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並不算是很知名的保險公司,百年人壽近一年的新聞可不少。

近一年,百年人壽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產品創新:開發多款高性價比產品,部分又遭停售償付能力:償付能力及評級下滑大股東更迭:綠地接盤萬達股權

1中小保險公司的困境

百年人壽這個案例不會僅是個案,很多像百年一樣的保險公司,估計也在琢磨著怎麼突圍。

為什麼要突圍?

2018年的壽險公司規模保費排名(部分):

國內有近100家壽險公司,從2018年壽險公司保費排名可以看出,前7名公司的保費市場份額佔比達到65%,規模都在1000億以上。

剩下的八九十家占僅有的35%的份額,他們的市場份額,大部分只有1%左右,甚至更低。

而作為成立僅10年的百年人壽,排在第13名,雖然不低,但是也不高,與排名靠後的保費規模差距並不是很大。

基本前面在1000億保費規模以上的公司,都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均屬於早期傳統的壽險公司,成立時間較早,代理隊伍人員龐大。

國壽、平安的代理人隊伍都在百萬級以上,其他幾家也都在十幾、幾十萬,地區、渠道覆蓋和機構非常廣泛。

尤其是在三四五線城市及以下,代理人的招聘機制,結合當地親朋的裙帶關係,基本上不會再給新成立的中小公司太大的機會。

新公司還想發展代理人?先過了前面一關再說。

這種管理成本本來就比較高,中小公司再像之前的公司一樣去鋪設這樣的代理人渠道,內外成本都會更高,艱難的選擇。

所以,後來的公司業務渠道相對較弱。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消費者只聽過某幾家大公司的原因之一。

然而,渠道並不是僅有一兩個。

近幾年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的透明化更高的情況,給到中小公司帶來了契機,他們可以通過更低的成本和更多的渠道,將自己的品牌和好產品展示到消費者面前。

2產品的突圍

渠道做的好,什麼產品都能賣的出去。沒辦法,市場就是很現實。

因為並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懂保險,也不是所有代理人都看得懂保險合同。

產品放在面前,不要說客戶,很多業內朋友也會:

「安能辨我是雌雄」?

然而,作為保險本身,保險產品自身的保障屬性,永遠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沒有大公司的品牌優勢和渠道優勢,那麼,中小公司如何走進大眾視野?

之前保險行業詬病最多主要有兩點其一:產品性價比低其二:銷售方式暴力

這兩點都不詳細延伸了,無論是保險圈內及圈外的朋友,都應該可以想像。

對於百年人壽,前年上線的百年康惠保直接把重疾的底線價格做到了一個極致,雖然已近兩年,目前這個產品在保障到70歲的費率上,仍有很大的競爭力。

後續有康惠保旗艦版、童佳保、康欣保、守衛者一號、大黃蜂2號等等高性價比的重疾產品。

作為業內人士,對百年的這些產品都有了解,產品的設計都比較激進,保障方面做得也很有特點,比較接地氣,費率也一低再低。

去年的童佳保、康欣保,已經停售。剛過了春節,2月底停售守衛者一號。

印象最深的是百年的產品中提出的「前症「賠付,著實是比較超前,因為缺少數據參考,存在不確定的賠付風險,被下架。

其實,前症和重疾多次賠付,目前國內可參考數據都比較少。

目前的賠付率假設都偏保守,隨著醫療水平和壽命的延長,未來可能都有賠付率大幅上升的風險。

不過,這點對於現在的消費者來講,應該算是好事。

至於停售的產品該不該買?

我覺得仁者見仁吧,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除了百年,在缺少渠道、極少甚至沒有代理人的情況,還有諸如弘康、復星、國華等等諸多公司也是在產品上比較激進的。

激進並不是壞事,我認為,國內健康險的費率確實還有很大的降價空間。

這著實也是市場應該有的一種走向,好的產品,性價比高的產品才是真正消費者樂意見到的。

3償付能力

在百年人壽官網公開報告數據中,找到其去年四季度的償付能力數據。

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上面標紅色標註的分別是的核心償付能力、綜合償付能力、風險綜合評級是三個核心指標。

償付能力是什麼?

