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4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週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姜剛、周楠、何偉

  2018年有28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意味着832個貧困縣超過一半已摘帽。但是貧困縣摘帽後,還需“扶上馬、送一程”,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記者走訪中西部地區5個“脫貧縣”發現,基礎設施建設欠賬等“硬骨頭”、金融幫扶隱憂和部分幹部懈怠情緒等“隱性病”、部分產業持續增效較難等“攔路虎”,是這些縣當前遇到的系列難題,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帶來警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扶貧辦有關負責人透露,在153個貧困縣已摘帽的基礎上,2018年有28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意味着832個貧困縣超過一半已摘帽。鞏固和擴大脫貧成果,確保到2020年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無疑是所有“脫貧縣”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

  近期,記者走訪中西部地區5個“脫貧縣”發現,基礎設施建設欠賬等“硬骨頭”、金融幫扶隱憂和部分幹部懈怠情緒等“隱性病”、部分產業持續增效較難等“攔路虎”,是這些縣當前遇到的系列難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考”面前,這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所帶來的警示,對各地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硬骨頭”:局部地區基礎設施欠賬較突出

  落後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制約邊境農村發展的瓶頸,要改善道路條件,意味着巨大的資金投入壓力,往往難以承受

  西南地區某“脫貧縣”位於中越邊境地區,素來山高路險、交通不便。許多村屯散落在千山萬壑之中,記者近期驅車翻山越嶺,在村屯間顛簸前行,能直觀感受到當地鄉級、村級公路條件仍相對較差。

  “邊境一線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後。”該縣縣委副書記說,落後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制約邊境農村發展的瓶頸,當地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不足,邊境公路等級低,縣與鄉、鄉與村之間的公路路面窄、路況差。遇到路面坎坷的坡,載重的農用車爬不上去;路面寬度不夠,雙向會車非常困難;每逢春節和農忙,農村公路容易發生堵車,羣衆期盼改善道路條件的呼聲很高。

  記者在大別山片區的一個“脫貧縣”走訪時,當談及基礎設施欠賬話題,該縣交通局總工程師一臉愁容。據瞭解,在上級支持下,全縣完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2000多公里,總投資超過11億元,但山區道路兩側懸崖、陡坡多,村級路面硬化工程中的兩側防護欄建設滯後,全縣3500公里村組道路中,僅5%有防護欄,存在很大安全隱患。他說,路修通後,農用車、摩托車等車輛逐漸多了起來,由於兩側沒有防護欄,一旦發生意外掉落懸崖,傷亡係數非常高。

  對地方政府來說,要改善道路條件,意味着巨大的資金投入壓力,往往難以承受。上述總工程師算了一筆賬:道路要升級,光是拓寬路基一項就花費較大。從村道標準升級到鄉道標準,4米寬的路基拓寬到5米,每公里大概需要50萬元,而從鄉道標準升級到縣道標準,5米寬的路基拓寬到6米,每公里需約200萬元。說到這個,這位總工程師眉頭緊鎖:“根據農村公路網規劃,我們縣將新增縣道500公里,但鉅額資金僅靠縣裏解決,難度太大。”

  與這個縣相同,另外幾個“脫貧縣”同樣面臨這類問題。

  然而,這些“脫貧縣”的欠賬遠不止此。易地扶貧搬遷的水電路配套建設、危舊房改造、基本農田水利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部分羣衆居住環境差、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難處理等問題同樣嚴峻。

  “隱性病”:部分金融幫扶政策和部分幹部狀態存隱憂

  隨着還款高峯期來臨,部分地區的農民壓力較大,如果硬要把這些貸款如期還上,可能產業的本金就被抽掉了,產業有可能回到發展原點

  記者走訪“脫貧縣”過程中,部分基層幹部反映,精準扶貧戰略實施前,一些地方性的扶貧政策“邊探索邊調整”,一度發揮了比較明顯的作用,但由於實施細則不夠“接地氣”,一些隱患逐步顯現。

  中部某脫貧摘帽縣的一位副縣長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前些年,上級部門給一些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集體經濟項目進行扶貧貸款,該縣這類貸款大約上億元,爲不少扶貧產業的起步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但是,這些貸款期限比較短,由於農業效益低、回本時間長,隨着還款期的到來,部分地區出現了貸款逾期等問題。

