方案擁有必要的戰略“推動因素”。

2019年智慧城市戰略指數發布 亞洲城市表現優於歐美城市 科技 第2張

戰略是關鍵

根據2019年“智慧城市戰略指數”顯示,總體而言,盡管擁有智慧城市戰略的城市越來越多,但許多城市仍尚未出臺相關戰略。

即使是擁有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的城市,其規劃本身及實施通常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成功的智慧城市通常擁有一套合理的戰略方針,可以確保將不同的條線集中起來,避免出現孤立的解決方案。

此外,智慧城市戰略可促進跨部門解決方案,還有助於明確計劃實施的時間表與責任。

2019年智慧城市戰略指數發布 亞洲城市表現優於歐美城市 科技 第3張

落實緩慢

戰略是智慧城市的關鍵所在,但若不付諸行動,戰略就毫無意義。

我們利用城市的信息與其他線上資源建立數據庫,對四個實施因素進行分析與評估:能力(城市如何對實施責任進行具體分配)、範圍(城市的重點項目中涵蓋多少個行動領域)、 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實施進展並不順利,許多城市戰略的落實仍較緩慢。

在15個城市中,只有八個城市的戰略實施進度較為先進:能力較高、範圍廣泛,涵蓋大部分行動領域,並對正在進行中的與已完成的項目以及項目成果進行跟蹤。維也納位列榜首,其次是新加坡和倫敦,芝加哥和上海也取得了明顯進展。 智慧城市的成功取決於三個關鍵羣體的行動:城市規劃部門、解決方案供應商、國家/地區政府。

憑借與城市和科技公司合作的廣泛研究與專業知識,羅蘭貝格為每個羣體提供戰略與實施建議。根據經驗,我們發現了實施過程中的幾個常見障礙,明確許多城市尚未充分發揮潛力的原因。

首先,每個城市的發展決心、項目前景與相關方利益各不相同,智慧城市的發展過程也充滿挑戰,並不存在普適性的發展藍圖。準備工作所需的基礎知識技術、強大的組織技能與實踐範例也非唾手可得。

城市缺乏技術能力也是問題之一。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準備工作耗時繁瑣,而政府往往沒有時間與專業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城市的管理人員必須明確優先事項,協調各方利益,獲得各方支持。 監管本身也對發展帶來了阻礙。智慧城市需要監管框架來監督新技術和數據的使用,但這將增加監管和行政負擔,提高了戰略落實的復雜性。

此外,智能城市解決方案通常成本較高,回報不確定,投資回收期較長,很難確保前期資金。大多數智能解決方案較為新穎,商業模式也尚未經過事實檢驗。但要克服的大問題是反對變革的態度。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通常激進而創新,公民和利益相關者很難瞭解智慧城市的優勢,也很難接受短期內的巨變。

本文轉自安防知識網。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