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魯古雅鄂溫克人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生活在中國最冷的城市內蒙古根河市森林地帶,至今仍保留著放養馴鹿的傳統與原始生活方式。

敖魯古雅最後一個女酋長瑪利亞·索的小侄女索玉蘭,正忙著做最傳統的食物——列巴,這也是他們冬天最常儲備的口糧。

列巴有咸有甜,糖列巴會比咸列巴複雜一些。發酵靠多年使用的一塊老面頭,取部分老面加溫水,攪開泡軟。拌入鹽、雞蛋液、白糖、小蘇打,還需要一小杯特別的材料,馴鹿奶。隨後加入麵粉繼續攪勻,再靜置讓列巴發酵。

烤列巴在敖魯古雅又叫打列巴,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用炭火來烤,而爐子就架在一個叫撮羅子的地方。烤制過程要時不時翻動,防止烤焦,打好的列巴能放上很長時間,是索玉蘭一家必不可少的主要食物。

這種三角形的尖帳篷就叫做撮羅子,是敖魯古雅人以前居住的地方,冬天用獸皮,夏天用樺樹皮。而如今受現代化影響,都用帆布來做,不再用於居住,多用它來做列巴。

這時候山裡頭還能採到零星的野藍莓,野藍莓個頭小又酸,做成果醬配列巴吃,是很傳統的吃法。

和列巴一樣,藍莓醬保存起來能吃上一段時間,很適合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長時間的野外生活。


在我國大興安嶺奇偉、壯觀的綠色林海中,有一種珍貴的動物一一馴鹿

馴鹿,是我國鄂溫克族人民的主要生活資料。鄂溫克語稱為「沃利恩」,它的頭上生著分為數歧的兩隻角,十分象鹿,可它的頭卻象牛,蹄趾分瓣更象牛,它的鼻子和耳朵很象馬,它的軀體又象驢。真是個非鹿、非牛、非馬、非驢的「四不象」。

馴鹿頭腦愚鈍,性情溫和,極易馴養。原系野生動物,後來被鄂溫克獵民捕來馴化成他們的家畜。由於馴鹿食苔不食草,必須放養在密林苔地上,成為我國獨一無二的半野生狀態的家畜。

馴鹿適應性很強,極易飼養。夏天,它憑著嗅覺可以發現近處的苔蘚和蘑菇,自己覓食。冬季渴了吃雪,餓了扒開一米深的積雪吃乾苔蘚。到一定時侯,人們喂點鹽巴就行了。馴鹿長年露宿野外,不怕風霜雨雪,不用為它搭棚蓋圈,管理起來十分簡單,使用甜來十分方便。每當召集它時,只要你搖動盛鹽的木鈴,或者生火攏煙,它就自動跑來,任你驅駛。

馬是北方人民最偏愛的家畜,但在大興安嶺密林里養馬十分困難。馬要吃草,偏偏密林中缺草。如果你想騎馬穿過茂密的大森林,就必須馱上沉重的飼料,十分不便。相反,牽上一隊馴鹿,連一斤飼料都不必攜帶,遍地苔蘚是馴鹿最方便易得的飼料。馬不善於穿密林,而馴鹿在密樹叢中穿梭往返極為順當。馴鹿體輕蹄闊,可以踏過易陷的沼澤,又能順利地趟過齊腰的河水。在厚厚的積雪中賓士如飛,若駕上雪橇它可拉千斤左右,若馱上百八十斤重物也滿不在乎。馴鹿真是密林中理想的運輸工具。人們常把駱駝比做沙漠之舟,若把馴鹿稱做森林之舟那它是當之無愧的。每當鄂溫克人打獵,或者搬遷時,拉上幾十隻馱滿什物馴鹿,讓老人、婦女和小孩騎在鹿上,魚貫而行,就象一列節次分明的小火車穿行在密林之中。在叮噹作響的銅鈴伴奏下,他們蜿蜒穿過幽深寂靜的大森林,給人留下無限的詩情畫意與音樂美。

馴鹿每胎可產兩仔,壽命一般為十五年左右。鹿科動物本來雄性生角,雌性不生角,惟獨馴鹿雌雄均都生角。馴鹿茸角藥用價值很高,可以和其它鹿茸媲美。馴鹿的肉味道很美;馴鹿的奶香甜可口,鄂溫克人經常把它和茶葉煮在一起,製成奶茶,很有營養。馴鹿的皮廄柔軟又隔潮,是做皮衣和皮褥的好材料。

馴鹿自衛力很弱,狼和熊是它的天敵。為防狼的侵犯,鄂溫克人給每隻馴鹿脖子上繫上銅鈴用以卻敵和報警。夜晚,為使馴鹿因貪食不至於走失,經常給它繫上「絆腳棒」,防止馴鹿遠走失群以遭敵窖,再配上機警的獵犬守衛,常年累月在野外放養也是安全的。

馴鹿渾身都是寶。它給人們衣、吃、住、行等許多好處,所以鄂溫克人和它結下不解之緣。馴鹿是十分有前途的動物資源,我們要很好的保護它,開發利用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