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紅包袋,背後居然是一門大生意【市井財經】 新聞 第1張

快過年了,市井財經提前給大家拜年。今天,你發紅包了嗎,你領紅包了嗎?你可能沒有注意到,每一個紅包,後面也是生意經。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前幾年曾見過一個帖子,一位在廣東打拚的北方人寫自己不敢回家過年,因為按照老家規矩,只要參加了工作,過年就得發壓歲錢。一大羣親戚聚會,現場就得拿錢出來,大家都好面子,難免攀比,少了肯定拿不出手。他原本收入不算低,可連場聚會加串門,幾萬元的年終獎居然就這麼發了出去。最後他慨嘆一句:“還是廣東好,把錢往紅包裏一裝,毫無壓力。”

其實,用紅包的可不止廣東,中國不少省份都有新年用紅包的習慣,但真正能體現“紅包精神”的卻當屬廣東及港澳。

廣東乃至港澳地區過年所用的紅包即俗稱的“利是封”。按照南粵習俗,結婚的人都要派,沒結婚的人都可收。去酒樓吃飯,也有一羣服務員等着收你的利是,小區門口見到保安遞上一封也很正常。過完年上班,也有一羣年輕人掃樓“逗利是”,一大早拿到一二百封也很尋常。至於紅包裏的金額,五塊十塊都有,幾百上千甚至上萬的“大利是”當然也有,根據親疏遠近和自身意願即可,雖然也不免攀比,但壓力當然比當面拿錢出來小得多。以紅包扭轉愛面子陋習,就是我理解的紅包精神。

小小紅包袋,背後居然是一門大生意【市井財經】 新聞 第2張

大南粵的見人就派,雖然讓人沒有壓力,但卻使得利是封的流動頻率變得超高,再加上平時的份子錢,你有沒有想過,你一年要收多少個利是封,又要派多少個?全社會又要消耗多少利是封?

一,派利是的歷史

利是又稱“利事”或“利市”,取其大吉大利、好運之意。“利市”一詞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之意。宋代《東京夢華錄》中有“女家親人有茶、酒、利市之類”的記載。宋代《武林舊事》也有“市井迎儺,以鑼鼓遍至人家乞求利市”之說。元代《俗諺考》亦有“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至於“利事”,《易雜注》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的記載。由於“事”和“是”二字相通,所以很多人都把“利事”寫成“利是”。一般老人家則稱之為“紅紙”,也就是壓歲錢,而利是封就是裝壓歲錢的封袋。

利是風俗早已有之,但最早與錢無關,而是人們用寓意吉祥的紅紙做成紙袋,放入寫滿祝福語的字條送給親友。到了清代,人們改用方形紅紙包裹銅錢,即利是。真正成型的利是封,歷史並不久遠,誕生於光緒末年,造型簡單,將黃油印在紅紙上,油跡未乾時灑上金粉,很像現在的燙金利是封。

但真正的燙金利是封在上世紀60年代纔出現。到了70年代,出現了百家姓利是封,尤以港澳為盛。南粵一些比較講究的家庭,至今仍然會專門印自己的姓氏利是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利是封,主要印有一些民間色彩濃厚的圖案,如壽星公、滿堂吉慶、鯉躍龍門等,當時還有畫師專門畫利是封圖案,以此為職業。80年代的利是封,至今仍在沿用,如我們熟悉的“福”和“恭喜發財”等字樣。

二,利是封生意經

利是封作為一門生意,主要是兩個層面。一是利是封本身,另一個則是利是封所帶有的宣傳效應。二者均與經濟率先繁榮的香港有關。

我們先來說說後者。上世紀70年代,以製造業為根基的香港經濟騰飛,並迅速帶動金融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當時的香港仍然保留着大量南粵乃至中國的傳統習俗,每逢新年,派利是都是重頭戲,成為人情往來的契機。這種人情往來與繁榮經濟碰撞,使得利是封成為一個良好的宣傳和溝通渠道,簡直就成了新年期間的廣告傳單,而且還不像一般的廣告傳單那樣被人隨意丟棄。

於是,大量企業開始印製帶有企業名字和LOGO的專用利是封,既用於企業間的交際,也用於市井宣傳。這種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許多企業都在新年期間專門印刷利是封。比如針對賀歲片的利是封,就是相當不錯的傳播方式。此外,如珠寶行、銀行、餐飲企業、商場、通訊企業等也都是定製利是封的主力軍。類似銀行等大機構,之前每年印製的利是封數量之大令人咂舌。

