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被稱爲“浮動的海上機場”, 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是一個國家海軍裝備和國防實力的象徵。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入列中國海軍。2017年,我國第二艘航母正式下水,我國國產航母的建造,邁入新的篇章。

最新消息>>

海軍建軍節前夕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或將海試

連日來,“航母”這個詞再度成爲世界最爲關注的軍事熱詞。先是遼寧號航母攜超級艦隊現身南海進行演習,後又流傳出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即將海試的消息。

自2017年年底開始,有關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即將進行海試的消息便不斷見諸報端。近日,海試的消息有了新進展。網絡上流傳的最新照片顯示,航母上的腳手架已拆除,相控陣雷達已安裝完畢。有消息人士對香港媒體表示,首次海試很可能定在4月23日,中國海軍建軍節前夕。

另一位消息人士說,海試將測試航母的基本性能,包括動力系統、損害控制以及雷達與通信系統等。報道稱,熟悉海軍的消息人士2017年曾表示,這艘新航母可能最早於2018年年底或2019年以前加入海軍,比計劃提前一年。

航母揭祕>>

是我國第一艘‘作戰型’航母

在4月8日舉行的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圖書《航母對彈——名家縱談海洋霸主》首發式上,該書主編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軍事專家李傑做了相關介紹。

李傑告訴記者,“我國第二艘航母的建造一直廣受關注。可以肯定的是,在遼寧艦改建、舾裝、試航以及使用的基礎上,我們的第二艘航母已經進行了很多改進,這表明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航空母艦的設計和建造。可以肯定,它已經不再是科研訓練艦,而是我國第一艘‘作戰型’航母。它的設計建造爲下一艘國產航母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爲將來的彈射式、核動力航母也提供了很多經驗。”

李傑指出,航空母艦不僅角色多面、手段齊全、用途廣泛,而且融艦船、航空、航天、兵器、電子、核動力等諸多軍工企業的設計、建造技術於一體。全艦上下,由外及裏,擁有幾個大系統、幾十個中系統、幾百個小系統,高達幾億個部件精密、完美地集合、裝備在一起,形成一個無可比擬的“巨系統”。

“目前,我們對一些現有的,類似滑躍式起飛甲板,還有固定翼戰鬥機起飛和降落,如論證、設計、研發、建造等全過程,都實現了全面的收穫和了解,並有了相當的經驗。”他表示。

國產航母核心材料:真正的“世界頂配”!

甲板,是航母艦體結構的關鍵部位,功能和作用十分特殊。飛行甲板不但要承受重達二三十噸的艦載機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產生的強烈衝擊和高摩擦力,還要承受噴氣式飛機高達幾千度的火焰的灼燒。

因性能要求極高,全世界僅有少數幾個國家可以生產真正用於航母建造的甲板用鋼。而我國的鞍鋼集團,就是具備這種能力的企業之一。

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軍工產品研究所副所長趙剛:目前我們航母的這種寬長的甲板鋼,在國內來說這是唯一的一個生產基地,我們目前的水平應該能達到世界領先的這樣一個水平。

爲什麼我國第二艘航母依然採用滑躍式起飛 而不採用彈射起飛方式呢?

對此,李傑表示,“遼寧艦經過大量的科研試驗,基本掌握了固定翼飛機在航母上起降的技術,戰鬥力還是比較實用。至於彈射技術,實際上我們經過多年摸索、學習、借鑑,基本上有了很深的瞭解和掌握。但是要採用這項技術必須有大量經費和技術上的支持,不是說你掌握這項技術就一定能應用得上,同時還要有相應的艦載機。這需要一系列的系統配套工作,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

 “同時,如果我國將來要採用電磁彈射的話,還要用比較先進的攔阻系統,以及新概念武器等高技術。這就需要大量的電力,如果再採用常規動力就有點入不敷出了。所以,航母上絕不是有了一個先進的系統或武器裝上去就行的,而是要進行通盤考慮。”他說。

李傑指出,“可以判斷,我國國產航母今後的發展會適當加速。只要技術和工藝水平掌握了,又有一定的財力,且國家戰略也需求的話,起飛方式就必然會從現在的滑躍式,逐漸過渡到蒸汽彈射,乃至電磁彈射。艦載機機種也會配套齊全,尤其是固定翼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等。將來如果條件和技術成熟,也可以逐漸從常規動力發展到核動力。如果條件成熟,我們也可以發展一些最新式的新概念武器。”

首艘國產航母比遼寧艦強在哪兒?

