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練好case就能拿到諮詢offer了?

面試中還有一個「刷」人於無形的隱藏boss——個人經歷故事。

個人經歷在MBB的面試中非常重要。像麥肯錫,個人經歷的重要性可能佔50%甚至更高的比例。

你準備如何通過講故事向面試官來推銷自己?

不停地高談闊論自己曾經參與過多麼大的項目,遇見過多麼知名的商業大佬,或者起早貪黑,工作多麼努力上進?

如果你真的這麼幹了,只會讓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面試官在心裡翻白眼。

因為這完全不是他們想要了解的東西。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面試,你需要不要臉地誇自己多棒多厲害,但這些信息有凸顯「你」的價值嗎?

只會讓面試官覺得——彷彿有你沒你都一樣啊!

請問公司招 「你」何用?

還有一些同學,總喜歡用可量化的術語來描述項目。

這樣做其實也不是不對,但描述起來實在感覺很僵硬、又套路,一些資深面試官接多了這種直球,就不免會有點反感情緒。

如果上述的兩個情景不小心戳到了你的膝蓋,

那麼這三條來自麥肯錫的面試建議,肯定會讓你有按下「收藏」鍵的慾望。

1. 準備好幾個故事,展示你是如何獨立地影響並解決問題的。

2. 做真實的自己,講述讓你激動的故事。

3. 思考和描述你故事中其他人的感受和反應。

一、展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千萬要記得,描述個人經歷的目的是為了把你更好地賣給諮詢公司。

面試官判斷你「值多少錢」就是從以下幾個維度給你打分的:

  • 個人影響力
  • 分析問題的能力
  • 解決問題的能力
  • 領導力
  • 溝通能力
  • 團隊協作

所以講故事的時候,一定不要離這個核心目的,要想盡辦法把自己往這幾個維度上靠攏。

關鍵問題就在於——如何往這幾個維度靠攏,告訴面試官我具備這些能力?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故事中強調你獨立發揮了作用,並解決了問題。

要想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遵從以下幾點就可以了:

  • 不要花費太多時間解釋情境/問題,例如陶醉於描述當時場景的緊急和嚴重

  • 多強調自己做了哪些行動,注意這些行動一定是【獨立】【自發】的,如果是上級告訴你怎麼做,你無腦去執行,這隻能證明你的上級很優秀,跟你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 故事一定要有個結尾,即你得告訴面試官當你行動之後,到底有沒有發揮作用、發揮了多大的作用,越詳細越好。要知道你前面費心費力的鋪墊,就是為了最後凸顯你解決問題的個人價值。

二、做真實的自己

真實的自己,這如何理解?有什麼意義?

我們從以下兩點慢慢分析。

1. 經歷真實

有些同學擔心自己的經歷不夠吸引人,就從別人的口中或者論壇裏搬來一套別人的故事,兩三下改好就塞到自己的經歷裏去。

乍一眼看,確實感覺內容「有料」多了,但是,你覺得MBB的面試官這麼好糊弄嘛?

面試官最大的樂趣/可怕之處就是抓住面試者邏輯上的弱點不斷深挖,不斷逼問。在面試這樣高度緊張的情境中,一不小心就會露餡。

所以,為什麼要講真實的故事?——因為只有自己的故事,才能在面試官的追問中還原一些只有當事者才知道的細節。

例如:隊友的名字、自己當時說的話,甚至是客戶的表情等等。

最重要的是,請牢牢記住,有些細節是會給你的面試加分的!!!

所以不要被動地進行Q&A這樣的問答,而要主動引導面試官追問一些會給你加分的細節。

舉個例子:

當你說到處理某個行業的問題時,面試官肯定會問你怎麼做的?你可以告訴他你用了一些不是很常見但有效的方法。

面試官肯定會追問你怎麼知道這些方法的,你就可以告訴他你平時就是一個熱愛積累、喜歡鑽研的人,這些東西也常常在關鍵時派上用場。

你說,面試官一聽你這樣的回答,是不是對你的好感倍增。

而這就是那些看上去美麗但虛假的經歷無法達到的效果。

2. 性格真實

有些同學覺得諮詢顧問必須是熱情、好奇心強、活躍等等這樣性格特質的人。

覺得和自己的性格有點出入,就會在面試中壓抑本性,「裝出」一副熱情、積極的樣子。

老實說,這個比經歷作假難看出來多了,但是諮詢說到底只是一份職業,用真實的性格去面試,才會得到面試官真實的反饋。

否則即使進了諮詢,發現自己的性格特質不合適,麻煩的還是你自己,不是嗎?

除了偽裝自己的性格外,在面試中,不願意展現真實自我還有一個表現,就是過度隱藏自己的缺點。

談到「缺點問題」的時候,有些同學就會很敏感。

不願意選一個實實在在的缺點,只在表面上說缺點,其實內心並不認同這是一個缺點,甚至覺得是別人的問題,這樣反而給面試官一種傲慢的既視感。

舉個例子:

「我的缺點是我只喜歡和聰明的人接觸,和一些學歷沒我高、腦子沒我聰明的人在一起做事,我會覺得難以忍受。」

這段對話就給人不太愉快的感覺,在面試中,除了個人能力,面試官還是很看重謙虛、友善這樣的品質的。

其實,你完全可以選一個明顯可以改正的小毛病,用風趣的語言簡單兩三句話帶過去。

舉個例子:

「我的缺點是比較慢熱,很難快速地和別人打交道,所以大家以前都覺得我是個很冷漠的人,後來我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就有了主動問好的習慣。」

三、關注個人經歷中其他人的反應

在「我」的故事中,為什麼要關注其他人的感受和反應?

這不是和凸顯個人價值的核心目的相違背了?——不,你錯了,並不違背。

想想看,在公司中,每一個人都是公司運作的一部分。公司內部的各項職能都處於【服務】與【被服務】的雙向關係中。

如果你是一個服務其他員工的人,別人對你解決的問題,反而更容易回饋一些直觀上的感受,而這個感受比直接描述結果形象的多。

舉個例子:

自賣自誇的版本:「有一個大客戶的問題非常棘手,其他人都解決不了,最後被我解決了。」

他人讚美我的版本:「公司總裁親自來到我的樓層,感謝我處理一個大客戶的棘手問題」。

對比一下,以別人的讚美和感激作為結尾,是不是比你「自賣自誇」要更高明一點?

其實不只是故事的結尾,你在整個個人經歷的故事中,都可以巧妙地穿插別人的反應,用來凸顯自己的能力。

舉些例子:

1、器重法:他人有難,尋我鼎力相助

「我周圍的同學都是學術背景的,不瞭解商業性的項目,比如他們會疑問為什麼今日頭條發展這麼快?因為覺得我很愛替別人解決問題,所以都會跑來問我。我就先學習互聯網的知識,再和他們解釋原理。這樣也加深了我對商業的理解。」

2、對比法:他人避之不及,我迎難而上,方顯英雄本色

「公司有個case非常緊急,如果處理不好,至少要損失幾百萬。當時所有人都不肯接手這個案子,我不想讓boss為難,主動接手了,最後通宵了一星期終於解決了,boss二話不說,給我升職做他的副手了。」

總結:

「好」故事 = 「好」人設 = 「好」OFFER

想要得到諮詢OFFER,不要光顧著練習CASE,一定要多準備幾個個人經歷故事。

  • 展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做真實的自己
  • 關注個人經歷中其他人的反應

遵照上面三條建議,不斷修改和深挖你的故事。

你就能用它們打動面試官,讓他們也相信:「你真的想進諮詢」、「你真的適合做諮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