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道

  中國不僅僅是在《流浪地球》中仰望星空,現在,中國擁有自己的空間站並不是夢。

  2019年兩會期間中國載人航天第一人楊利偉公佈了中國的空間站計劃。記者瞭解到,在備受關注的天鏈二號01衛星準確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後,中國將繼續發射多顆天鏈二號系列衛星,實現全球覆蓋。

  而該衛星的重要意義在於,未來中國空間站將通過天鏈二號系列衛星實現與地面的高速數據傳輸。

  業內人士預估,該投資將達到數十億至百億元。

  據瞭解,很多民企正在積極參與到中國的航天計劃中。

  中國空間站建設預熱

  “在天鏈二號發射成功後,我們還將繼續發射天鏈二號系列的多顆衛星,實現天鏈二號的全球覆蓋。”衛星研製總指揮張鵬向記者表示。

  天鏈二號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爲中國空間站提供通信數據的傳輸和維護。

  不久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對外公佈:“預計於2022年前後建成中國空間站。”

  其規劃是:“空間站核心艙和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正在抓緊研製生產,將於年底前進行發射場合練和首飛任務準備工作;執行空間站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也在按計劃抓緊選拔訓練,核心艙載荷正在積極開展初樣階段研製,其他各系統都在按工程總體計劃安排抓緊各項工作準備。”

  天鏈二號衛星將爲這一龐大的太空計劃的實施提供重要支撐。

  “目前,天鏈二號的技術在國際上比較領先了。”張鵬表示。

  據瞭解,此前宇航員的教學、《新聞聯播》上載人航天相關數據通信都是天鏈衛星實時傳輸的。

  對於天鏈二號而言,“不僅僅服務於空間站一個項目,天鏈衛星的轉動角度非常大,之前無法達到的區域,現在都能夠達到”。

  同時,天鏈二號的軌道位置非常高,“可以‘居高臨下’,爲中低軌道航天器提供數據傳輸”。

  據瞭解,天鏈二號不僅僅保障未來的空間站,星地間要實時穩定的通信,該系列衛星還能爲無人機、民航、遠洋船舶等提供服務。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曾對外透露,建造空間站是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中第三步的任務目標,按照目前規劃將於2022年完成建設,建成後在軌運營10年以上,可容納3名航天員同時在軌工作生活,未來,中國航天員長期在太空駐留和多次往返將成爲常態。

  將發射多顆衛星

  據瞭解,多年前,出於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及其他重要領域的需求,我國及時啓動了天鏈二號衛星系統的預先研究攻關工作。

  張鵬向記者表示,爲了實現對地表的全覆蓋,“我們還將發射天鏈二號系列的多顆衛星,實現全球覆蓋,並且有能力保障中繼網的穩定運行”。

  目前,天鏈二號02和03號衛星已經在研製中,按照這一計劃,衛星投資將會持續增加。

  除了天鏈二號這類中繼衛星外,世界各國在其他領域的衛星製造技術競爭同樣激烈。

  比如目前技術競爭最爲激烈的是,低軌數據覆蓋衛星。業內人士向記者解釋,全球寬帶上網技術都是通過基站,但是在沙漠中建設基站很難實現,所以現在全球都在競爭的是全球數據覆蓋的移動網系統。

  目前,國內的鴻雁衛星系統,就是讓成百上千的微信數據對全球進行覆蓋。

  鴻雁系統,在2018年底發射了系統的首顆星。

  據瞭解,整個星座主體預計在2023年建成,屆時可達成隨時隨地使用由衛星提供的互聯網接入服務。

  “鴻雁”系統最爲重要的功能是,所提供的網絡將不受空間和地域限制,在地面網絡無法覆蓋的地方,可以提供無死角的全覆蓋網絡服務。

  “這一領域競爭最爲激烈。”上述人士表示。

  民企參與航天器研製

  “空間站建成後,未來數據中繼服務要求非常多。”知情人士透露,“還會爲更多的民用需求提供服務。”

  他還透露:“目前民營企業參加航天器研製的非常多,未來包括一般民用的航天器。”

  目前發射成功的天鏈二號01星將有效地助力“一帶一路” 信息建設。

  “一帶一路”沿線分佈着許多富於經濟發展潛力的國家,途徑高原、山地、海洋、江河、沙漠、戈壁、森林、峽谷等各種地形地貌。利用天鏈中繼衛星系統,天鏈二號01星因其所具備的服務對象數量多、傳輸速率快的優質功能,有望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更準確的數據傳輸。

  有數據顯示,全球衛星產業產值從2013年的2310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690億美元,同比增長3%。未來,在通信、氣象、導航和遙感衛星領域對衛星的利用將會進一步增加。

  “我們一直希望中國的衛星也像高鐵、核電一樣,能夠收穫更多的訂單,把中國的衛星項目也帶出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市場人士表示。

  (編輯:郝成;校對:顏京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