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求職者在人才招聘會上應聘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啊!”若干年前的這句電影臺詞,正在現實中上演。爲了“留住人才”這件大事,武漢、杭州、南京3座副省級城市各自出絕招、下血本兒,3位市長親自站臺吶喊,開啓了一場不見硝煙的“搶人大戰”。

隨着本科落戶、創業支持、購房優惠、所得稅減免等新政出臺,中國“新一線”城市吸引力排行榜的雛形已經顯現。有統計表明,2018年離開北上廣深的求職者,有35.5%的人選擇了杭州、武漢、成都、鄭州、西安五座城市。

武漢:大學生買房打8折 本科年薪最低5萬

落戶難、住房貴、收入低、崗位少……在選擇人生第一份工作之前,大學生們面臨着不少“痛點”。

“前些年,大學畢業生留在武漢,少的時候只有幾萬人,多的時候也才十萬多一點。”近日,武漢市長萬勇做客央視講述“人才大戰”。不過,談及現狀,萬勇不光是吐槽。

治療大學生面臨的“痛點”,不看廣告看療效。武漢給了三副藥——

1。解決收入問題,制定了畢業生最低年薪指導標準:專科4萬元、本科5萬元、碩士6萬元、博士8萬元;

2。解決住房問題,大學生可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安居房、租到租賃房;

3。解決落戶問題,設置“零門檻”,只要憑畢業證就可以落戶,大專生、本科生40歲以下,碩士生、博士生不受年齡限制。(北京日報)

杭州:有高薪 、有住房、子女入學優惠

一份十多萬人蔘與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許多學生認爲,除了北上廣一線城市以外,他們更多願意留在兩個城市創業,一個是武漢,一個是杭州。

2015年,杭州出臺“人才新政27條”;2016年出臺杭州人才“若干意見22條”;上月底,杭州“加碼”推出了加快推進人才引進的實施意見。

爲了吸引人才,全國兩會上,杭州市長徐立毅爲此“站臺吶喊”:“我們要對生活成本、制度交易成本、時間成本做‘減法’;對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文化文明做‘加法’。這樣,城市纔是好的生態系統,能吸引人,留住人,併成就人的夢想。”

當前,杭州正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徐立毅表示,引纔要精準,一方面是引才與城市定位和未來發展相匹配,另一方面城市要努力爲人才提供最佳的“生態系統”。

去年9月,之江實驗室落戶杭州未來科技城。這個國字頭實驗室由浙江省長袁家軍擔任理事長,常務副省長馮飛、杭州市長徐立毅、浙大校長吳朝暉和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等4人任副理事長,規格相當高。

日前,之江實驗室發佈了自掛牌以來最大規模的招聘信息,近400個崗位虛位以待,入職人才不僅有高薪、有住房,還能享受到子女入學優惠政策等福利。(北京日報)

南京:40週歲以下本科畢業生可直接落戶

相比於武漢、杭州,揚子江城市羣的“龍頭”南京也下了血本兒。

“對來寧(南京)參加單位招聘面試的外地應屆畢業生,發放1000元的一次性面試補貼;對首次創業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大學生,給予一次性2000元的開業補貼等。”兩會期間,南京市長藍紹敏向全國大學生髮出邀請,請他們到南京走走看看、創業就業。

不僅發補貼,還給落戶口。從3月1日起,只要有研究生以上學歷,或者是40歲以下的本科生,憑相關有效證明可直接落戶南京,先落戶再就業。

這一政策一經出臺,就令該市政服務中心戶政辦理窗口瞬間變成了“爆棚”狀態:僅業務受理頭兩日,就有超過1310人遞交了落戶申請。

在國內新一輪城市人才競爭中,南京提早佈局,佔得了先機。2017年底,南京推出青年大學生“寧聚計劃”,提出要每年吸納就業創業20萬人以上,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

事實上,作爲江蘇省會、副省級城市,南京的戶籍人口承載力遠不止於當前的680萬人,離人口飽和尚有距離——其實,這也正是國內衆多新一線城市的內在競爭力之一。

江蘇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呂永剛認爲,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等目標的驅動下,南京人才落戶新政的一大亮點在於打破了傳統城市管理者審視人才相對侷限的觀念,使更多高素質羣體得以融入城市發展。(北京日報)

