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相親》又叫《愛的教育》。

首先從內容上來說,講述三代人關於愛情的態度以及社會變遷。

第一代:忠貞的愛情。

姥姥和姥爺結婚時,一窮二白,結婚第二年,姥爺就去城裡打拚,可這一去,就是一輩子,而姥姥也等了一輩子。姥爺在城裡娶了城裡的姥姥。最後等來的是姥爺的棺材。即使知道姥爺外面有了別的女人還有了自己從未有過機會有的孩子。但她還是依然等待。這麼多年,她早已忘了他的模樣,用自己家鄉的文字,把姥爺的名字寫出來,裱在牆上,當做是遺像!姥姥之所以不願意遷墓,不是為了那一具身體,而且為了那份忠貞不渝!但是後來她想明白了,那座墳,不過是見證她對他的憑證,又見證給誰看呢?最後姥姥說的那句「我不要你了,」多麼的痛苦痛心啊!一輩子,苦苦等待一個人!

第二代:激情抹去的愛情

慧英和孝平,人到中年,愛情早已被生活的瑣碎所磨滅,媽媽看似很強勢,但她的強勢也是為了爸爸。媽媽當年考上了師範,而爸爸卻服兵役去了,一等就是好多年。夫妻一路走過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已經屬實不易,不是每天對對方說我愛你,纔是真的愛,而是貫徹到生活之中去。其中有兩個小細節,

第三代:自由敢愛敢恨

薇薇和阿達就屬於現在年輕型的戀愛態度,敢愛敢恨,遇到對的人恨不得馬上在一起。但又迫於現實,又歸於現實的無奈。

三代人的愛情觀雖然有著諸多的不同,但也有共通之處,有網友說:「三代人對於愛情,都有自己的堅守。正是這份堅守,才讓愛情顯得更加難得與可貴。不一定非要每天相依相偎纔是真正的相愛相親,有時候堅守,也是愛。」

其次是,拍攝手法。

有網友說,片尾田壯壯和張艾嘉貢獻了進幾年來華語電影最精彩的夫妻對話。

最後是演員。

張艾嘉從歌手到了演員又到了導演,無論哪個行業,都做的遊刃有餘。田壯壯,中國第五代導演之一,出演《相親相愛》的尹孝平也是出彩的一筆。李雪健,劉若英,王志文,耿樂,譚維維,馬嘉祺的友情出演也為影片增墨不少。

溫暖的影片,值得一看。

如果你也喜歡《相愛相親》給文章點個贊吧。也可以在文章底下評論你怎麼評價張艾嘉。


愛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或許我們從來都沒有搞清楚過它是什麼,但不同的電影用不同的視角不停的在詮釋著,它或者是在看《在雲端》時的悵然若失,或者是在看《愛在三部曲》時的坦然,或者是在看《水牛城66》時的痛哭,或者是在看《瑪麗和馬克思》時的痛徹心扉。

張艾嘉一以貫之女性視角下的《相愛相親》給出了她自己的詮釋,三代女性各自青春的彷徨、中年的背負、老年的苦守,以及她們之間的糾葛、衝突、放下,平淡、沉靜而有力量。

對阿祖,愛是堅守

姥姥阿祖守了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一輩子,在男人的生命中她是一個完全被忽略的角色,甚至她連男人的一張照片都沒有,即便如此,她為男人的父母養老送終,甚至早早做好了棺材等待和男人合葬。

她與男人之間唯一證據就是族譜中有她的名字,雖然那名字只是「嶽曾氏」。

她像那座矗立在村口的貞潔牌坊,既是過去時代的榮光,也是當下被人們消費的話題。

對慧英,愛是忍耐

媽媽慧英一輩子獨立堅強,中年已過,女兒的對抗讓她覺得權威受到了挑戰,丈夫與隔壁女老王讓她醋意大發,面臨退休又讓她覺得即將失去人生的意義,因為遷墳的事與姥姥劍拔弩張。

生活就像是一場實實在在的鬧劇,似乎就打算這樣漫無盡頭的繼續下去了。

她還是會夢到一個少年,白衣勝雪,只是容貌曖昧不清,她始終也想不起他是誰。

對薇薇,愛是迷茫

當女兒薇薇的男朋友為了她在這個城市停留時,她像極了年輕時的外婆。

當男朋友與青梅竹馬的單身母親糾纏不清時,她像極了媽媽慧英。

當男朋友最終離開這個城市去追尋夢想時,她的處境與姥姥阿祖何其相似。

只是她不會像阿祖一樣守著這個男人一輩子,她對他說,我不會等你。

然而她又問媽媽,一輩子是多久?

