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回答過多少回了,可是還是有類似問題被問出。我覺得是不是可以把類似問題整合在一起,或有個歸類鏈接。這樣就不必反覆問了。

首先漢族人得名於漢代,但群體形成是在周代。周代不僅是改朝換代,而是人口從根本上改變。周人幾乎都來自西部,是北三苗等兩種羌人返回。秦代更是大量吸收西戎北三苗人口。商代人主體其實是O2這個群體,以及苗瑤。周滅商後他們分別向南北潰逃,O2b隨萁子北逃,一是形成朝鮮,二是融入東北民族,三是渡海成為日本民族重要成員。而O2a居住靠南,則向南潰逃。一路逃到四川貴州一帶,後來受羌人、漢人衝擊再次南逃就形成泰民族,至今攀枝花還有傣族。涼山彝族裡也有20%左右O2a成分。泰族源自古撣族,其實就是商族。除了跑了的,還有一部分留下的就是周代的宋國以及楚國部分成分,比如湖南漢族裡就有大量。

周代以後鐵器逐漸普及,人口增長,到了後來農耕人口與西部游牧人口已經不成比例。比如現在這種科技交通大發展時代蒙古國也只有兩百萬多人,在古代人口就更少了,因為環境惡劣,養不活那麼多人,就那點人平時也要靠互相戰爭打劫或聯合南下打劫過日子,所以後來游牧每次進入中原都是進入中原人口的汪洋大海。就像滿清也就十萬人不到,其中還有的是漢人、蒙古人等。漢民族能夠同化少數民族依靠的首先是絕對的人口優勢。

漢民族主要源自北三苗羌人和商族遺留。北三苗羌人其實就是西戎牧羊人,當年戰敗被發配敦煌地區的陶寺人,現代基因測試也完全證明漢族主體與龍山文化陶寺人完全一致。所以才有洪洞大槐樹為天下故鄉的傳說。也才有了後世將別的故事與陶寺人被迫離開遠走敦煌的故事融合成的蘇三起解。因為苗蠻為黃人老三,蘇是其一個重要符號,洪洞地名又是兩個故事重合點。北三苗返回的成漢族,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隋唐。所以今天測基因發現漢族血統非常純正,因為無論返回先後,基因都反應為苗蠻北支北三苗,且後來返回的其實是少量的。沒有返回的入藏成藏族,入東胡成蒙古,入緬北成克欽、欽族等。還有順著藏彝走廊入彝族的,至今很多彝族還叫羌彝。

漢族大概最早是從青海甘肅新疆這一帶返回,所以在漢族戲曲服飾里能找到藏式裝束,尤其廣東粵劇保留更為明顯。且也只有漢族和藏族有水袖舞蹈,陝北地區唱腔信天游與藏式唱腔有類似。苗蠻有一個重要的祖先認同就是青帝太昊伏羲。所以苗族至今自稱蒙或芒勾,芒勾就是泰國首都曼谷和蒙古一詞的由來,也就是青帝太昊祭司勾芒的反念。在泰語里芒勾指龍,龍則指風。勾芒反念為芒勾,就像帝鴻氏混沌反念為敦煌,帝鴻氏就是黃帝有熊氏。洪洞也是紅和東的意思。當年陶寺戰敗被發配敦煌,後來商人打敗夏人,於是作為北三苗象徵的饕餮出現在青銅器上,由於是去西部牧羊,所以饕餮是羊形象,擊敗陶寺人的石卯遺址發現了很多頭顱坑,這又對應了饕餮無頭的形象。還有兩個無頭的,一個是蚩尤,一個是刑天。蚩尤可能很早,這裡不說,刑天其實就是負責制五刑的皋陶,事實上帝舜大禹集團擊敗了帝堯後裔皋陶,才分的北三苗。而當年帝堯在大洪水時代打敗大鯀,造成顓頊氏後人四散,經過幾百上千年後西逃四川的帝舜集團由甘肅陝北打敗皋陶重入中原,也如法炮製分了北三苗。這兩次被迫外遷,也就造成兩個黃白聯姻聯盟在西部和東北部的分支西進形成後來的古埃及,蘇美爾,迦南地區猶太文明,以及帶領奴隸創造印度河文明。後來猶太有十支以色列支系東歸就是商代返回到西部的羌人。後來返回中原的成了漢族,沒有返回的就是西部民族。這麼一說大概會覺得從時間上有問題,其實我們的歷史記載省去了非常長的時段,比如大洪水大鯀時代就是猶太的起點,五千七百年。而大禹是被發配西部以後不知過了多少代從西部返回的。說兩人父子關係也只是表明為一個世系,帝舜時代主要是西逃到四川並建城成都的那個時代,其歷史估計很長。大禹取得帝位也可能是一個朝代,然後才是夏啟建立的夏。大禹不是夏啟父親可能性很大,說是父子也只是表明為一個世系。夏啟建立夏以後將白種日耳曼有扈氏驅逐出去。夏亡後,黃種猶太返回,周代入中原,將東夷里的穢貊趕向東北,而原來留在湖南的白種也隨商人南逃,最後融入泰族以及形成柬埔寨,還有部分與泰族一道形成越南占城人。這支白種就是與苗蠻聯姻的熊族,與印度白種、古羅馬人、斯拉夫人為同種,而在西部形成的是西戎北三苗與斯基泰這個聯盟,其文化類型特點幾乎一致。夏代以前有很多白人,歷史上驅逐了很多,夏代多數被驅逐了,商代還有少量遺留,至周代將遺留的也一併驅逐。周代以後白種只是微量存在。這也是後來漢民族以及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幾乎都是黃種後代的原因。


