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傢A股上市險企“解鎖”另類指標,含金量幾何?)

上市保險公司2017年業績披露“鳴金收兵”。

與以往發布的“成績單”相比,除瞭保費收入、淨利潤這些常規指標,今年4傢A股上市的保險公司還解鎖瞭一大批“另類”指標,包括剩餘邊際餘額、可動用資金、營運利潤等。

這些“另類”指標是什麼?有多少含金量?對於上市保險公司而言,披露這些指標的用意何在?

剩餘邊際成衡量估值新指標

剩餘邊際並非第一次齣現在上市保險公司的年報中,但卻是第一次4傢“集齊”。最後一個“補缺”的是新華保險。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剩餘邊際餘額分彆為6079.41億元、6163.19億元(壽險及健康險業務)、2283.7億元(壽險業務)、1704.35億元,較2016年末分彆增長18%、35.5%、32.3%、20.9%。

什麼是剩餘邊際?

根據上市保險公司年報中的解釋:剩餘邊際是公司於保險閤同初始確認日,為瞭不確認首日利得而計提的準備金,並在整個保險閤同期間內進行攤銷。剩餘邊際是公司未來利潤的現值,攤銷模式在保單發單時刻鎖定,攤銷穩定不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

根據2009年修改的保險閤同會計準則相關規定,剩餘邊際指的是保險閤同初始確認的時候,不得確認的首日利得,作為準備金負債的一部分在保單整個存續期間逐步確認進保險公司損益錶。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祕書長王嚮楠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的剩餘邊際餘額較多,是因為前期積纍的業務對公司的盈利奠定瞭良好基礎。即使什麼都不做,這兩傢公司未來20年每年也會有約30億元的利潤。”

究竟哪些指標會影響剩餘邊際?

“主要是新業務帶來的。”王嚮楠分析,“此外,評估剩餘邊際餘額的時候,還扣除瞭閤理估計負債和風險的部分。評估利率增加,導緻預計負債減少,從而相應剩餘邊際餘額增加。”

有業內人士指齣,剩餘邊際釋放是險企未來會計利潤的主要且穩定的來源。它是由險企業務的規模和質量所決定的,是作為會計準備金的一部分逐年攤銷釋放的。因此,剩餘邊際釋放是預測壽險公司利潤的最好指標,相當於一筆隱形的財富。

王嚮楠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剩餘邊際是分析保險股價值最好的指標,對投資還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光看當期的數據是不夠的,還需參考以前的數據,比如最近一年的情況,以及和上一年相比本年度的變動。”

國信證券非銀團隊以中國平安為例分析:剩餘邊際餘額達到6163.19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35.5%,剩餘邊際攤銷498.11億元;保險責任準備金調整減少321.93億元稅前利潤;根據壽險公司利潤=剩餘邊際攤銷+投資迴報差異+經營偏差+會計估計變更(主要為準備金重估影響),預計投資迴報差異和經營偏差對壽險利潤産生較大正麵影響。

壽險核心指標含金量高

另外,不得不提及的兩個詞是“內含價值”“新業務價值”這是專門用於分析壽險公司價值的核心指標。

根據年報數據: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內含價值分彆為7341.72億元、4963.81億元(壽險及健康險業務)、2140.37億元(壽險業務)、1534.74億元;新業務價值分彆為601.17億元、673.57億元(壽險及健康險業務)、267.23億元(壽險業務)、120.63億元。

所謂內含價值,這是保險業獨有的概念,其作用與許多大型企業採用的經濟附加值大同小異,指在充分考慮總體風險的情況下,分配給適用業務的資産所産生的股東現金流的現值;新業務價值則反映的是公司的經營能力和公司的發展潛力,這部分價值會隨著新業務的開發進而轉化為內含價值。

王嚮楠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簡單來說,內含價值就是一般企業投資項目的現值分析,可以分析一類産品、一個保單、一個公司。而其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則相當於股東價值最大化對一般企業的影響。而新業務價值則是分析某個時期,這個時期新發生業務的內含價值。包括當期新發生的,以及預計未來公司成長的部分。”

“新業務價值和淨利潤相似。”王嚮楠進一步分析,“新業務價值的當年部分可以假設對應為淨利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追求新業務價值和追求淨利潤是一緻的。此外,新業務價值還可對應高質量增長。目前多方都關注高質量發展,包括保險界,所以新業務價值可以認為是度量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指標之一。”

除此之外,《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中國平安在其年報中還披露瞭一組核心數據:集團可動用資金和營運利潤。

對此,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齣,集團母公司的可動用資金包括其持有的債券、權益證券、銀行存款及現金等價物等項目。集團母公司的可動用資金主要用於嚮子公司投資、日常經營及分紅派息。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平安的可動用資金餘額為383.32億元,較年初增加27.62億元。

而集團營運利潤是由於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的大部分業務為長期業務,為更好地評估經營業績錶現,中國平安引入瞭這一指標。該指標以財務報錶淨利潤為基礎,剔除短期波動性較大的損益錶項目和管理層認為不屬於日常營運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項目。

2017年,平安集團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為947.08億元,同比增長38.8%;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為521.28億元,同比增長29.7%。

“企業可動用的資金總額是企業當期實際現金收入和企業實際支齣之差。”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集團可動用資金從一個側麵反映的是中國平安對於子公司的注資能力,是否有足夠的資金給予‘真刀真槍’的幫助。”

那麼,上市保險公司為什麼願意分享這些內部核心數據?

對此,一位上市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齣,“披露更多核心數據可以進一步嚮投資者展現公司實力,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從目前A股上市的4傢公司看,中國平安是數據開放最多的。”

(國際金融報記者 張穎 見習記者 郭咿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