不過,若以為定製的廣告利是封是上世紀70年代纔出現的新玩意兒,那可就錯了。熟悉近現代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在科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民國時代簡直是跟緊世界潮流,帶電梯、遊樂場的百貨公司,幾乎與美國同步的好萊塢電影、巴黎最流行的時裝,當時的大上海、大廣州絕對都有。後來的許多商業模式,當年也早已出現。利是封也不例外,最早出現的是煙酒廣告,畢竟新年難免煙酒。當時的利是封也因為廣告成分和印刷進步,漸漸由古樸轉嚮明艷,還出現了多色利是封。前些年有博物館展出一個1930年的廣生行利是封,中間是兩個旗袍女子,兩側則打滿了煙、酒和化妝品等廣告,背面還有“廣生堂”的中英文名稱。

三,利是封的價格隨區域變化

別看利是封在超市貨架上價格不貴,很多企業還會贈送利是封,但如果算上零售渠道和定製渠道,這筆生意一點也不小。有數據顯示,在粵港澳、江浙和閩臺等地區,利是封生產商每年做到數千萬元銷售額一點也不出奇。

當然,利是封的市場需求有地域性。市場需求量大的地方,廠家可以薄利多銷。比如在廣東,一個家庭春節期間算上訪親探友和開工,隨時可能用掉數百個利是封。因此你常常可以見到幾元一疊的利是封,算下來幾毛錢一個,如果是小超市或者市場上出售的那些質量一般的利是封,單價甚至可能低到一毛錢一個。當然,單價過一元甚至幾元的豪華利是封,在南粵超市也能見到,但問津者十分有限。

而且,因為利是封需求量大,企業也更熱衷於定製利是封。新年前,你在超市購物、在油站加油,都隨時有可能獲贈一兩疊利是封,所以不少人甚至從未去超市或市場上專門購買利是封。

但在不太流行用利是封的地區,利是封很可能不是按疊賣,而是按個賣。因為這些地區給壓歲錢僅限於親戚好友的孩子,需求量往往只有幾十個甚至幾個,所以超市裡也有按個出售的利是封。有北方朋友就曾提到在超市挨個選購利是封的經歷,挑了七八個不重樣的,就足以應付新年了。可是需求量少,按個來賣,單價就必然被擡高,一元一個甚至更貴就成了常態。

四,香港紅包故事多

如今,過年紅包乃至平日紅白喜事的份子錢,都因為過多攀比而被許多人視為陋習。各種明碼實價的“行情”,讓人們難堪重負。之前有人做過一個份子錢地圖,發現經濟發達的廣東反而是一股清流。至於與廣東相鄰的香港,份子錢相對高些,但也跟人均收入匹配,同樣可算清流。

小小紅包袋,背後居然是一門大生意【市井財經】 新聞 第3張

但當年的香港人,也曾因為紅包問題頭痛,而且不是人際交往之間的攀比問題,而是赤裸裸的腐敗問題。熟悉港產電影的人都應該知道《五億探長雷洛傳》等電影,片中那個六十年代的香港,警員極度腐敗,其他政府機構亦然,政府人員索要紅包作為辦事報酬已成“規矩”。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一舉遏制了送紅包之風,也使得香港成為全球最廉潔地區之一。

根據香港現行法例,公務員只有收受親屬的紅包不受限制,私交好友的紅包不能超過2000港元,其他人不得超過1000港元,同時不準收受有公事往來及下屬的紅包。

說起利是封,不能不提喜帖街。

前幾年,謝安琪的一首《喜帖街》席捲香港四大音樂頒獎典禮,成為當年最紅的一首粵語歌。

這不是一首情歌,而是一首社會題材的佳作,主題“喜帖街”就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利東街。也因為這首歌,利東街成了不少港樂迷的朝聖地。那年,利東街的拆遷牽動港人的心,人們從集體記憶、文化保育等多個角度探討利東街的歷史和未來。

這條街道最早是裁縫街,上世紀50年代漸漸演化為印刷街,集中了不少印刷企業,80年代又逐漸轉變為喜帖街。坐落於灣仔舊區的它,與同區內的其他老街一起見證了香港本土經濟的變遷。

從印刷街到喜帖街,代表着一種行業的再細分。80年代中期,街上歷史最悠久的印刷企業祥遠興率先轉型,開始印製喜帖。祥遠興的掌舵人相當聰明,選擇去婚姻登記處的告示板上取新人資料,然後寄宣傳單張,希望新人結婚擺酒印喜帖時考慮祥遠興。在那之前,香港人結婚,喜帖都由酒樓印製,千篇一律,新人還得自己一個個填名字。祥遠興則可以提供個性化服務,從設計到印刷一條龍。這門生意漸漸擴展至整個喜慶服務,包括喜帖、鮮花、對聯等。當然,在這條曾經滿是紅色的街上,最為琳琅滿目的當屬利是封。曾有人說,巔峯時期,喜帖街印利是封如印鈔票。

