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g

       
        這是一本沉重的好書,我推薦所有對教育有熱情的人看,推薦父母親看,也推薦未來會成為父母的人看。
 
        初看書名,是強烈些、極端些,我並不完全認同。
        應該這麼說,若我們忽略作者想表達的意涵,沒有整個脈絡地閱讀,這樣的書名,可能會讓許多父母感到憤怒。
 
        但沒想到,因著朋友的推薦,我一翻閱就停不下來。
 
        我從作者吳曉樂的眼光,看到真真實實愛著孩子,身為老師的關愛。同時,她也掙扎著「家教」這個第三者身分,究竟應該介入家庭多少?
        作者同理孩子的心聲,卻也體恤父母的處境,嘗試用最質性的方式,細細描繪家庭的樣貌。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本書存在的意義,是「我們可以不要再複製這些傷害」!
 
        因為太沉重、太糾結、太扎心了,身為父母(或有一天成為父母),我們必須捫心自問:
        「那是親愛嗎?」
        「什麼才是健康的愛?」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說:「孩子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透過抽象的生命,詮釋每個嬰孩由它而來,這是一個詩化的語法。
 
        我想吳曉樂想表達的,是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當太多的人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就像某種緊握手中的物品,像汽車、像房子、像股票,太多人把投資報酬率算在孩子身上。
        悲劇發生,一代又一代。
 
        孩子確實帶著一部分的你,但又不全然是你,他是生命獨立的個體;
        若套句聖經的意思,我會說孩子都是天父創造的,屬於造物主。
 
        所以在養育的過程中,充滿著許多愛,和傷害。
        更多時候,愛和傷害是一體兩面的,是互相包覆的。
 
        閱讀的同時,我期待有更多人能去反省,去為未來做準備,所以我會推薦這本書。
 
        作者身為一位專職家教老師,從第三者的角度透視家庭百態,特別當中充斥著,台北市象徵富裕家庭生活的樣貌。
        我佩服她說故事的能力、劇情與時序的安排、不同角度的切入筆法,都讓人彷彿身處其境。
        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真實到如此歷歷在目,如此讓人反思。
 
        教育脫離不了家庭所帶給小孩的影響,吳曉樂這麼說: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門關上之後,在旁人看不到的空間之中,家庭成員要怎麼相待,會影響到這些成員的思維。門一打開,這些成員走了出去,也可能以類似的邏輯與社會上其他成員互動,之後他們又各自與其他成員互動......,環環相扣,有如核分裂一般,最終產生極大的能量。」
 
        家庭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太重要了,太寶貴了。
 
        讀完此書,我將每一個故事傳遞的價值整理出來,帶著你導讀這本書。
        當然,並不一定百分百如作者所表達,但卻是我讀完的反思。
        希望幫助沒有時間閱讀整本書的讀者,能快速領悟,並成為一個更健康的父母。
 
        但我也鼓勵你,好好去讀這本書,一定會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2018年公視將此書的部分章節,翻拍成電視劇,聽說劇情強烈,別有一番體悟(也改編不少)。
        我認為各有各的好,但此書卻最能表達作者的初心;文字是最溫和,後勁卻最強的表達方式。
 
第一章、人子,與貓的孩子
「他無法釐清自己挨揍的原因,成績真的能證明些什麼嗎?若有,到底是證明了是什麼?」
 
        「眼鏡仔」是故事的主角,在這強壓式地打罵家教下,他幾乎天天都因著成績挨揍。
        眼鏡仔不敢反抗,但這對他的自信心、成就感都造成巨大的打擊,甚至還會影響到人際關係。
        在懼怕中的教育,會適得其反,孩子既不會愛上學習,又無法發揮所長。
        懼怕,解決不了問題的核心。
 
        能不能不要以成績定義一個人?
        能不能鼓勵孩子學習,並接受他努力後的成果?
 
