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時期,為漢武帝建議頒布「推恩令」的是主父偃。

劉邦歷經風雨,建立西漢王朝,成為了一代帝王。

但是他能夠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它異姓諸侯王的幫助,就拿給項羽最後一擊的垓下之戰來說,參與大戰的有韓信的齊國部隊,還有英布、彭越各帶領的部隊等,最後劉邦勝利了,劉邦就大封這些異姓諸侯王。

後來陳豨發動叛亂,劉邦親自帶兵征討。之後韓信、彭越、英布都想叛亂或者已經叛亂,最終的結果是這些異姓諸侯王被一一剪除。

劉邦覺得這些異姓諸侯王真的不靠譜,令他太傷心。這麼大片土地得有人去管理,於是就把這些土地分給了同性,分別是漢齊王劉肥;漢楚王劉交;漢荊王劉賈;漢淮南王劉長;漢燕王劉建;.漢趙王劉如意;漢梁王劉恢;.漢代王劉恆;漢淮陽王劉友;吳王劉濞等等。

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分封政策在一開始優點還是大於缺點的,隨著時間的流失,到了漢景帝時期,這種血濃於水用感情來維繫統治的方式已經落伍了,很多諸侯王富甲天下,可以鑄幣,可以收稅,可以擁兵,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央的統治,最終漢景帝在晁錯的提意下進行削藩,最終在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率軍攻擊下,七國之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這叛亂七國的威脅可以說基本上被剪除了,但是同樣其它諸侯國的威脅還是存在的。漢武帝掌權初期,一些大的諸侯國仍然連城數十座,統轄區域數千里,並且諸侯王驕奢淫逸,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後來朝臣主父偃上書漢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

這樣名義上是施恩惠,實際上是用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符合了漢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就被武帝所採納。

推恩令頒布之後,諸侯王的子弟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大的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小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和縣差不多,這樣,漢武帝沒有費多少事,就把大的諸侯國給拆解了。

自此以後這些小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已經對中央的集權統治不構成威脅了。


阿金大哥,一個愛好文史的油膩大叔。

歡迎關注、留言、點贊。


【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如若不知,那就悟空,我是觀史談兵,歡迎轉發留言加關注】

西漢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對抗皇權。雖然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並採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到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違抗皇命 ,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因此 ,元朔二年,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推恩令其具體辦法是:令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者,則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制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有其長子繼承改為由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推恩令」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漢武帝採納!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思想變革與政治變革統一的標誌。它表明:漢武帝不僅正式採用了儒家思想治國,而且取得了成功,從而完成了漢代分封制向郡縣制的過渡。


「推恩令」是主父偃的傑作,相對於漢景帝時提出削藩的晁錯,主父偃顯然高明的多,有策略有手段,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瓦解可以諸侯的勢力,不過和所有的改革者一樣,最後難以獨善其身。

推恩削藩,行之有效

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目的是幫助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勢力。他做的比晁錯高明的多,主要做法是讓諸侯的兒子都有封地,除了長子之外的兄弟都有封地,都封為侯爵,他們都會感激陛下,便不會去造反了,同時諸侯的勢力就會被削弱,中央的控制能力就會得到加強。

這就是晁錯一直想做的削藩,但沒有找到好的方法,主父偃找到了方法,並具體可行行之有效。?? 晁錯是個理論家,但不是個實幹家,他只是個理想主義者。而主父偃不同,他出身寒微,自幼受盡了人間冷暖,深知人性的醜惡,因此才能因地制宜想出推恩令這麼個好主意。 權傾朝野,眾矢之的

主父偃又建議把天下的豪強和富貴之人都召到茂陵居住,這樣他們既可以充實京城,又避免了他們產生混亂的可能,漢武帝也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 主父偃權傾朝野,不可一世,有人建議他要有所收斂,主父偃說我自幼收到兄弟不公正的待遇,天下的人大都不喜歡我,現在我已經老了,再不瘋狂一點就沒有機會了。

主父偃依舊我行我素,特立獨行,大肆接受諸侯的賄賂。不久他到齊國擔任相國,用齊王和姐姐通姦的事威脅齊王,可沒有想到齊王想不開直接自殺了。諸侯都恨透了主父偃,於是便由趙王發難,揭發主父偃貪贓枉法圖謀不軌,逼死齊王的罪行。?? 身死族滅,難善其身

漢武帝接到奏摺後,並不想處死主父偃,便問大臣們的意見。他問的人是公孫弘,就是這位寬厚仁慈的長者和君子,他說不殺主父偃不足以平息眾怒,請陛下殺主父偃!公孫弘難得做了一回主就殺了自己的政敵主父偃,讓主父偃去見鬼吧!?

主父偃被滅族後,沒有人給他收屍,下場極其凄涼,最後洨縣人孔車替主父偃收了屍,並埋葬了他,讓他不至於暴屍荒野。漢武帝知道後,稱讚孔車是忠厚的長者,並沒有降罪於孔車。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這個問題,看過百家講壇的人應該了解,河南大學王立群老師在讀《史記》里有介紹,主父堰半生不得志,受盡人間冷暖,人到中年,終於得到漢武帝的賞識,為漢武帝出謀劃策,推恩令就是他提出的用來削弱地方諸侯權利的一項政策。諸侯王除了可以把爵位封地分給長子外,也可以推恩,分給其他孩子,最終分化諸侯權利,和郡縣無異。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百家講壇里王立群老師的講解。


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了「推恩令」。為的是削弱各諸侯國的實力,便於漢王朝對疆域和社會局面進行更好的掌控和統治. 漢朝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國家發展的問題,諸侯王所擁有的田地也逐漸變少了,自然他們的勢力也會有所減弱。漢武帝頒布的這個推恩令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樣就避免了那些諸侯王對皇帝所做措施的不滿,從表面上使得諸侯王覺得是皇帝在對他們施加恩惠,實際上是有利於中央權利的集中。


是主父偃,一代縱橫大家。景帝時強兵削藩,造成七國之亂,天下震動,歷盡磨難才最終平定。武帝時,行推恩令,除長子外,其餘諸子皆可得封為候,封藩就國。於中央而言,可讓大諸侯分裂為一個小諸侯,減少分裂危險。加強中央集權。於諸侯而言,中央讓他上交領土相當於讓他割肉。但推恩好在肉在自己後代中,且誰沒有自己最偏心的兒子,以前不管自己喜歡誰,只能讓嫡長子繼承。現在好了,推恩後自己的其餘子嗣都可封侯。


主父偃,藩王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與中央政權對抗,自古以來就是不穩定的因素。藩王成功上位的就要看千百年以後的明成祖。

回過頭來說,這些王就是不穩定因素。後方不穩定,漢武也不會有精力來解決北方匈奴這個巨大的威脅。

推恩令的妙處在於,犧牲了藩王嫡長子的利益得到了藩王其他子嗣的支持。長此以往,藩王的力量會越來越弱。到時候就是棉花任你捏了。


推恩令是主父偃的建議,不過在這之前,漢文帝時期的賈誼就提出過類似的建議,那就是賈誼在《治安策》中說的:「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