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表友剛接觸機械錶的時候,肯定都會鬱悶過一個問題。明明是新表,戴著戴著誤差越來越大甚至停走了。這就奇怪了,花巨資新買的手錶,這麼快就出現問題?但其實,這是自動機械錶機心的一個手動上鏈問題。

隨著腕錶界的更新換代,現在基本上各個品牌都是自動上鏈機心了。但是不管是手動上鏈機心還是自動上鏈機心,都會面對一個問題:現在都市人工作的原因,手腕放在電腦桌前以及運動量的減少。手錶偷停或者當運動量不足的時候精度誤差增大,晚上走幾個小時就停了。

自動上鏈手錶能夠在佩戴時主動帶動發條盒上鏈,那麼手錶一旦停走,我們會對自動上鏈表進行手動上鏈。這個動作對於機心內部的零件有什麼影響呢?

其實這個問題,製表師早已考慮到了。答案不難猜測,手動上鏈時,內部所有齒輪幾乎都會隨之轉動,包括自動盤,我們細細感受是能感覺到這些轉動的。

目前市場上的自動腕錶一般都設置了換向輪,換向輪的作用就是,進行手動上鏈時,機芯的其他零件都會靜止不動,以防止機心過度磨損。所以其實每天都可以為自己的自動腕錶手動上鏈,而無須過度擔心,即使偶爾忘記要上鏈,自動上鏈的裝置也會隨著你的動作自行上鏈。。

自動手錶不會像手上鏈手錶那樣需要每天都去上鏈,假如手錶已經在滿鏈狀態下,在佩帶中將會出現兩種情況:

(1) 每天僅靠自動上鏈,發條被拉緊到大於一天走時所釋放的程度,那麼基本上是處於和保持在滿鏈(或接近滿鏈)的狀態下,這是正常的;

(2)每天僅靠自動上鏈,發條拉緊的程度低於一天走時所釋放的程度,這樣的話,就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態。手錶將會出現各種走時上的問題,包括誤差變大和停表。這就需要手動上鏈補足。

手動上鏈機芯與自動上鏈機芯

自動機械錶和手機械動表的機芯結構不同,除了多一個自動陀以外,其中最常見的三種自動手錶上鏈機制分別是雙換向輪設計 、魔術桿設計 、啄木鳥設計 。但機械自動上鏈系統的運作原理只有一種,就是利用佩戴者手臂的移動,因地心吸力使自動系統內的重物(金屬擺陀)擺動,金屬擺陀的不斷轉動從而推動系統內的槓桿及齒輪為主發條上鏈。

而且發條結構也不一樣。常見的機械錶有主發條和副發條。主發條是用來儲存能量的,副發條是用來固定主發條的。當主發條儲蓄的能量太多時,就會傳遞能量到副發條,此時,副發條會收縮,在發條盒內壁滑動,進而帶動主發條釋放多餘的能量。就好比水庫裡面的水太多,超過大壩的警戒線,水庫就會開閘放水一樣。所以,有了這個過載保護裝置,手錶就可以一直上鏈。

還有一個小知識是,手錶的發條上的越滿,擺輪的擺幅就越高,走時性能也就越好。所以,自動上鏈手錶是為了保證你的手錶在每天的佩戴中保持接近滿條的狀態,確保機心走時精準度達到最佳。並不是自動表就不用手動上鏈了。

但是自動表的上鏈和發條部件也會有損壞的情況。例如暴力揮動手錶、上鏈速度太快。那麼就可能加速其磨損,甚至直接折斷。

無論運動量大與不大,每過一段時間都最好拔出錶冠進行撥針動作與上弦。一來可以磨合下撥針輪系每個部件的油潤滑,二來特別對於螺紋鎖把的錶冠而言,如果不經常性的擰開時間一長很容易會「屏牢」,這是因為汗水等緣故造成,到時想擰都擰不開了。我相信很多表友都有這體會吧。

所以,當自動機械錶停走後,你可以先手動上鏈,使機芯恢復正常運轉,然後依靠自動上鏈裝置補充能量,保持發條的最佳狀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