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隨著《中醫藥》法的發布,中醫越來越火。很多人其實都明白,中醫的發展說到底就是人才的培養,如何培養中醫師,是這一個時期大多數中醫人思考的問題。

學習中醫已經有七年了,但是很慚愧。至今不敢提臨牀,親朋好友看病也只是偶爾有效。但是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怎麼樣學習中醫,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醫同學,學中醫到現在快碩士畢業,都很迷糊。

中醫學屹立世界2000多年,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期間明醫璀璨,流派無數,學術思想廣為流傳,這一切都離不開中醫的傳承教育模式。

中醫院校教育可追溯至南北朝,完善於盛唐時期。至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建制,這種「太醫院」式的院校教育方式,雖然規模較小,但也發揮了一定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後,院校教育逐步走上規模化、規範化的軌道。

這兩種中醫培養模式有其利弊,我們分析其利弊主要是為了探索新的中醫教育模式,對當今的中醫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模式,促進中醫的發展。

當代的大多數的師承教育大多是政府醫院組織的,具有規模性、高規格、流於形式。官方的師承要求一般比較高,比如我們在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找到的文件,對於中醫師承老師的要求至少是省級名中醫,臨牀經驗30年以上;學生的要求也基本要主治以上級別,科室主幹人員。

部分中醫師承學員功利性明顯,沒有真正想挖掘中醫,繼承中醫,喜歡中醫,他們看重的是師承教育的優厚政策(比如職稱晉陞,學習補助等),這樣的功利思維,只是為應付檢查而學習,這樣不但浪費了國家的資源,達不到師承教育的效果,也是對師承教育的誤解。

即使是有心想學習師承老師的,其中醫思維已經固化,相對來說更難接受老師的系統知識。本來能夠得到這個名額去跟師學習的級別學生事務就非常繁忙,還要這樣子去改變,難度可想而知。

我們所倡導的是一種民間、診所模式的師承。真正的中醫精髓在於門診、在於診所,在於中醫館;真正需要師承培養的學生是青年時期、民間醫師。

理論知識主要放在互聯網上進行講授,臨牀實踐在各個地方的中醫診所中醫館進行。真正的中醫應該是診所模式,之後設上一級的社區醫院,之後二三級醫院。

而民間的師承家傳中醫,很致命的短板就是病種單一,如果出現比較偏門嚴重的疾病診斷出現偏差,從而又導致病情嚴重,結果不單單是對中醫師的打擊,更是讓中醫的名聲受損。

加強中醫的繼續教育培訓,是一個方向。

醫學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的職業,基本上在醫院上班的人每個月甚至每個星期都會有相關的培訓。培訓的內容覆蓋整個醫學相關內容,質量也是上乘。但是診所、中醫館的醫生就沒有這麼好的資源了。

中醫師承,不是拿到執業證書,更不是能看一、兩個病種,而是更全面學習醫學相關知識,技能。

我們是師承之路中醫教育培訓機構,專註於中醫人的成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