最出名的志成店,歷史不算久遠,可模式卻仍是舊時景緻——前店後廠,自家設計。其實,這十幾年來,因為成本緣故,大量香港紅包製造商都將工廠移至內地,但志成店仍堅持香港製造,以便老闆親力親為,監控製作過程。也正因此,雖是小小的前店後廠,卻全港聞名,香港高官和富豪也會來印製喜帖、購買利是封。此外,不少海外華人和內地遊客也會專門定製或專程購買。

如今的利是封在設計上十分花俏,卡通版、不規則形狀的都有,但志成店堅持傳統樣式,而且走高端路線。香港市面上出售的利是封,單個一般為1港元以上,但志成店的批發價就已達到2港元甚至更高。

當年的香港曾是世界四大印刷中心之一,與美日德齊名,灣仔則是香港的印刷中心,喜帖街更是灣仔的印刷中心。利是封不是喜帖街唯一的商品,卻是集體記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五,文創新寵利是封

傳統的利是封生意雖然不小,但仍然屬於低附加值產業,不過近年來,利是封成為文創新寵,活力四射。

將利是封變成文創產品的主力軍,要算是創業者,還有博物館和奢侈品品牌。比如故宮近年來的文創系列,除了“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奉旨旅行”行李牌等爆款外,還有各種利是封,如龍鳳蓋頭、蝴蝶飛飛、百蝶金喜、福喜盈積等系列。去年春節,故宮的春節福袋裡,就有利是封、乾隆歲朝行樂圖、將軍門神、清朝皇帝御筆福字和春聯的組合。

小小紅包袋,背後居然是一門大生意【市井財經】 新聞 第4張

廣東作為使用利是封最多的地區,利是封文創產品更是多彩。前幾年,廣州曾有一個系列利是封,以“掂過碌蔗”、“靚到爆鏡”、“發過豬頭”、“精到甩尾”、“四萬咁口”和“豬籠入水”這六個粵語俗語為主題設計。背面印有二維碼,手機掃描後即能聽到該俚語的典故介紹,不但好玩,也極具文化特色,傳承粵語文化。僅僅那年春節,這款利是封就賣出了三十多萬個。

奢侈品牌的利是封更是許多人的收藏對象。你見過LV的利是封嗎?跟LV的包包一樣,LOGO也是印滿全身哦,而且封口還用了LV行李箱的鎖扣設計,極具品牌特色。去年雞年,愛馬仕的定製利是封上則有一隻金燦燦的大公雞。

利是封每年消耗量極大,但許多家庭購買利是封的機會其實並不多。除了各種商家定製利是封贈送外,也跟生活習慣有關。我個人就有習慣每年整理利是封,將還能用的留下以備反覆使用。

其實,這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求利是封的材質和設計變化,以求節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塑膠工業發展迅速,塑膠利是封由此出現。這種利是封更為堅固,使用壽命當然長得多,不過由於塑膠難免有氣味,很快就失去市場。如今在南粵農村,仍偶爾可見塑膠利是封,但生產者無利可圖,必然有限,使用者也少。

所以,利是封不管如何進化,材質仍然是紙。用紙就難免考慮到砍樹的問題,一說到砍樹,就涉及環保問題。據說,現在有實力的利是封生產商,基本都使用進口木漿,前面提到的香港志成就使用日本木漿。這是因為國際造紙商在環保問題上相對嚴格,隨砍隨種,避免環境破壞。

利是封的“封”字,也是許多生廠商做文章的部分。如果你留意過利是封市場,就會發現越是高端利是封,越採用簡單的插口方式,即在利是封背面開一條縫,將封蓋插入即可。有心的環保者也會選用這種利是封,避免選擇膠水封口的利是封。這是因為不管是使用封口膠條還是不幹膠,都存在化學物質污染的問題。而且如果使用膠水,會存在粘力日久失效的問題,一般來說,粘力的壽命不到一年,這就使得許多利是封無法來年再用。

當然,有人認為最環保的做法是使用電子紅包。早在信用卡時代,就已有電子紅包出現。近年來移動支付火爆,通過網絡第三方平臺送出的電子紅包更多。但說實話,從感覺上來說,還是拿到手裡的紙質紅包更棒。

--全文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