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算是「新生代」北洋軍閥,能夠出人頭地,有幾個轉折點。

(吳佩孚登上《時代》週刊)

第一個轉折點是從老百姓到軍人

吳佩孚離開山東老家後到外面冒險,一開始並沒有去當兵,而是到北京當了「北漂」,給人算命,收取一點微薄報酬,勉強填飽肚子。他後來改行去當兵,是因為一個親戚——堂兄吳亮孚。一次,吳亮孚在街上偶然看到堂弟吳秀才擺攤算命,很是同情,請他喫了頓便飯。席間,吳亮孚覺得算命沒啥前途,不如去軍隊碰碰運氣,亂世中容易出頭,理由是:「你念過書,中過秀才,可是做大官大概沒有你的命,依我看不如去投軍,你如果投筆從戎,不是我奉承你,八年十載你不出人頭地纔怪呢,我們吳家象你這樣人還沒第二個……」吳佩孚被說動了,拿了堂兄贊助的一點銀子到了部隊。

第二個轉折點是從大頭兵到軍官

有句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不少讀書人不適合當兵。吳佩孚到部隊之後,過得並不好,很長時間不能出人頭地。正當他逐漸失望快要絕望的時候,遇到第一個貴人——文案師爺郭緒棟。郭緒棟無意中發現吳佩孚這個小兵很有學問,覺得有前途,便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把吳佩孚弄到軍校——開平武備學校。這一步太重要了,因為吳佩孚畢業後就是軍官了。

第三個轉折點是從低級軍官到中高級軍官

大夥兒都知道,曹錕是吳佩孚的伯樂,其實吳佩孚早就曹錕麾下混飯喫,但曹錕眼拙,一直沒發現吳佩孚是個人才,直到一次大會——湖南將軍湯薌銘在長沙召開民眾團體大會。曹錕剛好率第3師駐紮在嶽州,受邀參加,但曹傻子根本不想參加這種「沒用」的會,便派吳佩孚去。吳佩孚有文化,正好發揮特長,在會上侃侃而談。湯薌銘發現吳佩孚是個人才,會後向曹錕提出「借用」吳佩孚。曹錕儘管識人不行,倒也聰明,見湯薌銘要挖自己的人,吳佩孚肯定是個人才,於是加以重用,提拔吳佩孚為旅長。自此,吳佩孚才真正開始發跡。

第四個轉折點是從普通將領到著名愛國將領。

段祺瑞武力統一全國,派兵南征,這是出人頭地的好機會,各路人馬中只有吳佩孚表現特別棒,一路凱歌,拿下湖南後又殺到廣西家門口,而且部隊紀律特別好,對老百姓秋毫無犯,為自己贏得了「常勝將軍」的美譽。之後,他以小師長的名義單挑整個北洋系,主張和平,反對武力,又為自己贏得「愛國將軍」的美名。再後來,他更是率領直系部隊與皖系開戰,把後者推翻,和曹錕大哥一起入主北京,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將事業推向人生的頂點。


吳佩孚字子玉,後來被人敬稱為玉帥即緣於此。吳系山東省蓬萊縣人。他五六歲時即入私塾讀書,走的是通過科考進而入仕的老路。

到22歲時,吳中了秀才。但次年就因砸了一家鴉片館而被革去功名。於是他進京北漂,落魄時曾幹過測字算卦之類的事掙幾文錢餬口。百日維新的1898年,吳佩孚得到堂兄的資助,到天津投武衛軍聶士誠,做了一名小兵。

兩年後,吳考入武備學堂,即後來保定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前身。但在學堂沒讀完,他又到天津警察局任職。

吳的第一桶金來自於日俄戰爭。當時,袁世凱挑選了十多名精幹之人,組成聯合偵探隊,其中便有吳佩孚。吳幾度潛回老家山東刺探情報,戰後因功升為上尉。

其後,吳投到清軍第三鎮(相當於師)統制曹錕部隊,其才華與能力如錐刺囊,漸露鋒芒。到袁世凱稱帝時,吳任旅長,少將銜。

吳一生身經百戰,其人亦足智多謀,是直系第一名將,有常勝將軍之稱。

吳佩孚威名最盛時要數民國十一年第一次直奉之戰。其時,吳任直軍總司令,擊敗奉軍張作霖。兩年後,吳成為美國《時代週刊》第一個登上封面的中國人,被認為是中國最強者。

其時,吳擁兵數十萬,駐節洛陽,勢力遍及半個中國。他五十歲大壽時,康有為送對聯曰:牧野鷹揚,百歲勛名才半紀;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