華夏來自陝西,是周人周地的指代。周人自稱華,也自稱夏。華來自華山,「華山玫瑰燕山龍」。周人生活在華山腳下,所以自稱華。那麼夏呢?《史記》記載,吳季札聘於魯,觀周樂,點評秦風是這樣說的,「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所謂夏聲,就是夏地夏人的歌聲。所以,夏就是周人舊地涇渭流域,就是關中。周人自稱華,也自稱為夏,合稱華夏!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夏有雅正大等義。宗周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就是雅詩。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本是從西方遷來,所以叫東夏,東西合稱諸夏」。古代文獻與現了史學家共同證明,最早的華夏是周人周地,即關中平原,涇渭流域!武王伐紂,周人成為統治階級,華夏也就擴大到了全國。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

尚書

·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

·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這要從我們的老祖宗說起,當時寶雞那邊的山裡住著一個姑娘,叫華胥氏,踏著雷公的足跡後受孕生子。繁衍的後代就是華族人。華族人建立了夏朝,就是建立了國家,這是中國大地上的第一個朝代。所以就華夏了。以後的人都自稱是華夏的後代。

最早與白人祖先共同來自非洲,在亞非交界地帶附近發生分支。黃種人最終到達東亞地區,到達以山脈為背景,河水為依靠,陽光充足,植物性食物充分,溪水池塘為重要肉食來源,大型猛獸相對實力相對足夠平衡的地方(一般為四面環山或環水,且有四季),且疾病不多可忍受。--原因是只有這種地帶防衛成本最低(防衛材料最多最便利),水豐富,食物豐富,大型猛獸活動不便利(只有水多山多地帶滿足條件)或食物豐富。便利於原始社會人口的繁衍與生命的安全生存(直接重點)。數遍全中國,這樣的地帶不多,往北寒冷水少食物少,往南蚊蟲多毒蛇猛獸多,因此可以分析出全國具備大型生存繁衍的區域在哪裡!!同時可分析出東亞乃至黃種人族群是怎麼分支的...


今天的人類,全是一萬年前滄海桑田發生時,被保護而於滄海桑田後活下來繁衍遺傳至今的。在上一輪的滄海桑田後,整個世界,就只剩蒼茫洪荒中的一地陸地。這塊浩瀚洪荒中唯一的陸地,就是中國一名的由來。在這唯一的國土上,生活的是說同一種語言的同一個民族。這個民族,就是今天天下不同民族不同種族最原始的始祖。這個全人類共同的始祖,就是滄海桑田後的中國人!今天的人類,包括今天的中華民族,都是這個始祖曆數千年上萬年演變的後人。只是在漫長的水退陸進的演變過程中,今天的中華民族,依然生活在洪荒中國的這塊土地上。而其它的中國人的後裔,則在隨陸地演進的過程中,走向了世界各地,成為了當今世界所有不同膚色、不同習俗的不同民族。無論今天的人如何定義過去的民族與種族,都是依所見表象想像,不足為真實憑據的牽強定義。看看三千年內,同一個民族的人類,遷徙於不同地區後,於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演繹變化,演變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風俗習慣的結果,就可以明白了。


先看看這些名詞的定義你就明白華夏、中華中國、中州、中原這些詞語的含義。

華夏,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原、中國。

中華,1、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 。2、指中原。3、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 中土指中國、中原、中華、中夏、華夏,諸華。

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國,黃河中下遊河南的古稱,意為國之中,華夏之中。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5]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從以上詞語的含義可以看出華夏中華中國中州中原基本意義相同。

探究華夏族的起源其實就是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綜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其中六大工程位於河南的5處,山西1處。山西那處離河南不到100公里。國家的位置選擇已經說明了問題,還需要在爭辯的嗎?中華文明起源於河南,華夏族也起源於河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