第二章、他沒有家了
「在大人把他像棋子移來換去的時光,叫他認真讀書真的很愚蠢。」
 
        這是我少數看見,如此複雜的家庭組成,卻更凸顯出一個事實:不穩定的家庭生活,會讓孩子放棄未來。  
        在混亂地家庭關係中,陳小乖缺乏關愛,像是皮球般被拋來拋去。
        缺乏愛的孩子,延伸出的就是不健康的金錢觀、價值觀,進而影響他對人生的態度。
        破碎的家庭互相傷害,不成熟的父母就影響了下一代。
 
        能不能,在關係當中成熟堅貞,成為負責的大人之後再組成家庭、再生兒育女?
        能不能關心自己所生的孩子,視他為生命,而不是一個可以隨時拋棄的物品?
 
第三章、必須過動
「老師,妳懂嗎,我不能沒有ADHD!」
 
        這篇故事中,看見了高壓統治下的「溺愛」,把女兒寵的幾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同時,作者還帶到了身心障礙者的用藥問題。
        其實女兒並非典型的過動症患者,但在媽媽的心裡,女兒擁有過動的證明,帶來一種安心,一種對於現實的安全感:「因為孩子有過動症,所以她成績不好也沒關係。」
 
        來自媽媽自己過去經驗的挫敗,來自父母對未來的逃避與退縮。
        小孩呢?不知道,她一點也不知道,甚麼才是真正對自己「好」的。
        確實很富裕,對未來一點都不用擔心,但是孩子終究會長大,這樣看似美好的狀況能維持多久呢?
 
        能不能,不將自己的害怕轉化為掌控呢?
        能不能,給孩子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寵溺呢?

第四章、私的迷思
「送兒女去念私校,與虛榮心無關。」
 
        前半章,順著作者的筆調,我們讀到了孩子在私立學校中,格格不入的壓力。
        卻在後半章,理清楚父母的辛勞,還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成全孩子有好發展」而努力。
 
        讀私立學校的迷思,對孩子來說是一回事,對家長來說是另一回事,沒有全然的對與錯。
        只有你的初衷是甚麼?你又帶著什麼角度去看?
        反而,我在書中看見了巧藝不知感恩,她的讀書環境是父母拚命換來的。
 
        能不能,親子之間多一點溝通,多一點表達真誠,卻不傷人的感受?
        能不能,孩子體恤父母的辛勞,心存感恩地,珍惜這一切得來不易地成長環境?
 
第五章、一脈不相承
「小葉有一點遺傳到我,我們都是為了母親寧願委屈自己的人。」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茉莉,一個在女兒、妻子、母親與婆媳各個角色中,辛苦取捨比例的人。
        但是茉莉好勇敢,從前的她為了母親的話,放下自己的博士夢,成為一個家庭主婦。
        後來學習在教養孩子中,不去複製同樣的委屈和傷害。
 
        茉莉驚訝於,女兒小葉的聰明才智,不如當初的自己許多;但她決定支持孩子,為孩子砍掉許多不必要的執著。
        反觀父親永信,就還留在「望子成龍」的期待中,沒有達標,就予以冷漠。
        這對夫妻促使作者思考:「永信看待女兒的方式,會不會是因為,自己曾經也如此被對待?」
 
        能不能將我們承受到的傷害,停留在我們這一代就好?
        能不能,鼓勵孩子盡到努力的本分,然後全心支持他的成果?
 
第六章、天賦
「我希望小孩可以像你一樣,賺錢的方式比別人輕鬆,少吃一點苦,可以舒適地坐在冷氣房裡,而不是頂著烈日去工作,這樣子的念頭,有錯嗎?」
 
        身為孩子,最不希望自己被「比較」了,特別是被手足比較。
        你可以看見作者身為家庭教師,學習拋開「一個系統方針教育所有人」的思維,且認識到即使是手足,兩個人依然在個性、天賦、興趣上都有極大的不同。
 
        可惜爸媽給的愛,常常和小孩感受的不一樣。
        在故事中,紀小弟是那個希望發展運動長才的孩子,紀太太是那個全心全意為孩子未來著想,希望透過學歷提升孩子生活水平的媽媽。
        這樣的故事,是不是很熟悉?
 
