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水有一座陵墓特別有名,就是怡賢親王園寢,墓主人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所以這座陵寢也叫十三爺墳。怡賢親王園寢位於北京西南大約88公里、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婁村滿族鄉西營房村南的云溪水峪灣,東營坊村西南1公里處。義薄雲天老十三,爲了他哥的皇位,可謂是燃盡了最後一滴油。怡親王胤祥,生前謹慎忠誠,勤奮奉職,是雍正在位前後最忠實、最得力的助手,所以在他死後,雍正爲他建造了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唯一有華表的王爺陵墓。胤祥園寢坐西朝東,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林木豐茂,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園寢佔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築物30餘座。建築用料全部採用紅磚綠瓦,規模浩大,佈局嚴謹,工藝精湛,氣勢宏偉。周圍松柏參天,濤聲瑟瑟,莊嚴肅穆,華貴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獨樹一幟。

走進淶水——清代規模最大的王爺園寢

據老人們傳說:這怡賢親王陵佔地四千多畝。老人們是這樣說的:“保定府淶水縣,皇家陵園四十一里半,東至拒馬河,西至佛祖山,北至金山寺,南至石圭洞天,蒼松翠柏數不盡,奇花異草看不完”。還有一種傳說,皇家陵是個大花園,多少代傳下一個順口溜:“保定府淶水縣公國花園四十一里半,松柏數不盡,奇花看不完,大盆栽十棵,小盆栽五棵,一個月一栽,一個月一開,開到十月開外,抹紅的、抹藍的、抓破臉的、三道門的西洋海棠花,看遍天下景,走遍天下山,沒到過皇家陵最遺憾”。

走進淶水——清代規模最大的王爺園寢


怡賢親王陵的建築規模雖說沒有超過東陵和西陵,如漢白玉華表、橋樑、碑樓和神路等氣勢雄偉、壯觀、華麗,這些建築物料全是由北京西南十窩漢白玉山鑿運而來。僅這兩座華表就高達13米多,呈六棱形,每個華表上鐫刻着48條騰雲駕霧的浮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尤其是華表上面安放的兩隻“望天吼”更是精美無比。

自東向西有3華里長的神道,神道碑正面陰刻“忠敬誠值勤慎廉明和碩怡賢王神道碑”。沿神道依次建有神道碑樓、火焰牌坊、五孔石拱橋、四柱七樓石牌坊、石平橋、華表、羅佝橋、三孔石橋、神廚庫、功德牌樓、朝房、儀門、焚香爐、太廟、明樓、寶頂等建築。爲清代最大的王陵之一,被清廷列爲禁地,園寢內的土地由怡賢親王府所屬八旗人耕種或出租,除上繳怡賢親王府外,不納國稅。

規模宏大的怡賢親王園寢,1926年,鎮威軍第一軍副軍長馬瑞雲將陵園龍崗上下的松柏砍光。1935年被守哲之派往淶水縣的縣長王作舟及帶來的一營軍隊,監押80多名盜墓犯公開施工,將墓內所有隨葬的珍寶洗劫一空。目前怡賢親王園寢只有荒冢坑一個,古墓遺址已片瓦無存。地上建築現僅存的只有神道碑一座,建造在神道上的七樓四柱三間石牌坊和火焰牌樓兩座,三孔、五孔石橋兩座,華表一對。

走進淶水——清代規模最大的王爺園寢

到1911年清朝滅亡後,人們纔敢到陵前看個夠。到1934年8月國民黨29軍軍軍長宋哲元帶兵到親王陵的月臺上進行操練人馬,不許外人介入或偷看。十天後宋哲元走了,村上的人才知道王陵被盜。我親眼看到允祥的骨頭、蟒袍撒了一地,數十年後有時還能見到他的骨頭,至今恐怕還能找到允祥的骨頭。

到1937年後,侵華日寇勾結白匪和漢奸,肆無忌憚的橫行華夏,搗毀王陵構築碉堡。這三百年光輝璀璨的王陵已不復存在了。在王陵的廢墟上還殘存着幾座破爛不堪的玉石橋、牌樓和華表,其他的殿閣、神路、松柏等等,早已不存在了。

946年後(土地改革),這上千年的古剎釋迦寺、東大觀也不見一僧一道完全還了俗,再也聽不到寺觀的鐘聲在上空迴盪。

走進淶水——清代規模最大的王爺園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