關鍵:人才大戰戶口打先鋒 住房是核心

各大城市紛紛給錢、給房、給戶口,具體政策有什麼差別?記者進行梳理髮現,這些人才大戰都是戶口打先鋒,住房是核心。

一個城市的發展,歸根結底還要靠人才的實力。各大城市放寬人才落戶政策,是在二線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吸引人才、儲備人才,緩解因房價高而降低競爭力的一種方式,最終還是爲了城市的長遠發展。

南京:高層次人才首套房不限購,公積金最多可貸120萬。在寧就業創業且家庭在本市無自有住房的青年大學生,可以申請租住人才保障住房。

天津:符合條件的引進人才將實現“租房落戶”。

廣州:放寬落戶渠道與年齡要求。

成都: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即可落戶,本科生先落戶再就業;“蓉漂”計劃,爲前來成都找工作的人才提供7天免費住宿。

長沙:新落戶並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碩士及本科畢業生,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並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購房補貼。

濟南:居住就業落戶,取消購房、投資納稅落戶條件限制。

武漢:大學生在就讀期間就可以個人名義繳存公積金,符合條件的人才不受限購政策影響。爲高層次人才評職稱開綠燈。

合肥:全日制中專以上學歷直接落戶。

青島:租房即可落戶。

蘭州:取消部分區域住房限購。

揚州:租房戶社保繳滿5年可落戶市區

鄭州:鼓勵先落戶再就業,符合條件的畢業生購房給予補貼,符合條件的博士、碩士和“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本科畢業生,在鄭首次購房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2萬元購房補貼。

秦皇島:符合條件人才免費租住人才公寓,確保提供一套人才公寓供人才租住,人才公寓租期可達5年。A類人才可免費租住,D類人才(碩士和本科)僅需負擔40%的租金。

崑山:本科畢業即可落戶買房,不受限。

南昌:公寓可落戶,本科生可直接落戶買房

瀋陽:首次購房給予補貼,對新落戶並在沈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在沈首次購買商品住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和1萬元購房補貼。(華商報)

解局:城市“搶人大戰”的本質是什麼?

隨着產業升級和發展模式的迭代,城市要獲得足夠的發展保障,人才紅利愈顯重要。在這一背景下,過去一向處於相對“人才窪地”的二線城市,在“聚才”上確實需要更多的緊迫感。而如此多的二線城市紛紛加入“搶人大戰”,本身也是二線城市崛起的一個重要標誌。

評判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和潛力,人才吸引力是重要指標。近年來,諸多二線城市在人才吸引上實現了逆襲。某招聘網站發佈的2017年招聘報告顯示,在人才淨流入率方面,杭州、深圳、成都三個城市位列全國三強,一改往日由一線城市壟斷的格局。雖然一線城市的人口淨流入量目前依然處於高位,但二線城市整體吸引力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兩年來一些二線城市房價集體飆升,就是一個直接的信號。

從城市經濟實力看,截至2018年初,除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外,另有10個城市邁入萬億GDP序列,且在增速和後勁上也普遍高於四大一線城市。

產業和公司的發展情況亦能說明,一批二線城市正在經歷着蝶變。在技術變革的背景下,科技、信息產業打破了傳統產業多由中心城市向其他次中心城市輻射的格局,一些二線城市不僅承接了產業轉移,也成爲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發起者。

不難發現,這輪“搶人大戰”的顯著特點是大家都想搶年輕人,尤其是高學歷年輕人。

只有人口淨流入的城市經濟纔會持續繁榮,各種資產價格纔會堅挺,纔會有更多的稅收支撐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支出。人口淨流出的城市是危險的。但顯然城市更歡迎年輕人,因爲年輕人處於生產創新能力最高的階段,個人創造的財富一般要多於消費,個人支付的稅收往往要多於所享用的公共服務,繳納社保讓老年人可領到退休金。年輕人簡直就是創造財富的奶牛,高學歷年輕人則是創造更多財富的優質奶牛。簡言之,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尤其是高學歷年輕人的城市,纔是未來之星。

一個城市,人口越多,人口結構越年輕,創造財富的能力也就越強大。故而,城市搶人大戰,搶人就搶年輕人。搶到年輕人,就搶到了他們的孩子,也就搶到了城市的未來。(南方週末)

(北京時間綜合北京日報、華商報、南方週末)

看你愛看,爲你精選。北京時間用戶羣現已開放,歡迎大家掃小編微信,進羣和北京時間核心用戶一起聊新聞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