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陳欣文╱臺北報導】

在工作時期每個月提撥部分薪水做理財,持續投資不間斷,是達成退休理財的重要關鍵。根據今年的摩根退休快樂指數調查結果,有56.1%受訪者認為,每個月撥出10∼20%的薪資為退休理財做投資,是較為合理的比例;進一步來看,若是有理財習慣的民眾,願意提撥20%以上薪資做理財的比例,明顯較沒有投資理財的人來得高出許多。

摩根投信執行董事劉玲君表示,退休理財如同馬拉松,如何持續不間斷的累積,並追求合理報酬率,纔是能否達成最終目標的關鍵,調查顯示,臺灣民眾普遍有即早準備的觀念,有56.1%的人願意每月提撥10%至20%薪資,甚至還有逾一成有意提撥30%薪資來理財。

劉玲君認為,退休後生活無虞的關鍵,正是在工作期間盡量投資,從摩根資產管理針對臺灣環境所做的調查與估算,最基礎的門檻是在工作期間,每個月拿出薪資的一成專做退休理財投資,以年化報酬4.5%計算,只要持續投資30年,就能在退休時獲得一筆足以應付退休生活開支的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有投資習慣的民眾,對於提撥薪資的比例又比起沒有投資習慣者高出許多,統計顯示,「有投資習慣者」願意提撥薪資超過20%的比重為56.5%,相較之下,「無投資習慣者」僅37.6%民眾認為提撥20%以上的薪資合理,與前者相差18.9個百分點,且逾23%「無投資習慣者」認為,每月只要拿5%以下月薪投資就夠。

今年富蘭克林投信在一項投資人理財行為及投資意向的調查中則發現,有高達八成五的受訪者的理財計畫是以自己或自己及另一半為主,而目的則是多著眼於退休生活,至於為了達到夢想中的退休生活,願意擬定財務規畫者佔72%,也有41.3%開始定期儲蓄,或有31.1%透過主動和理財顧問聯繫、尋求協助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