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一大批大陸IT品牌的崛起,中國臺灣的IT品牌逐漸銷聲匿跡,華碩電腦和宏達國際電子(HTC)的智能手機全球份額降至不到1%。即便在中國臺灣當地,華碩電腦和HTC這2家曾經的龍頭企業的份額合計也只有不到15%。不僅落後於三星和蘋果,甚至被OPPO、華為和小米這3家大陸企業反超。

臺灣IT品牌大潰敗 放棄技術升級 輕視大陸市場是主因【鐵流】 新聞 第1張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源在於臺灣廠商在技術上放棄了研發核升級,不思進取做代工;在經營上過於看重歐美市場,對於中國大陸市場過於傲慢。

雖然如今中國臺灣企業在技術升級和品牌塑造上表現不佳,但在90年代至21世紀初,臺灣廠商也曾經努力過。

當時,由於臺灣經濟正處於上升期,臺灣企業有財力四處收購,威盛公司先後收購了美國Cyrix、IDT、S3等公司,獲得了CPU、GPU等芯片的入場券,加上威盛原本在橋片上市場份額高達50%左右,這使威盛一舉成為掌握了CPU、GPU、橋片的科技公司。

臺灣IT品牌大潰敗 放棄技術升級 輕視大陸市場是主因【鐵流】 新聞 第2張

之後,威盛開發了數代CPU產品,雖然一度被三星、聯想、惠普等廠商採用,但因性能太弱,在與Intel、AMD的競爭中打的潰不成軍。

即便是威盛比較強勢的橋片,美國Intel公司基於通吃產業鏈的目的,在2006年取消對威盛VIA的前端總線授權,對威盛公司造成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威盛的橋片也銷聲匿跡。至此,威盛公司一蹶不振。

不僅僅是威盛,華碩公司也有過類似的遭遇。早些年,華碩曾經研發過既能插Intel的CPU,又能插AMD的CPU主板,但這種做法會侵害美國Intel和AMD公司的利益,然後被Intel和AMD扼殺在萌芽狀態。

臺灣IT品牌大潰敗 放棄技術升級 輕視大陸市場是主因【鐵流】 新聞 第3張

在美國科技公司一系列組合拳之下,中國臺灣企業試圖進行技術升級和產業創新的空間被極大擠壓,常常被截斷去路。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廠商某種程度上是認命了,甘心給美國科技公司做代工,賺取微薄的利潤。

輕視大陸市場也是臺灣IT品牌失敗的重要原因。當年,HTC藉助安卓系統的東風,一度風靡海內外。但很多中國臺灣廠商就有過分重視歐美市場,輕視中國大陸市場的問題,HTC也不例外。由於中國臺灣當地市場狹小,HTC把重心放到了美國市場,與美國運營商開展廣泛合作,耗費重金很砸廣告營銷,優惠促銷活動頻出。但就是對潛力巨大的中國大陸市場視而不見,而且異常的傲慢。在2012年發布的HTC ONE S,大陸版就比歐美日韓版配置低。之後,被寄予厚望的"十力覺醒"之作HTC 10又出現了這個問題——不僅在發行時間上,中國大陸沒能和全球同步發行,好不容易等到HTC 10登入中國大陸,結果國行版的HTC 10卻是閹割版,手機芯片從美國版的高通驍龍820,閹割成為高通驍龍652,而高通驍龍652被被廣泛用於各類國產千元機上。

臺灣IT品牌大潰敗 放棄技術升級 輕視大陸市場是主因【鐵流】 新聞 第4張

在中國大陸遭遇滑鐵盧之後,HTC還異常傲慢的表示,"只做高端",HTC Ultra,定價直接飆到5088,完全對標蘋果三星旗艦機,普遍比類似硬件配置的國產手機高出2000多元,被很多網友調侃"沒有蘋果的命,得了蘋果的病",並使曾經市值超過諾基亞的HTC如今日薄西山。

正是放棄了技術升級和對中國大陸市場過於傲慢,使臺灣IT品牌銷聲匿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