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814是國際慰安婦日,大批人權團體到日本交流協會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國民黨也在臺南市設立全國首座的慰安婦銅像,反觀,執政後打著轉型正義大旗的民進黨,卻噤聲不語、異常的沉默。

民進黨的沉默,除了來自它是一種選擇性的轉型正義之外,還源自於它深厚的日本情節。

過去,外界常形容民進黨具有不可救藥的戀日情節,寄望臺日形成一種特殊夥伴關係來抗衡中國大陸,而日本也希望以拉攏臺灣來強化對中談判的底氣,因此,戀日其實不是一件壞事,它至少是一種類比男歡女愛、你情我願的對等關係。

但如今,改善中日關係已成為安倍的首要任務,我們看到最近中日兩國藉由中日友好條約簽署四十週年的契機,以通信、賀電的方式相互眉來眼去,臺灣似乎已成為日本的棄婦,而在日本琵琶他抱的情況下,民進黨一廂情願的戀日,自然就轉變成為一種媚日。

其次,戀日與媚日最大的差別,除了與對方形成價值同盟的集體行動之外,還要積極融入對方史觀當中的心理認同,近期民進黨政府修改高中歷史課綱,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當中,表面上是一種去中國化,實質上就是希望把臺灣納入日本東洋史觀當中,表面上是從多元化的視角看中國,實質上是從日本的角度看亞洲。

因為在日本的東亞史觀下,中國只是東亞史的一部份,更是大東亞共榮圈下的一環,它認為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沒有日本的協助是難以完成,它也認為二次戰後東南亞國家脫離英法殖民統治,要歸功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民進黨改變過去的天朝史觀,卻換來的天皇史觀。

而在臺灣設立首座慰安婦銅像,表示臺灣的東亞史觀正與韓國、菲律賓相互接軌,而慰安婦銅像在深綠、親日的臺南樹立,它猶如一把刀深深刺進民進黨的媚日史觀,讓民進黨猶如芒刺在背。

只是,在中日兩國氛圍的轉變下,民進黨的媚日史觀,對日本來說邊際效應早已經逐日遞減,畢竟中日改善契機千載難逢,而臺日關係易於掌控,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寄望日本東京奧運來為臺灣正名,也註定將只是海市蜃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