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都說我們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妳不覺得我們這一代好悲哀嗎?』

我深深擁抱朋友,對她說:『我們是最棒的一代,人世間的情義都付出了,也都承擔了。』」

  ─ ─ 張曼娟《我輩中人》

影廳的燈光亮起之後,心中悠悠浮現了曼娟老師書中寫下的這段文字,我們的人生總會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在爭名逐利的過程上,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走到最後,望向生命的終點時,只盼還能保留一份內心的平靜。

《范保德》的題命得很好,理想也很遠大, 蕭雅全導演嘗試在一部電影中談論多數父子普遍的疏離和相似、傳統父親的木訥寡言、無法表達卻始終存在的愛與真情,同時找尋上一代的根與記憶、探討命運無可違逆的輪迴循環、反映台灣從二戰結束到蔣經國逝世的歷史痕跡,縱橫交錯的支線與跳躍切換的時序,到最後匯集於水聲滴答的天井,欲說的是,彼此的有形與無形距離再如何遙遠,兒子似乎最終都會活成父親的模樣。

 

「總有人要顧家,我也顧過。」

「我其實不是怕你死,我是怕你痛。」

「我知道,所有事都在我死亡之後仍然繼續,只是不再有我。這難過嗎?我思索出兩個選項。第一,如果這是數學題目,那我就是一根被扔進鉛筆盒又被撿走的鉛筆,對那個鉛筆盒而言,我被扔進去之前、我被撿走之後,沒有差別。第二,如果這是化學題目,我就類似一個被丟進油裡煮過又被撈起的辣椒,我變了,油也變了。」

一直猶豫是否應該去看《范保德》,因為過去對國片的幾個特質無法真正接受,其一原因為並非文青而是太過文藝,這裡的文青與文藝定義不大相同,前者可能只是角色掉掉書袋、吟詩哼歌或使用文學和電影的元素,後者則是讓角色講出只會出現在書本中的詞句,充斥村上春樹式內心獨白和神來一筆的比喻諸如此類;再者是形式上的刻意,刻意的台詞、鏡頭等人工塑造出藝術價值;最後一點當然就是非常隱晦地傳遞出一些劇情關鍵訊息,可能會讓五成的觀眾帶著黑人問號走出戲院。

本片雖然沒有跳脫這種窠臼,卻將台灣各個世代的男性角色與形象濃縮至這個家族的成員身上,以范保德為核心,上至父親下至兒子的兩代人生故事為經,與周遭親友、昔日情人的緣分情感為緯,含蓄極美的鏡頭語言勾勒著若即若離的父子牽絆,迂迴交織出屬於冥冥中早已注定的相似生命循環,橫跨了時間空間,超越了理性本能,讓人不禁重新深思台灣社會與家庭價值這些變與不變。

 

《范保德》擁有相當草根的故事背景,所有人物講著不生活化的台詞;具備大時代的鄉下設定,角色身上不見丁點當時的風貌;導演話不說滿,但是情緒卻滿到喉嚨,私密到喚不出心底的共鳴;乾乾淨淨的水果行,整齊明亮的五金行,當然早期的里長應為何種類型的人物相信也無須點明;細想有點不合常理,放在畫面裡卻像是台灣再熟悉不過鄉鎮風情覆蓋上一層朦朧的濾鏡,猶如電影的調性,若即若離又似曾相識。

眼前這名惜字如金的男子,一隻腳已經踏近棺材裡,面對身體諸多警訊,范保德不得不再次審視自己過去人生軌跡,無處可逃的童年陰影,標新立異的尋求突破,曾經鑄下無法彌補的錯誤,還有一念之間那轉身的代價與留下的理由,在命運的牽引之下,無論是 Newman 或郭毓琴,是范大齊或莊素如,都存在著各自定義裡的無情與深情。

劇中很多疑問懸而未解,到底為何離開、為何回來、為何要死、為何而死,全都和在光影交錯的深夜裡,一縷一縷的煙霧裊裊上升,像思緒一般模糊了視線,有人抽的是寂寞,有人抽的是遺憾,有人抽的是惆悵,有人抽的是難言之隱,有人抽的則是欲說還休,兩個如出一轍的背影究竟是父是子已經不再重要,因為我們最後都明白了這兩位相似之人的迥異之處。

