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單純的漢民族政權來講施琅是叛變,這個是毫無疑問的,至於施琅為什麼倒戈,是不是因為內部鬥爭受了委屈不是本文主要話題,就不多說了。從明王朝的角度來說或者說從民族的觀點來看當然是叛變。並且施琅的倒戈導致了最後的漢族政權即鄭氏主導的小朝廷的覆滅,算是澆滅了漢族抵抗勢力的最後一把大的火種。

但是,今天我們要從大一統或者說是要講民族統一戰線的角度來下定語又不能說他是叛變。首先施琅攻佔台灣後促進了陸地中央政權和孤懸海外的台灣之間的聯繫,從那以後,台灣算是真正納入到中央管轄,我們今天講自古以來,要說有效管理的話是從施琅佔台開始。

我們現在不能否定施琅就如同我們不能否定滿清王朝一樣,哪怕滿清晚期再怎麼喪權辱國,再怎麼阻礙了先進文明的發展,我們都不能去否定,為什麼?因為我們今天的領土大部分是滿清統治期間打回來的,小編也是憤青,也討厭大辮子,但這個不是以個人的喜好來判斷的,即使它是異族政權我們也必須要承認。

扯遠了,我們說回來,我給施琅的定語是:「對漢民族有罪、對華夏民族有功」。他的收復台灣并力諫清王朝派官員正式管理的行為也讓今天的我們可以毫不畏懼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領土」。在他之前,即使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人去開發台灣,但一直到施琅復台時候,台灣其實是和中央朝廷割裂的。所以施琅對今天的中國來說,特別是兩岸還沒有統一的背景下。是個有重大歷史功績的名將。


施琅算不算叛變,有沒有歷史功績,早有論斷,即「其功遠大於過」。

第一,要搞清楚施琅為何叛變鄭成功,投奔滿清?施琅原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舊部,鄭芝龍率部降清後,施琅不願為清廷效力,又投奔鄭成功。因此,從施琅內心深處來看,他本意是不願降清的。但是,投奔鄭成功後,鄭成功不滿施琅的飛揚跋扈,對他比較冷淡,沒有重用。後來,在「曾德事件」中,施琅殺了準備投靠鄭成功的手下曾德,鄭成功大怒,抓捕並殺害了施琅的父親和哥哥。在這種情況下,施琅走投無路,才不得不投靠清朝。所以,施琅降清並不是見利忘義,而是迫不得已。

第二,施琅降清後,其最大的貢獻就是收復台灣,統一了祖國。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把台灣和金門廈門當作反清復明的根據地和大本營。但是隨著清朝統治的日益穩固,反清復明的目標已不可能實現,實際上,鄭成功的兒子鄭經也只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幌子,進行武裝割據,把台灣搞成了一個獨立王國。因此,施琅收復台灣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的。否則,台灣將早已不是中華大家庭的一員了!

第三,施琅收復台灣後。當時,朝中不少大臣認為台灣孤懸海外,又貧瘠不堪,想要將軍民撤回大陸。康熙皇帝也一度想要放棄。正是施琅高瞻遠矚,認為台灣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多次上疏,認為應該在台灣開府設縣,加以管教統治。在他力主之下,康熙皇帝才正式對台灣進行統治。當時如果放棄了台灣,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施琅在歷史上絕對是一位英雄似的人物,至於他是不是叛變,已經無關重要了!


多謝邀請!鄭成功當時高舉明朝大旗率兵進行抗清鬥爭,抗擊異族滿清的野蠻入侵。在當時歷史背景下,這種保家衛國的行為是正義的!施琅原為鄭成功手下的大將,鄭對其較為重用並曾對其言聽計從。但施琅卻有負重託一再生事,據有關史書記載,其為人極為卑劣,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他曾兩度投降滿清,第一次是跟隨鄭芝龍降清,後逃回。鄭成功並未追究,仍然使用施琅。第二次降清起因是他擅殺將領曾德(施與曾素來有仇),鄭成功此前曾下令釋放曾德,施琅抗命不聽。對於施琅不知圖報反而一再辜負自已,鄭成功十分憤怒實屬正常。因此,鄭成功以違命之罪追殺施琅,但未果,鄭成功暴怒之下殺了施琅全家(鄭成功作法是不妥當的,罪不及妻兒,這就是鄭性格急燥的弱點),於是施琅第二次投降滿清,並立誓從此與鄭成功為敵、協助清軍殺敗鄭氏軍隊以報仇雪恨,這就是施琅與鄭成功之間的恩怨情仇。雖是面臨如此惡劣處境,小生認為這只是施琅與鄭成功之間的私人恩怨,是個人層面之間的仇怨。比起滿清血腥屠殺中國人民這種國家層面的仇恨,施琅的私仇算不了什麼。因此,小生個人認為施琅還是應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不應投靠滿清當漢奸,反過來屠殺自已的同胞,並對抗清事業產生了很大的破壞作用。

綜上,小生個人認為施琅這種行為定性為叛變是毫無疑問的!難道還能定義為「起義將領」嗎?!


算漢奸了,鄭氏集團大明的最後一支漢族武裝被消滅,施琅功不可沒,不過施琅與吳三桂比起來只能算小漢奸,本來康熙拿下台灣也可說是好事,施琅也算有功,可到頭來割給小日本,滿清什麼都不是,那施琅更無功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