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臉書幾乎被首位臺籍NBA球員林書豪的種種新聞洗版。身為臺灣土生土長運動員的我,不禁感嘆,還好他不是身在臺灣!

臺灣的運動員分幾種類型: 1. 家裡經濟不錯,有能力讓孩子學高爾夫、網球、馬術等運動界所謂層次較高的項目; 2. 或是投入國家重點發展項目如籃球、棒球、跆拳道等;3.一般生,大學聯考因為興趣或其他因素而選擇一般生很少走入的運動相關科系; 4. 最後一類也是最大宗的一羣人,因為從小愛玩不愛念書而被迫送去學某項運動。

原本就不愛念書也沒經過正規學科訓練的這羣運動員進入大學後,大多繼續念體育系,花了這麼多年接受培訓代表國家參加比賽,姑且不論最終是否拿到成績,但終究放棄了最精華的求學時期,對知識學習這塊幾乎是零。試想,假如大學四年不擴展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出社會後幾乎無競爭力可言!

臺灣對運動員的培養微乎其微,看似開了條路給你,走到最後仔細看才發現是條死路。為國家拿到運動成績不一定有未來,有媒體話題似乎勝於一切。這是身為臺灣運動員的悲哀!

大學教育該著重的或許是運動員入社會後該如何善用專業知識行銷自己,而不是教導那些除了走教職別無選擇的課程內容。畢竟教職不在國家培訓你的計畫之中,運動員退役後的人生,你只能自己走。只有少數熱門的運動項目才會開放教職的缺額,即使拿到全國只有三個人才有的"中級專任教練證",也會因為該運動項目不夠熱門或政府不重視,而無法走入校園; 即使有心推廣,也只能從校外發展。

反觀現在靠運動賺錢的人幾乎很少是本科系畢業的,體育相關科系大多轉入各行各業,從頭開始; 堅持走運動的人,不是先當收入微薄的代課老師,期望有一天學校開正式缺,就是到健身房或運動中心兼課,等待專任教練缺從天而降。

或許臺灣大專院校對於運動員的培訓,除了原本專業項目的持續訓練,更應該協助畢業後的路該如何走的更寬廣。或許將孩子送上運動舞臺的家長也要調整心態,知識學習有其必要性,錯過了最精華的時段,要再回頭重拾書本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尤其是對根基原本就不好的我們來說)。最好是會運動也會讀書,有健康身體也能有更宏觀的視野看世界!!!

哪天出現一個臺灣土生土長的高學歷又表現優秀的運動員,再讓我們一起為他喝采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