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王叢虎

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我國脫貧工作作出總結和展望。李克強指出,五年來,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83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羣體。這意味着,我們在過去5年間的脫貧人口數已超過英國(2012年人口爲6370萬)或法國(2012年總人口爲6386萬)的人口數。在談及對2018年政府工作時,李克強表示,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對於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如此成績、如此的信心從何而來?

第一,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俗話講,要想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中國共產黨作爲領導中國人民的執政黨,在脫貧攻堅的戰鬥中始終衝鋒在前,起到領導和表率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果斷決策,把扶貧脫貧工作作爲黨中央、國務院的攻堅任務,放在重要位置。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概念以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積極行動,全國上下形成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良好氛圍。

第二,來自國家的制度優勢。對世界各國而言,最適合自己的制度纔是最好的制度。習近平常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着才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在政治改革、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優勢盡顯,同時在精準扶貧、抗震救災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具體工作中更彰顯出制度優勢和自信。比如,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正是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動員能力,才使得五級政府共同托起貧困村、貧困戶;正是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才使得不同類型的資源共濟貧困村、貧困戶;正是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精神文化傳導能力,才使得因不同原因致貧的貧困戶能夠走向自立自強的道路,等等。

第三,來自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奠定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但同時,一些因自然稟賦差距造成貧困的地區,尤其是連片貧困區,貧困問題凸顯。在這種情況下,正是有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做後盾,我們纔有能力和信心解決這個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

第四,來自精準而科學的施策。精準而科學施策是治癒貧困的良藥。自扶貧工作開始,我們黨和國家就特別重視政策的制定。尤其是2013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制定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措施,並逐步形成完善的政策體系。其中包括:宏觀層面的指導原則《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也包括具體的解決辦法,如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頒發的《關於促進電商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等。正是這些精準而科學的政策措施,才使得我們能夠有效地、快速地解決貧困問題。

第五,來自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人心齊,泰山移"。2016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從2016年起每年都要完成1000萬以上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如此的艱鉅任務,沒有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衆志成城是難以完成的。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投身到扶貧攻堅戰中。正是由於全國範圍內的全領域、全組織、全過程參與,對口支援、層層包乾、全民動員的齊心協力,才確保了我們集中人員辦大事的順利進行。

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何解決貧困問題也是各國不斷研究的重要課題。近五年來,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歷史性進步。中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進經濟增長,大幅度減少了貧困人口,這不僅使中國人民受益,更對世界減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正是這些成功經驗,才讓我們更有信心實現2018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的目標,讓更多人徹底擺脫貧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