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鼎文的話是存在偏激性的。如要分析蔣鼎文的這句話,我們先要了解蔣鼎文的人設,蔣鼎文出身於光緒二十一年,年幼時,家境富裕,私塾學讀,後其父嗜賭如命,家境日漸破落。這對蔣鼎文來講,便是一朝富貴,一朝貧窮,但自幼富貴人,談何民生艱苦?

在戰爭年代,視人命為草芥的時代,蔣鼎文說此話並不假,是太真了。老百姓愚鈍,士兵精武,兩兩相比較,士兵比老百姓貴重,所以可棄老百姓,而不能棄士兵;棄了百姓,可能背負罵名;但是棄了士兵,便要亡國。

這樣看來蔣鼎文並無錯,而我為何要說他偏激呢?因為百姓就相當於浩瀚的水,而士兵就像奔騰的江河,看似江河奔流不息,但是他們皆來源於水源。如果百姓死了,士兵還保護誰?一個國家,若沒有保護的對象,這已是亡國了。

所以,蔣鼎文的話很偏激。國將不國時,兵不保護民,要兵有何用?士兵來源於百姓,百姓忘了,士兵也就沒有生源,也就離亡不遠了!


兵和民有本質區別嗎?兵都來源於民吧?百姓餓死,還會有兵源嗎!哪個兵的父母家人不是民?所以河南會戰,3萬日本兵打敗了30多萬國軍——「精銳」!大家說說為什麼呢?因為老百姓要幫助為她們發放救濟糧的日本鬼子,打敗搶劫她們糧食的國軍。。。


電影我看過了,很讓人值得反思。在生存面前,人都是這樣的。上萬的部隊不能餓著肚子御弟。同樣,普通的百姓在那時候的災年更不能大量拿出糧食。但是現實情況是,你跟自己國家的軍隊還可以討價還價,但是侵略者可不會跟你講什麼道理。國軍也是沒辦法,老百姓更沒辦法!國家組織大型會站,後勤尤為重要!可當時的中國,不可能做到這點,蔣鼎文的話,有他自己的道理,當兵沒糧食吃,怎麼打仗?可百姓都餓死了,你打的什麼仗呢?矛盾,是不可解開的。即使到今天,後人的智慧也解決不了。因為供給需求就是矛盾。那時候的中國有識之士太少,國家的觀念太淡泊。所以說,發展才是硬道理!


人有所處環境和階級之分。俗話講,屁股決定了腦袋。你身處在那裡就要為所屬的階層講話,所謂的維護階層利益。才能夠使得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損失,違反了這樣階級利益?就會被這樣階級所排斥。註定了,不會有大的成就。所以蔣頂文是在維護本身的利益,也就沒有了對錯之份。


《一九四二》這電影收到了很多不好的評論。我看過了這部電影,我認為是很好的電影。電影就是要把生活藝術化,這電影就像是記錄片,把人性摻在裡面。憶苦思甜,當年有那麼段艱辛的日子,在飢餓面前什麼的煙銷雲散了。有人性的惡,如強盜。也有人性的善如那傳教士。也有當時我國家和政治,當一都場災難餓死了無數人,也只是一張紙幾個數字。


「死一個人是一條生命,死一千個人只是一個數字」,這句話忘記是在哪裡看到的,很震撼,活脫脫的草民和炮灰形象,而且畫面感特強。還記得日本電台採訪其國民是否願意為國家而獻身,對方回答:讓人家為他而死的國家就讓他滅亡好啦!聽來也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些都是在事後反思與和平時期出現的言論,目的無非是避免戰爭,用其他更高明的手段來解決紛爭。但是如果戰爭真的發生,話就不能這麼說了。所以說的對不對,還是要看場合看時機,亡國滅種時刻,這種話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是和平時期,這就是赤裸裸的威脅與訛詐。所以蔣鼎文對李培基說,老百姓死了一個,地方還是中國的,如果連當兵的都死了,那我們就會亡國。就當時的環境看這話是沒有問題的,也是戰爭時期,戰爭必須擺到優先位置的一個隱形邏輯。很多人只是沒說,但都是這麼做的。

高明的手段是不要發生戰爭,但是不懼怕戰爭,希望我們這一生不要遇到戰爭。


百姓沒有了糧食,尚且可以逃荒。士兵沒了糧食,除了原地等死,就只能嘩變。

拿了刀的會變成土匪,拿了槍的禍害會更大。

再者說,百姓死,是餓死的。士兵死,是戰死的。

都是個死,百姓餓死是餓死自己,於大局無益。士兵戰死還能拉日寇墊背。如果只有一口飯,只能活一個,應該選兵。說句不好聽的,當兵的大多吃不了百姓幾口糧食,等他們戰死了之後,本來分配給他們的幾口糧食,又回百姓那裡的。如此說來,當兵的更可憐。


蔣鼎文的話沒問題,當時二戰的參戰國都是軍需優先,包括最富裕的美國部分物品都是配給制,一切都為戰爭服務,為軍需服務,更何況貧弱的中國,如果在沒有兩全之策的情況下,我感覺還是先顧軍隊。因為在當時,如果把有限的國防力量都消耗掉,我們就沒辦法抵抗日本人,我們就會亡國,我們的人民也會被屠殺、奴役。


沒有道理。他的觀點其實也代表了當時國民黨政府大多數人員的觀點。他們根本不明白兵和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不屑、不願也不敢相信和利用百姓的力量。因而,不但在抗日戰爭中損失慘重,還輸掉了後來的國內戰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