 

整部電影最喜歡之處,莫屬范保德與兒子之間的時而冷漠時而緊密的互動,些許畏懼些許距離的矛盾氣氛充斥在父子互動與尋父之旅中,安靜無時無刻不圍繞著范保德和兒子單獨相處的搭車、用餐、步行等過程裡,每當兒子打破沈默時,都怯生生、措辭小心的帶著幾分敬畏提問,像是一堵無形的牆橫亙在兩人中間,深怕一不小心便會冒犯甚至是觸怒了范保德。傳統的父親無時無刻都帶著名為威嚴的面具,不會輕易展現自己對家人的溫柔與關愛,然而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卻在他們倆之間超越言語的互動中展露無遺,而范保德在打探自己父親的故事與下落時,也抱著異常謹慎的態度詢問端不上檯面的真實經過,因為無情與深情有時是同時並存的。

「故做無情,正是保護深情的方法。」

我們在這兩個人與他人口中的第三個人肩上,見識到台灣男性與家庭模式的世代變遷縮影,在早期年紀輕輕就成家生子才開始準備立業,然而很多時候家庭與事業確實無法同時並進,這也是現代年輕人所公認的晚婚原因之一,因此以前的社會不乏拋家棄子的新聞,例如張艾嘉的《相愛相親》,有的人野心勃勃,有的人以家庭為重,每個年代有自己的時代背景,要強迫上一代與兒女和解是非常困難的事,無論在世與否,所能做的也僅是盡量理解、傾聽和放下怨恨。

畢竟,如同李宗盛所說,若是你同意,天下父親多數都平凡得可以,也許你就會捨不得再追根究底了。

 

《范保德》無疑是一部精雕細琢的質感電影,美術設計、配樂音效與運鏡構圖等皆屬上乘之作,從一個知天命的年紀回望人生的來時路,在許許多多的十字路口上,現實與理想,無情與責任,個人與家庭,殘酷與慈悲之間,充滿哲學的摸索生命之變幻莫測,成熟沈穩而不失赤子之心的尋覓人走到暮年時的自我定位,何謂大人?孟子如此解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時而順流而上眺望未來,時而逆流而下回望過去,導演以一個浪漫卻充滿陽剛色彩的角度看待人生三階段的輪迴心境:年少輕狂時,曾經意氣風發叛逆不羈,與世界格格不入,也對未來感到茫然迷惑;走到中年時,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人生與其衰頹和毀壞;步入晚年時,在經歷過所有年華後,人生的悲歡離合酸甜苦澀,全都猶如那一團氤氳煙霧將一切糾結在一起,飄來飄去,就這麼飄來飄去。

當你歲月漸長,會發現命運從來都是難以捉摸,在人生歷程裡我們之所以前往某處,我們之所以踏上某條小徑,都是有其原因而不可違逆的,生命最終都會讓你領悟這個無法言傳的道理,父母與子女不只是血緣上的直接連結,所有的圖騰與歷史都在冥冥之中不停循環,但又隨時可能因為一點外力介入因此產生變異。

 

「所有你想聽的,過去的故事,都隱藏在未來之中。或者說,所有未來的故事,都隱藏在過去裡。」

所謂「生命的重複與突變」,小到個人、家庭與悲歡離合,大到國家、民族與歷史洪流,因為兒子的真情流露而成就了另一個完整的輪迴,其實掌握生或是掌握死都不比找到自我生命價值來的重要,對整個社會或世界而言,無疑是一道數學題目,生命這條前仆後繼的長河不會因此停歇,但對於自己和周遭的人而言,則是一種化學效應,生死無常緣起緣滅,都會因為我們付出的愛與情感而開啟不同的循環模式。

范保德堅持踏上日本,尋覓父親無情帶走的一塊拼圖,也間接讓兒子理解面具之下的深情,人生是一條坎坷艱難的道路,為了自己做出的選擇,後果好壞得一併承擔,往往連傷口都需要深深掩埋起來,而在這下半場賽事中,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學著自我和解、清算與救贖,所求不過是來得及在生命的終點之前,親手為自己卸下背負了幾十年來的沈重枷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