  這名副縣長擔心這會導致返貧隱患,“隨着還款高峯期來臨,部分地區的農民壓力較大,如果硬要把這些貸款如期還上,可能產業的本金就被抽掉了,產業有可能回到發展原點,不僅不能鞏固脫貧,可能導致部分羣衆返貧。”

  這個問題並非個案,已成爲“脫貧縣”面臨的緊迫問題。基層幹部介紹,按照相關要求,逾期不良貸款佔總貸款比例不能超1%。農戶們表示一定會還,但請求起碼等賺回本錢再還。可是上級部門要求嚴格,一旦不良貸款率超過標準,就要約談縣委書記、縣長,地方黨委政府壓力巨大。

  有的貧困縣摘帽後,部分幹部存在鬆懈、倦怠情緒,受到羣衆詬病。

  中部某縣一位貧困戶2018年脫貧,但她丈夫當年得病去世,家裏治病、蓋房欠了債,孤兒寡母相依爲命,她告訴記者,“脫貧後,村幹部很少過問。”

  多地羣衆向記者表示,對類似現象,如果不及時糾正,很可能出現撤攤子、甩包袱等情況,嚴重影響脫貧成效鞏固提升。

  “攔路虎”:部分扶貧產業難以持續發力

  受技術缺乏、管理不善等因素影響,部分扶貧產業發展並不理想,沒有達到預期增收效果,甚至出現“關門大吉”現象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重要保障。然而,記者在幾個“脫貧縣”瞭解到,由於種種原因,部分村遭遇扶貧產業難以持續、不能穩定發揮帶動效應的難題。

  西南某縣的縣委副書記告訴記者,當地一個脫貧村在後援單位支持下探索種植50畝百香果,是村裏的扶貧主導產業。村上6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該產業示範區,但產業發展真可謂是一波三折!2018年夏季降雨較多,20畝百香果苗因被水淹而染上一種病毒,其他30畝果苗也被波及,50畝只好全部清理掉,目前正在補種新的果苗。

  “爲發展這個產業後援單位差不多已投入60多萬元,但前兩年銷售收入不足10萬元。最主要是缺乏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光靠駐村工作隊和村民,生產管理相對粗放,效益不佳。”這位扶貧幹部表示。

  記者調查瞭解到,受技術缺乏、管理不善等因素影響,部分扶貧產業發展並不理想,沒有達到預期增收效果,甚至還出現“關門大吉”現象。

  中部某縣一個貧困村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發展了蔬菜產業,還與當地一家大型零售企業簽了長期供銷協議,基本解決了銷售問題。但是,由於經營管理不善、利潤偏低,300多畝蔬菜基地只生產了兩年多就停產了。

  村支書告訴記者:“最主要還是由於缺乏人才,留守村民對管理和市場都不太懂。”

  “迎大考”:確保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貧困縣摘帽後,還需“扶上馬、送一程”,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當前我國正處於貧困縣摘帽高峯期,“脫貧縣”面臨的困難存在共性,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帶來警示。

  受訪人士認爲,對“脫貧縣”來說,摘帽只是“中考”,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全面實現小康纔是“大考”。貧困縣摘帽後,還需“扶上馬、送一程”,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基層幹部建議,結合脫貧摘帽階段特徵,進一步完善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繼續完成剩餘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問題,促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提升。同時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在特色產業發展、農村金融改革、電商扶貧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

  一位縣委書記認爲,解決“脫貧縣”產業發展難題,關鍵是要找準產業,更要找準品種、技術、市場和管理,並且一定要緊跟市場,適時進行產業調整和轉型升級。

  廣西大學中國貧困治理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莫光輝認爲,應構建穩定持續脫貧的監測機制,特別是要加大對脫貧摘帽後鞏固提升期的後續考覈力度。

  “該嚴管的務必嚴管,要加強政策實施效果‘回頭看’,關注羣衆反映強烈的問題,防止出現甩包袱、撤攤子的情況。”一位副縣長說。

  基層還呼籲,要健全激勵政策機制,加強對扶貧幹部的愛護關心。比如說,儘快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容錯糾錯機制,出臺吸引人才的專門辦法,對脫貧攻堅領域人才在職務提拔、職稱評定、待遇提升等方面給予特殊關照,鼓勵大家在脫貧摘帽後繼續奮戰在基層一線。

  往期文章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