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情感美文系列

  小潘談情說愛 簽約作者原創

  01

  都說養兒防老,劉母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劉母今年七十歲,育有兩女一兒,兒子是家裏最小的,不過學歷高,結婚晚。爲了供小兒子讀書,兩個女兒也早早的從高中退了下來,去工作賺錢,爲的就是供弟弟念大學,讓他出人頭地。

  劉母的小兒子李涵今年三十七歲,在某公司任高管,如母親期望,事業上順風順水,婚姻也是幸福溫馨。

  李涵三十歲結婚,如今有兒有女,妻子小他四歲,但是很懂得照顧人。不過幸福的家庭總有遺憾,那些年,社會經濟條件不好,劉母的老伴在礦井上班,每天起早貪黑,到井下挖煤,飢一頓飽一頓,而且常常爲了省錢,不吃早飯;平常也因貪杯,跟同事洗完澡後,幹喝白酒。

  恰是因爲生活作息的不規律以及養成了嗜酒的毛病,在他六十歲那邊,夜半三更,突發心梗,送到醫院時,已經離開人世。

  02

  自此劉母就過上了獨居老人的生活。不過,她身體還算硬朗,只是時而覺得孤獨,兩個女兒常常帶着孩子回家陪伴,劉母自覺不好意思,常說:你們已經是嫁出去的人,常回孃家不好看。

  兩個女兒到不以爲然,認爲這是新時代,沒有舊傳統那些思想,陪伴老人是作爲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劉母聽後心裏喜悅,但也不禁生氣一絲憂傷;其實,劉母最想見的還是自己的小兒子李涵;不過李涵現在一線城市S城定居,公司事務繁忙,也很少回到故鄉。

  曾幾何時,劉母盼着兒子能接她到大城市看看,住一些日子,可兒子從未開口邀請;有次,她過68歲大壽,一家子女兒孫都回來爲她祝壽,她路過廚房的時候,聽到大女兒勸李涵。

  03

  “涵,你說,你現在每年賺幾百萬,啥時候才滿足?有空把媽接過去住兩天不行,她常常唸叨你?”

  “不是我不想接,我工作忙,接過去也沒人陪她。”

  “咱媽就想看看孫子,看看你,你咋不懂呢。”

  “道理我當然懂,姐,這事也不是我做主,馨兒說,咱媽年紀大了,生活習慣上有衝突,搬到家裏不方便,我想,也確實如此,到時候產生一些矛盾,大家臉上都不好看。”

  “哎呀,你呀,怎麼還娶了媳婦忘了娘,回到我找馨馨聊聊。”

  “姐,你可別給我的家庭製造矛盾,媽這事兒,你別管了。”

  “涵,爸媽奮鬥一輩子,就分了兩套房,和一點存款,我前幾天跟媽聊天,她的意思是把這些都留給你和你的孩子,咱媽這樣偏愛你,你怎麼就不懂回報呢?”

  “就這點房子,值幾個錢。好了好了,做飯吧,回頭再聊這些。”

  聽到這,劉母不禁潸然淚下,回憶幾十年,含辛茹苦把李涵拉扯大,寒風中揹着他入學;大雨滂沱,抱他在懷裏去醫院看病;爲了存學費,吃了大半年的饅頭鹹菜,還騙李涵說:自己高血壓血脂稠,不可以吃太好。

  爲兒子付出一生所有,卻被兒子幾句話風輕雲淡的帶過;幾十年如一日的愛與付出,並非那麼簡單。自那以後,劉母就決定,把財產留給兩個女兒。

  因爲年過70歲,她才明白,兒女都是平等的。誰養老,就該把財產留給誰;古時,我們常說養兒防老,其實也沒有錯。但是也折射出我們對待親子關係的一個誤區。

  劉母的故事,其實在中國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父母對男孩的偏重,卻導致晚年時不受兒子的待見。

  04

  很簡單的一個事實是,傳統上,養幾個兒子的投資回報率比自己養老要高的多。理論上,養兒子的投資回報率可能無限高,因爲兒子可能有出息,可能會中秀才、可能會中舉人,可能會當大官衣錦還鄉。女兒有可能會嫁給有錢人,可能會嫁給鄉紳、大戶人家。如果你準備自己養老,你得把錢藏在牀頭底下,傳統上中國人一向都沒有很好的投資工具,所以存下來的幾個銅板到老了還是那幾個銅板,用來養老很可能是不夠的。

  養兒防老的實質是把子女當成了經濟工具。這體現了中國人的特點:人不能自己爲自己負責,需要別人爲自己負責。當然,母愛偉大,父愛偉大,但是,不出意外,我們都會爲人父母,生而在世,我們都要經歷這些階段,當小孩,做大人,做父母,做老人;在這些階段中,我們才能體會到人生在世的不容易和小幸福。

  有人說:孝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一種責任,但這不是義務。中國《婚姻法》也規定:

  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所以於情於理,“孝順”只是個人的一種選擇,而非一種強制行爲。但是,無論如何,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們從父母身上得到的,終究也要償還到子女身上。天道輪迴,便是如此了。

  今日話題:你們那裏有重男輕女的現象嗎?歡迎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