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每天教導我們憎恨自己的地方,難道沒有構成心理暴力嗎?」

How is programming people to hate themselves not emotional abuse?

  ─ ─《她的錯誤教育 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

三對迷惘的視線,三個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身影,顛簸的卡車延著未知的方向一路前行,轉身離去是因為再也無法勉強背棄自我,等在後方的未必得以撥雲見日,而這個核心問題依然懸在他們與觀眾的心裡。最後一幕長鏡頭收的真實也餘韻深遠,沒有不切實際的想像,取而代之的為越拉越遠的猶豫與不安,但他們胸口唯一明朗的就是,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必須拋在過去,而從今以後彼此都不再有回頭的餘地。

《她的錯誤教育》能夠奪下今年日舞影展的評審團大獎並非浪得虛名,像是一個東拼西湊的剪貼簿,由曾經走過這段經歷的人親手黏貼而成,努力幽默以對,試圖笑看傷痕。馬克吐溫曾說,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假使容不下自己世界之外的歧異與多樣性,往往會因為那些自認立意良善的行為賠上無辜的人生。

 

改編自美國作家 Emily M. Danforth 2012 年出版的同名青少年小說,也是她一名驚人的處女作,被雜誌媒體盛讚用字精準、層次豐富,能夠帶著讀者體會書中人物內心抽象的希望與恐懼等細膩情感。

而電影則由在好萊塢憑著自己的力量孤身奮鬥的《不當好女孩》女導演 Desiree Akhavan 自編自導,預告看似輕鬆的調性與電影本身風格其實有所出入,前三分之二趨於平淡的交織過去與當下片段,細膩堆疊出的劇情張力到後段一並釋放,因此帶來不少驚喜與震撼。國外有人將這部譽為詼諧動人版的《飛越杜鵑窩》,個人則覺得套路比較類似同性議題的《春風化雨》,只是少了一位諄諄教誨循循善誘的老師真正引導這些迷失方向的孩子。

故事從主角 Cameron Post 的視角切入,講述在 1993 年時一個雙親不幸死於車禍的 12 歲蒙大拿小女孩,被觀念保守的姑媽和奶奶的撫養長大,迷迷糊糊的摸索著自己的性向與慾望,在與男友的異性戀情和與好友的同性戀情之間擺盪掙扎,再自然不過的男女共舞、與異性肢體接觸、擦上鮮紅色唇膏都讓她感到難為情,更在一次的意外發展不幸被動曝光自己不可告人的性向,進而半推半被送入了同性戀治療中心,戒斷此類正常人眼裡悖離常規的行為。

 

這個名為「上帝有約 God's Promise」治療中心,透過一種不合時宜陳舊保守的治療方式教導學生如何扮演所謂「正確適當的性別角色 appropriate gender roles」,以耶穌與上帝之名發展出自成一格的「冰山理論」,人們看到的舉止只是露出海平面的一角,他們要矯正的則是下層龐大的根本偏差,人人都要寫下影響自己走上這條「不歸路」的所有因子,並貼在寢室床頭,例如有人是太喜歡運動才過於男性化,或者有人是太排斥運動才過於女性化,各種五花八門的荒謬原因令人看得瞠目結舌。

而 Cameron 非常苦惱,她絞盡腦汁也不明白這應該有什麼病因導致這種狀況,開始為過去的人生冠上諸多欲加之罪,勉為其難擠出父母雙亡這種牽強的理由。畢竟在這些教職員的觀念裡,同性戀傾向就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治療方式就是以神之旨、以愛之名展開情緒勒索,透過滿口正向道德的禮教規範日夜洗腦孩子,設法消滅 SSA 同性之間的吸引力,要求不停懺悔過去的罪行、承認昔日的錯誤,問題是又該懺悔什麼承認什麼呢?

因此這裡的同儕們在粗糙不堪的遮掩下,脫胎換骨的偽裝成世俗定義中的正常樣貌,諷刺的是,成天表現積極正常的人先被慾望擊潰,聲稱自己幾近痊癒的人最後失去理智,這些似是而非的一致性理論教條實則塑造出的只是自我厭惡、壓抑、質疑與羞恥的痛苦根源。

 

「我沒有認為自己是同性戀,實際上我沒有認為自己是什麼。」

I don't think of myself as a homosexual. I really don't think of myself as anything.

在成長過程與摸索性向的掙扎中,人人都曾上窮碧落下黃泉努力尋覓自己所屬的定位與標籤,想知道所作所為是對還是錯,自己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是好孩子還是壞學生,但其實為的也只是希望能被接納、被認同,在這樣令人羞恥的青少年時期,需要一股暖流,點燃學生的希望;需要一盞明燈,引導迷途的羔羊;需要溫柔的力量,呵護生命的焰火;更需要一個羅賓威廉斯,堅定不移地告訴我們如何拒絕隨波逐流、在他人面前勇敢堅持自己的信念,或許現在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For when I am weak, then I am strong.
For when I am weak, then I am strong.
For when I am weak, then I am strong.

如同《春風化雨》中 Neil 的舉槍自盡,《她的錯誤教育》劇情急轉直下的最大張力來自於其中一位男同學 Mark 精神崩潰的剎那,涕淚縱橫大聲朗誦著經文,失去理智的開合跳、伏地挺身,恨不得多增添一點父親家書裡的男子氣概,彷彿是他被推入絕望深淵前殘存的最後一絲力氣,孤立無援的吶喊疾呼,卻沒有人對懸崖邊緣的他伸出援手。當天夜裡,隨之而來駭人聽聞的悲劇撼動了此處有形與無形的事物,教學授課的方式、學生信念的根本,也令所有人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楚。

 

而其實周遭沒有一個是壞人,也沒有一位帶著不好的心眼,充其量就是堅守自己的信念,在上帝的見證之下引導這些孩子導向正軌,但處於一個主事者都不明白該如何是好的荒唐教育體系裡,對成人世界的質疑與反抗是成長過程必經的陣痛,他們最終發現,這些滿嘴上帝旨意的大人並不會為自己人生負起任何責任,縱使這一趟公路之旅前途茫茫,但裹足不前又豈會真正邁向正常人眼裡康莊大道?

導演以謙卑平凡的方式、尖銳深刻的姿態、無所適從的處境與觸動人心的情節述說這個悲傷而迷惘的成長故事,劇中見不到高聲爭吵、抗議衝撞或意圖說教,卻在聲淚俱下的一通電話中為瑟縮在桌底下的無助女孩徹底心碎,也於朗讀軟弱與堅強的嘶吼聲中為身心崩潰的男孩無比心疼。

Cameron 不幸進入了「上帝有約」,卻也何其幸運遇見兩位相同頻率的天涯淪落人,他們是教室裡唯二的有色人種,旁人口中抽大麻、虛應老師的壞學生,但同時也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倖存者。面對朦朧不清的生命狀態,三個人背靠著背成為彼此的後盾,單打獨鬥時所缺乏的勇氣在此時源源不絕的緊緊包覆著這幾名孩子,含蓄內斂的讓觀眾在心中自行勾勒他們蛻變的過程與樣貌,因為我們心知肚明,在朋友的理解與陪伴之下,必定能尋找到 Lady Bird 口中那個最好版本的自己。

 

 

 

 

〖延伸閱讀〗

【電影】淑女鳥 Lady Bird,時間的片刻抓住了我們。

【電影】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人道情多情轉薄

電影X小說】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人一輩子只愛一次

【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Moonlight,關於愛

【電影】BPM,明年我就不會參與同志大遊行了。

【電影X小說】親愛的初戀與西蒙和他的出櫃日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