但是,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僅僅兩三年後,民國十五年,吳與張作霖聯手,組建北京政府。然後,吳南下與北伐軍作戰,結果,在北伐軍的強力攻勢下,曾經常勝的吳佩孚卻屢戰屢敗。最後,他只好率殘兵敗將入川依楊森。

楊森此時已易幟擁護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但此人亦有古人之誼,他為吳四處說項,使得國民政府不再追究吳。入川次年,川軍鄧錫侯將吳的殘部繳械。此時的吳大有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悲憤。晚年,吳居北京,多次拒絕了日本人要他出山的要求。

吳在入蜀時經過白帝城,曾有詩,大為蒼涼之感:

曾統貔貅百萬兵,時衰蜀道苦長徵。

疏狂竟誤英雄業,患難偏增伉儷情。

楚帳悲歌騅不逝,巫雲悽咽雁孤鳴。

匈奴未滅家何在?望斷秋風白帝城。


吳佩孚是北洋軍閥首領之一,在歷史教科書中常被作為鎮壓人民的劊子手來介紹。但是,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非常複雜的歷史,近代史上的人物也是非常複雜的,遠不是一個「壞」字或「好」字就可以簡單概括吳佩孚的一生。反而歷史人物所被掩蓋的正面,卻那麼的令人咋舌。

書畫詩詞,才華橫溢

1,書法藝術

先祖父擅長楷書與草書,繪畫以墨竹、梅花為主。記得我家客廳就懸掛著他親筆繪出的大幅墨竹與梅花,筆力遒勁,氣勢磅礴。

點擊看大圖

2,詩詞藝術

感懷

吳佩孚

萬山拱極一峯高,遯跡何心仗節旄。

望月空餘落花句,題詩寄詠猗蘭操。

江湖秋水人何處,霖雨蒼生氣倍豪。

笑視吳鉤自搔首,前途恐有未芟蒿。

贈劉存基

方寸糾紛俗累縈,無端悵觸筆花生。

人因落魄尋知己,詩寫牢愁見性情。

洛水夢回千里曲,蜀山登斷一鉤輕。

枕邊莫惱鵑聲惡,催起劉郎趁早行。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大學生們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拒簽出讓青島的《巴黎和約》。遊行途中,示威者搗毀並焚燒了賣國官員的私宅。軍警逮捕了30多名所謂的「暴徒」,激起全國範圍的抗議浪潮。這就是著名的「五四」愛國運動。幾天以後,遠在南嶽衡山的吳佩孚得知這個消息。這位被稱為敢「言人所皆欲言,諫人所不敢諫」的小小師長,竟然直接向大總統徐世昌發出通電:「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於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僕後繼,以草擊鐘,以卵投石…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可宥原!」數日後,他又致電南北雙方將領,聯名通電反對政府簽約。電文大意是:決不許出賣祖國的主權!不能讓強敵將我山東家鄉當肉喫!身為山東籍的軍人,我願和日本決一死戰!

吳佩孚還填寫了一首《滿江紅·登蓬萊閣》作為部隊的軍歌:「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濤大作。想當年,吉黑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墮!嘆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萊遊,念彌陀!」

詞中充滿了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據說,日本人聽了很不舒服,當時有一個日本記者到洛陽採訪,當面質疑:「登蓬萊閣能夠望見長白山嗎?」吳佩孚正氣凜然答道:「我心眼通靈,豈止能望見長白山,還能望見你們富士山呢!」那個日本記者只好灰溜溜而去。

救故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吳佩孚為保護故宮立了一功。

辛亥革命後不久,宣武門內象房橋國會廳裏的一些議員們居然商議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墟基上另建議會大廈!遠在洛陽的吳佩孚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喫一驚,拍案大罵蠢豬!馬上命令部下直接把一封電報拍給大總統、總理、內務總長、財政總長。電文是:「何忍以數百年之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國之瑰寶。無任欣幸,盼禱之至!」很快,各地各報刊載了吳的通電,頌揚吳大帥之聲鵲起,抨擊國會之議潮湧。

「保存此大地百國之瑰寶」的威嚴呼籲,全國人民的同聲反對,使議員們終於放棄了拆除故宮的蠢念,故宮三大殿躲過了滅頂之災。


北洋軍閥,都是一些企圖以軍事統一中國的軍閥,心中只有國而沒有民。吳佩孚和北洋軍閥沒有什麼區別。吳鎮壓工人運動,十分殘酷,充分體現其目空人民的罪惡思想。吳被北伐軍打敗下野,而沒有被清算相關罪惡,說明北伐思想不統一、不徹底。後來,抗戰時吳雖拒當漢奸,但也沒有參加抗日運動,反被日醫醫死,結束了其只為惡未向善的一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