作為國家監管部門監控保險公司經營風險的一個主要指標(限於篇幅,就簡單說一下)

直白點說,就是說保險公司兌現保險合同責任的能力。

目前,監管對這三個指標的要求標準是:

  • 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50%及以上
  • 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00%及以上
  • 風險綜合評級B級及以上

舉個例子:監管部門有一個計算邏輯,比如算出,要求某保險公司需要持有資本100億元,而實際該公司持有資本200億,其償付能力就是200%(200/100*100%)

從監管數字上來看,償付能力及評級越高越好,但是也不盡然。

首先:償付能力低的,監管會責令整改甚至接管,對於已經投保保障型產品的消費者,影響基本沒有。

償付能力高的,監管數據上很好看。

但是對於消費者其實也不見的全是好事,因為其產品很設計上,費率可能會比較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是一個道理。

償付能力低的保險公司,會破產么?買的保險會受影響嗎?

針對破產問題可以點擊這裡

所以,大可不必擔心。

參看百年人壽2018年全年償付能力,從1季度到4季度,一直處於穩步下滑狀態。

造成償付能力下滑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收到錢不足(保費收入低)二是企業自身花的錢多了(或者原有資本貶值)

再看百年的情況,近兩年來的保費收入雖然增長,但是其價格費率一直壓得比較低,整體產品帶來的影響並不樂觀。

但是我覺得,這些並不最核心的影響。

核心影響應該是萬達

4萬達出售百年股份,綠城接盤

萬達這幾年的處境,想必大家在新聞、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多有看到。

作為一家巨大的地產商,這幾年確實風雨搖曳。

但是,其是百年人壽的第一大股東,這個影響可就比較大了。

保險公司在國內的監管是非常嚴格的,任何可能有較大影響到保險公司經營(畫重點:尤其是人身險的公司)的風險,監管部門基本都會第一時間提示或干預。

百年償付能力低,除了前面說的產品的微小影響以外,更大可能是受到投資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償付更低的,說明其公司背後的投資比例,往往比較高,反之亦然。

投資支出比例高是把雙刃劍,既可能賺大錢,也可能賠的睡不著覺。

我找到2016年時候百年的償付能力,那個時候其償付能力接近200%。在之前的,更高。

作為一家激進的地產商,萬達這幾年確實比較那個啥啥啥(你懂得)。

如果萬達還遲遲不轉讓股權,估計對百年的處境會造成更不利的影響。

但是,相較萬達地產,這幾年百年人壽的整體發展,及對行業經營的積極探索和影響,整體還是非常正向的。

從保險公司的策略及產品上,可以看到其經營者是非常想把保險業務做大做強。

所以,在這個時候(近兩年),萬達可以說是百年人壽經營路線上的一個利空。而萬達股權轉讓,對於百年人壽,算是個大大的利好吧。

對於接盤者,不是某家個人的公司,而是國字當頭的綠城集團

所以,年前看到很多消費者擔心。

甚至一些從業人員在朋友圈謠言:哎呀,百年被賣了,看看這小公司就是不行,說破產就破產啊。

有這些言論的人,我們除了看做其無知以外,再一笑遠離他即可。

因為他今天懟那家公司,明天可能就會懟自己的公司,沒什麼理由,就是懟。

5寫在最後

百年人壽並不會是個案。

作為保險公司,大家都在潛心的經營著,希望公司在實現公司基本商業價值的同時,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利益和價值。

因為我們相信,真正的保險行業的經營管理者,都是有真正的人文情懷在心底的燃燒的。

我覺得,這就是保險的源動力吧。

因為保險不是一般的商品,更不是用來割韭菜的工具,尤其是壽險公司的經營尤其注重穩健。

這種變動,往往是公司更加穩健的信號。我們希望,百年人壽走的越來越好。

近期剛好一些朋友問到這些問題,稍微整理分享給大家。

其實,我們關注的並不是百年人壽一家公司,更希望每一家壽險公司都能夠永存百年!

祝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