影片裏的每一個男人,形象都是模糊的,他們就像三位女性角色生命裡面的路人,但是也同樣詮釋著愛的隱忍、愧疚、陪伴和放手。

影片的最後,父親和慧英開著新買的車,聽著二十多年前聽過的《花房姑娘》,父親唸叨著退休之後開車出去到處走走,我肯定是要出去的,有你肯定更好。

母親泣不成聲,她也終於想起了夢中的白衣少年一直都是年輕時候的丈夫。幾分鐘的鏡頭,全程都是兩個人的背影和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最後只留下一個空鏡頭。

這是一部讓人感慨良多的電影,看完似乎得到了很多,想想又覺得悵然若失。

就像愛一樣,它是什麼可能我們永遠說不清,它也許就是陪伴、堅守、忍耐、迷茫、約定、祕密、爭辯、糾葛、衝突、背負、隱忍、愧疚、放手。也許它有時候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字,更多的時候它是糾纏在一起,以含混不清的面目出現在我們面前和心裡。

只是,在我們付出的時候,我們確定是愛著的,在我們衡量得失的時候,它又會遠離我們一些。總是在這樣的一進一退之中,只剩一些背影。

事實是,人人都是一座孤島,事實又是,沒有人能真的成為一座孤島。

無論是《在雲端》裏夢想背著空揹包的瑞恩,《水牛城66》裏內心裝滿堅硬的冰塊比利,《瑪麗和馬克思》里人生路上充滿了裂縫、香蕉皮和煙頭和馬克思。他們中的每一個,包括我們,都需要感情的慰藉、至親的陪伴,雖然我們常常為這個過程感到無限的疲憊。

或許他們中的每一個,包括我們,都不清楚什麼是愛。但同樣的是,我們在用不同的方式偽裝著,用每個人不同的方式,愛著。

<end>

更多精彩關注毒劇一格


看完《相愛相親》,散場的時候,有人說,都怪電影院大燈開得太早,照得所有人不知所措。

嗯。可整個影廳也並沒幾個人,排片也很稀薄。

我有哭。

朋友裏,很多人是在田壯壯換了輛新車,帶著張艾嘉去兜風那裡哭了。

一曲《花房姑娘》戳了心。

那一句「你唱歌為什麼那麼難聽」,哭了。

那是中年愛情的和解。

有的人,是在阿達躺進了姥姥的棺材裡,說:「好像也沒有那麼可怕。」,哭了。

那是青年理想的和解。

還有的,是在姥姥最後同意遷墳,說的那一句:「我不要你了」的時候,被戳中。

那是一輩子的和解。

《相愛相親》是愛的積怨的解決方案。

那麼沉積的,解不開的愛啊,被我們一點點地和解。

有時候,和解是離開,有時候,和解是靠近,有時候,和解是永不相見。

姥姥的演員吳彥姝79歲了,演得真好啊。

愛的執拗,愛的卑微,都扣人心絃,擦破照片真是讓人看得眼淚翻滾。

田壯壯也演得毫無表演痕跡。

中年丈夫的那種入微的愛,熨貼得讓人感動,那一句:「你媽需要安慰」,真是寫進了老夫妻的理解與浪漫。

張艾嘉演技那麼好,都在這兩位無痕表演中,顯得用力了。

主題曲是譚維維唱得《陌上花開》:

「哪怕你青絲像陌路人花白,有生之年總記得。」

只要還我一顆塵埃。


張艾嘉的這部新作《相親相愛》摒棄了一切花哨的技巧,用線性敘事,以中年女人嶽慧英遷墳為主線,將女兒微微與男友的情感、姥姥對姥爺向死而生的情感貫穿起來,很好的講述了老中青三代人的不同的人生態度和相同的情感宿命。整部影片節奏緩慢,但讓人舒服,落地的人物細節動作和寫實的影像風格,使得電影處處充滿了生活的「小心思」,讓人看後心領神會,會心一笑。

其實影片中的每個人都過得不暢,無論是青春的彷徨糾葛還是中年背負的道德責任,又或是老年的苦守與執著。但這恰恰也揭示了生命的本質和常態。其實很多人希望能夠掌控生活的走向,以期獲得人生的安全感,就如影片中的嶽慧英,強勢,有手段,她總是希望能夠讓事情朝著她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不論是她年輕時一手維護爭取的愛情,還是後來堅守她母親臨死前合葬的遺願,中年這代人身上背負了太多的使命感,生活就像他們一分一釐精細搭起的建築,家庭的重負讓他們不容許自己走錯一步,他們害怕生活因自己的失誤而突然分崩離析。但他們卻忘了,無常纔是生命的常態,所以他們顯得痛苦、麻木。丈夫尹孝平對嶽慧英說,「你那時候說等咱倆退休的時候買輛屬於自己的車,一起去兜風,現在車也有了,歌兒也有了,你倒沒興緻了。」嶽慧英哭了起來,是啊,想起了這一生,她到底為了誰而活,想多了難免落淚。人生這麼短!影片最後,丈夫尹孝平對嶽慧英說,「反正我是肯定要出去走走的,當然有你陪著,那最好。」他一邊開著車,一邊哼著《花房姑娘》,將車子開向遠方,伴著妻子的哭泣聲,留下一組長長的道路空鏡頭,看著看著就漸漸陷入了遐想,或許,後面的路,他們終於可以開始學會為自己而活了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