機庫容量更大

蘇聯的載機巡洋艦與美國的艦隊型航空母艦大不一樣。蘇聯航母排水量小,又沒有艦載機彈射起飛裝置,通常僅配置約24架艦載戰鬥機,綜合能力相對有限,僅靠艦載戰鬥機無法完成所有的制空和制海作戰任務,故而配置一定數量的遠程反艦導彈。而標準航母的主要武器是艦載戰鬥機,飛行甲板下方是大型通透結構的機庫,用於艦載機的存放、保養和維修等。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不再設置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機庫容積更大,可以裝載更多數量的艦載戰鬥機。

艦載機適配性更強

中國國產航母與殲-15戰鬥機之間的艦機適配性要比遼寧艦更加優化,有利於充分發揮採用滑躍起飛方式的殲-15戰鬥機的最大作戰效能。在結構設計上,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是完全按照標準的航空母艦進行設計的,這與蘇聯當年發展航母(載機巡洋艦)的設計理念和作戰運用思路不同。遼寧艦的前身是蘇聯未能建造完工的“瓦良格”號,它是俄羅斯海軍唯一在役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姊妹艦,即蘇聯第三代載機巡洋艦的二號艦。

電子設備更先進

航母的艦載電子裝備包括編隊作戰指揮信息系統和航海、航空電子信息系統等,在遼寧艦試裝使用的基礎上,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又進一步改進完善。中國國產航母右舷艦島上方安裝的改進版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已在新一代導彈驅逐艦上廣泛應用,性能先進且技術日益成熟,積累的使用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其綜合性能遠遠領先於俄羅斯。中國國產航母新雷達的對空探測距離更遠,對空中目標探測能力更強,可以同時探測和分辨數百個空中目標,指揮引導防空攔截的能力更強。這將有助於提升航母編隊及本艦的對空防禦能力。

航母名稱>>

人大代表建議:以“衛溫”命名首艘國產航母

在此次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也關注着這艘大國重器。全國人大代表、台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元茂榮就提出建議,以“衛溫”來命名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

史載,衛溫爲三國時東吳將領。公元230年2月吳主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1萬餘名軍士組成的艦隊,從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啓程,到達夷洲(今臺灣),對當地進行開發經營。

 “衛溫遠航臺灣開疆闢土,是中國正史中關於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最早記錄。”元茂榮說,這次遠航比鄭和下西洋早1170多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1260多年,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它展示了中國在全球航海史中獨特而重要的歷史地位,與航母所體現的海上強國的作用和力量是相通的。”

在提寫這份建議前,元茂榮和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教授、浙江省東吳衛溫船隊遠航臺灣基金會理事長潘國平等文化、歷史界學者進行了一些探討。“我們一致認爲,用衛溫命名首艘國產航母,是對歷史傳承的挖掘,可起到進一步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作用,也是以文化力量提振軍威,通過借鑑國際慣例,讓中國的世界軍事強國之路走得更接地氣。”

他在建議中提到,1780多年前,東吳衛溫船隊首航臺灣開疆闢土是國家和政府行爲,這一歷史事實進一步表明了臺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以人名爲航母命名在國際上有例可循,而第一艘國產航母的命名若能綜合考量歷史、政治、文化、軍事等因素,將體現出我國傳承至今的豐厚底蘊,也將展示我國長久以來對於地區穩定和平發展的堅定支持與貢獻。

遼寧艦命名之前曾盛傳叫施琅艦

外界聲音>>

美國猜我國產航母乾脆就叫“臺灣號”

美媒探討了關於這艘國產航母的命名,艦名尚無定論,雖然人民海軍戰艦通常以地名命名,但有政界人士和使用社會媒體的人士認爲,這艘航母的名字應該體現“實現統一意圖的象徵”,比如命名爲“施琅”號或者乾脆就叫“臺灣”號。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馬修-復耐奧爾評論說,中國發展這艘航母“意義重大”!中國正致力於逐漸匹配世界上最好的航母技術,這艘國產航母正是朝着這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這艘航母成軍後,將賦予中國海軍在區域性軍事行動中更大的靈活性。至於如何運用該航母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幾年太平洋地區的國際政治(態勢)。

同時,馬修-復耐奧爾還認爲,這艘航母儘管自主研製,但與遼寧艦面臨類似的技術侷限性,艦載機(滑躍)起飛方式有侷限性,採用的常規動力對航程有限制;中國還面臨航母遠距本土時的限制因素,中國還沒有像美國那樣可供艦隊加油或維修的一整套全球基地/港口網絡。

日本擬增設雷達緊盯中國航母

日本《產經新聞》2日獨家報道稱,爲強化警戒和監視中國飛機和艦船,日本防衛省打算在位於西太平洋的小笠原羣島部署機動雷達並駐紮部隊來填補“防空空白”。報道渲染說,這是因爲中國軍機和航母穿越沖繩和宮古島駛向太平洋,要突破“第二島鏈”,令人強烈擔憂日本受到更多“威脅和恐嚇”。在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一名中國軍事專家用“純屬虛張聲勢”來形容日本的做法。他說,日本部署雷達無法對中國海軍走向遠海產生實際影響,卻會成爲地區局勢新的不穩定因素。

(北京時間綜合,資料來源環球網、央視網、澎湃新聞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