        能不能不要比較,把每個孩子都當成獨立的個體?
        能不能去了解孩子的興趣,支持他們的夢想?
 
第七章、衣櫃中的小劇場
「跟學姐在一起,他第一次如此討厭自己,覺得自己是個騙子,對不起學姐,但他又需要一位「女朋友」好跟父母交差。」
 
        主角是個在家庭中,隱瞞自己同性戀身分的大男孩。
        他還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卻因著父母的期待,跟一位自己完全不喜歡的學姊在一起。
 
        或許主角不必透過假戀愛,來滿足父母的期待,又或許,親子之間可以有更多真實的溝通與接納。
        是呀,能不能讓我們在親子互動中,學習真實和接納?
 
第八章、怪獸都聚集在一起了 
「在我對班級重拾歸屬感時,母親又急著把我給毀了。」
 
        這篇故事,講的一位典型「怪獸家長」的家庭、親子、教育問題。
        可是作者從母親的角度、兒子的角度還有學校老師的角度,一一透析每個人眼裡的彼此。
 
        非常非常犀利又真切,當你同理一個人的心聲,便能明白,如何以他的角度觀看世界:他其實錯的沒那麼多。
        然後你跳回第三者,綜觀這一切,便能理出個所以然。
 
        過度保護的恐龍家長,想要掌控小孩,卻只會把他推的更遠。最危險的是,他還覺得「自己的愛合情合理」。
        你可以發現,孩子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委屈,進而扭曲自己的價值觀,不為著生活環境感恩,不想負上自己學習的責任,放縱自己的青春。
        家長,繼續堅信自己認為的義務和工作,不會有錯,一切都是別人害的。
 
        兩面夾殺下,學校老師好辛苦,受傷的老師眼前只有無止盡的工作。
        她看到好多父母把孩子往安親班、補習班、才藝班送,只為了讓孩子有事做,打包孩子出去,自己就不用陪伴他們了。多可悲呀。
 
        能不能,給孩子適度的自由和發展,並傾聽他內心的聲音?
        能不能不要壓榨學校老師,因為你才是孩子的父母呀!
 
第九章、高材生的獨白
「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
 
        就如同作者想表達的,沒有什麼完美教育法則,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
        因為人都有所不同,也沒有甚麼成就,能完整定義一個人。
 
        故事中的媽媽,將人生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帶給孩子就是無窮的壓力,
        如果以結果論來說,好像是美好的,但是那些學習過程中的快樂呢?
 
        你也會從故事中看見,在家庭中受傷的人,面對自己組成的家庭會有所畏懼,
        你害怕重蹈覆轍,你害怕自己變成,自己最不想成為的那種人。
 
        能不能不要把小孩當成滿足自己慾望的容器,填鴨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十章、末失莫忘
「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
 
        此書的最後,輪到作者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吳曉樂描述她的母親是個有身教的人,培養自己對知識的渴望,既強調「讀書」又強調「休息」。
        雖然她的母親也不完美,但她們嘗試著和好和感恩。
 
        我覺得這一章作為收尾是最重要,也是必要的。
        作者分享了她對父母的淺見,以及她看待教育的方式,深深令我感動。
 
        讓我在文末引用吳曉樂的一段文字:
        「我們常言,小孩是獨立的個體,有時,我會想,反過來,父母可以說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嗎?
        有沒有一個可能是,我們的社會把「親」與「子」綁的太緊了?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
 
        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的初衷......,
        曾經在某個時刻,我們光是觸摸小孩的掌心就感動不已。
        我們可以不要再複製這些傷害。」
 
 
        我想,真正的親愛,是成全,並教孩子對人生負責。
        這會是我繼續學習的功課。
        我的導讀就要停在這裡了,有空的話去買來閱讀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