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領袖是指能爲人表率的人。一個團體、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或是某種意義的傑出人才都可稱之爲領袖。但這個詞是怎麼來的,你未必清楚。歷史上最早被讚譽爲領袖的人是誰?這個人爲什麼會得此讚譽?今天,筆者就來詳細說一說這事兒。

領袖一詞的本義很簡單,就是古時人們對衣服的衣領、衣袖的稱謂。因爲古時人們穿得衣服,衣領、衣袖與皮膚會直接接觸摩擦,容易起毛破損,所以在製作衣服時,衣領和衣袖都是單獨用料,很講究樣式,並鑲以金邊。《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曰:“倉頭衣綠褠,領袖正白。”說得就是其本義。

而領袖一詞用於對傑出人才的稱謂,則始於司馬昭。《晉書·魏舒傳》裏說,魏舒爲國家鞠躬盡瘁,深受文帝器重,文帝(按: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爲文帝)每次朝會後,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意思是說,魏舒儀表莊嚴大方,有氣魄。假如別人爲“衣服”,他則是“領子”和“袖子”,以此讚賞魏舒爲人之表率。

那麼,魏舒是個啥樣的人呢?他配得上“領袖”的讚譽嗎?

魏舒是魏晉時期的名臣。因爲魏晉時期的名人、能人太多了,所以人們對他知之甚少。史書記載,魏舒(公元209年——290年)是任城樊縣(今山東兗州西南)人,早年父母亡故,是外祖父將他撫養成人。魏舒身高八尺二寸,容貌秀美、體型偉岸,但性格遲鈍質樸,因而未獲鄉人看重。直到四十多歲時,魏舒才自學功課,一百天研習一部經書,因而成功通過“答策”,被朝廷授任澠池縣令,後又入朝任尚書郎。不久,朝廷要淘汰一批不稱職的官員。別人都害怕自己丟了官職,唯有魏舒說:“我就是該淘汰的人!”說完,他捲起被褥就走,讓那些沒有什麼才能的同僚面有愧色,而老百姓談起此事則十分欽佩。

當然,朝廷並沒有忽視魏舒的能力,還讓他轉任相國參軍。在朝中細碎的具體事務上,沒人看出魏舒的才能。等到關係到國家大事,衆人沒有能做出決斷的,魏舒便認真仔細籌劃,他的意見往往超出衆議。此後,魏舒又調任宜陽、滎陽兩郡的太守和冀州刺史,任內政績突出,並有簡明、仁愛的名聲。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因爲魏舒清廉樸素,特地賜他絹百匹,遷任尚書僕射。太康四年(283年)正月,司徒山濤去世,武帝命魏舒兼任司徒。魏舒有威嚴名望,但他從不以職務之便斂財,而且還把自己的俸祿以及得到的賞賜都分送給親屬,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

因爲自己年邁了,魏舒多次請求辭官,但晉武帝不答應。魏舒仍堅持意見,武帝於是下詔答應了他的請求,但地位與三司相同,俸祿賞賜也和以前一樣。魏舒辭職後,大家都認爲自西晉開國以來,“三公”能有圓滿結局的,只有魏舒一人。司空衛瓘給魏舒寫信說:“常與您共事議論關於遜位的事,每次沒有結果,可以說是看此事在前面,卻一下子落在了後面。”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魏舒去世,享年82歲。武帝很是哀傷,贈以優厚的安葬財物,諡號康。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