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學說話這個話題,有人因爲自己孩子說話早洋洋得意,就會有人因爲孩子說話晚憂心忡忡。

  同一個年齡的孩子,有的孩子像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有的孩子卻不怎麼說話,或者磕磕絆絆說不了完整的詞語和句子。

  這時候“善解人意”的親朋好友就會拿“貴人語遲”這樣的古語來安慰你。

  但是!很多古時候的傳說,都是人爲編造的。比如漢武帝劉徹的寵妃鉤弋夫人。

  傳說鉤弋夫人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漢武帝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便召喚此女過來,見其雙手果真是緊握拳狀。漢武帝伸出雙手將這女子手輕輕一掰,少女的手便被分開,在手掌心裏還緊緊地握着一隻小玉鉤。漢武帝一看,哇,好神奇,真是一個了不得的奇女子。於是該女得到漢武帝的寵愛,號稱拳夫人,又名鉤弋夫人 。

  這個握拳藏鉤就是當朝官員吸引和取悅漢武帝的一出好戲,就是爲了給鉤弋夫人增添一絲神祕的色彩。

  同樣人們總說地位顯赫尊貴的人說話就會比較晚,說話晚的孩子更聰明,讓很多父母不重視兒童的語言能力的發展還沾沾自喜,可真是坑娃不淺!

  我們都知道,孩子說話早晚和語言環境的關係很大。早前也有報道說發現“狼孩”,一樣的不會也不願說話,這是一個道理,同樣的是沒有語言的氛圍,就算天生再聰明的孩子也不可能直接會說的。

  一般來說,孩子學說話的過程分爲五個階段:

  1歲以前

  模仿聲音

  1~1.5歲

  開始能說出幾個特殊的字詞,但是對語法還不懂

  1.5~2歲

  詞彙量開始增加,甚至能說出句子

  2~2.5歲

  能更清晰地表達意思,用更準確的詞,語法也開始形成

  2.5歲以後

  學會表達順序和因果

  對照一下,你家寶寶如果在自己所在年齡段上沒有達標,就該考慮考慮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了。

  孩子說話早晚,除去孩子先天的因素外,和環境是必不可分的。

  1929年,美國醫學協會通過對一千個人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說話越早的孩子之後的智商就越高。早教專家認爲,三歲以前嬰兒的語言能力至關重要。如果這個時期寶寶的發音說話能力跟不上,將對未來的整個智能結構的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對寶寶的許多能力發展會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

  那麼對於語言表達不好的孩子,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大人是不是幫孩子包辦的事情太多了?

  大人平時幫孩子包辦的事情太多了,孩子不需要說話,提要求,大人就什麼都幫他弄的妥妥了。

  在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寶寶,2歲了還不願意說話。她基本上是姥姥帶的,姥姥也是個雷厲風行的人,做事風風火火,寶貝還沒開始說,她就接着說“是不是要喝水了,是不是要喫東西了,是不是要出去玩了?”有時寶寶還沒來得及回答,她就已經把水遞到孩子手中了。孩子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後來就不願再說了,反正有人會幫她安排好一切的。

  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多給孩子語言表達的機會,少做點事,多讓孩子說說話。孩子想要什麼的時候,不要馬上幫助他拿過來,要等孩子自己表達出來之後家長再行動。

  讓孩子知道自己把要求說出來這麼好使,提高孩子說話的興趣。

  大人是不是平時跟孩子說話太少了?

  除了照顧孩子日常起居跟孩子沒什麼交流,或者就算想跟孩子聊聊也不知說什麼好。

  還有的是老人帶孩子壓根不跟孩子說話,孩子缺乏交流和模仿的對象。

  有次在茶水間同事們閒聊八卦時,我聽到了這樣一件真人真事:某位同事老家有個遠方親戚琴琴媽,琴琴媽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只不過三女兒生下來就送人了,送的也不是別人,而是老公的弟弟,當時也是想着弟弟結個婚不容易,弟媳又不會生,剛好她還想再要個兒子,就把小女兒送給他們了。

  本來出生時看着也是機靈可愛的,在姑娘五歲時,琴琴媽一家從外地回來,卻發現女兒不會說話,也不願說話,還極怕生,看着都讓人心疼,聽旁邊的鄰居說,弟媳也是極內向的,不願說話,不喜與人交流,姑娘小的時候也不帶她出來玩,在家也不給孩子說話,哭了鬧了,就抱着搖搖,直接導致了孩子就一直沒開口說話。

  琴琴媽知道了以後,後悔不已。你說小姑娘多可憐啊。只能從頭開始教,儘量讓孩子慢慢恢復正常。

  這種情況大人要多跟孩子互動,爲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平時多給孩子讀書,講故事,說兒歌,拿到新玩具,或者其他某樣東西,先幫孩子描述出來,出門的時候身邊的一景一物也都是和孩子交流的話題。

  家長要抓住一些機會,想要孩子說的好,你首先就要跟他說的多。

  是不是家裏的語言環境混亂?

  家裏的語言環境比較混亂,比如,家庭成員來自不同城市,老中青三代說着不同的語言。有山東話,有東北話,有四川話,那孩子在模仿和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就會非常迷茫,無法學好一種語言。

  所以,家裏人平時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最好都使用普通話。

  大人跟孩子說話的語速太快

  大人跟孩子說話的語速太快了,或者句子又長又複雜,孩子無法理解也無法模仿。

  這種情況家長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儘量放慢速度,吐字清楚,讓寶寶能夠看着你的口型,瞭解你是怎樣發音的,方便孩子去學習和模仿。

  家長過於焦慮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說話太晚,特別着急,你的這種焦慮情緒就會傳染給孩子,從而導致孩子語遲,更不願意去學說話。

  所以媽媽首先應該輕鬆,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當孩子跟你說了4個字的話,你可以把其他的詞語補充完整再說一遍。

  比如孩子說,我喫飯飯。如果媽媽說,好,喫飯飯。那孩子的學習可能永遠停留在這幾個字以及不規範的兒語。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說完一句話後,媽媽可以說,孩子肚子餓了,想要喫飯了,對嗎?走,我們喫飯去。

  在你重複的過程中,孩子既能瞭解規範的語言,也能學習如何把這句話表達完整。

  孩子學說話是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媽媽對待孩子應該有耐心,當孩子能說出完整的句子時,及時的鼓勵他,提高孩子學習語言的興趣。

  這也給家長們提個醒,孩子在語言敏感期時,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語言氛圍,這樣纔可以事半功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