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真的會乘坐飛船來訪問地球嗎?即便是親眼看到過不明飛行物,很多人也不會相信那就是外星人的飛船。

  隨着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對外星文明的困惑越來越多了。想想看,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都有 4.3 光年,有外星文明的星球還不知道離我們有多麼遙遠,人類至今都無法跨越光速的限制,外星人有可能跨越這麼漫長的距離來訪問地球嗎?

  如果我們要去一顆遙遠的星球,速度必須比光還快很多倍,以保證自己不會在到達對方星球之前因爲太老而死去。可是,愛因斯坦認爲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極限。放下這個問題不談,如果我們已經掌握超光速飛行的技術,還有多少棘手的問題等着我們?比如,飛船在太空中高速航行,怎麼避免太空物質的碰撞?要知道,一隻小鳥撞上超音速飛機,後果都是災難性的。還有,我們怎麼克服慣性?

  爲了節省時間,我們的飛船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裏將速度提高到最大,如果飛船和飛船內部的物體不能同時受到相同的加速度作用,就必然遭受到巨大的慣性作用力。脆弱的有機生命體所能承受的加速度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真像科幻作品裏那樣讓飛船瞬間加速進入光速通道,恐怕飛船內的乘員早就被巨大的慣性撕碎了。如果以人類能承受的加速度來逐漸提高速度,即便是加速到光速的幾分之一,都需要幾年的時間,更不要說達到超光速了。

  不論是現實中人類建造的飛行器,還是科幻作品中人類想象的飛行器,推動力引擎都是最常見的動力方式,從噴氣式飛機到火箭,再到以微波、激光、太陽風爲推動力的太空帆船,都沒有擺脫老祖宗發明的煙花的影子。這種動力方式存在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它會對飛船內部的物體造成巨大的加速度影響。

  這種作用於飛船外殼的動力方式,是通過間接的力將速度傳遞給飛船內部的物體的,不要說人體無法承受,即便是比人體結實幾倍的物體,也承受不了瞬間加速造成的慣性影響。因此,我們只有改變這種傳統的動力方式,纔有可能真正解決慣性的問題。

  在科幻電影 《火星任務》 中,

  主人公最後乘坐火星人的飛船以極高的速度飛離了荒涼的火星。科幻作家爲了讓人體能夠承受這種巨大的加速度造成的衝擊,在火星人的飛船上裝配了一套減小慣性帶來的不良反應的裝置——一種將有機生命體置於液體中的裝置。這種方法的確可以提高人體承受慣性的能力,因爲人體組織的 70% 都是水,把人放置在與之密度接近的環境中,可以增加人體對慣性的承受能力。密閉車廂裏的蚊子雖然在車廂外承受不了火車加速的慣性,卻可以在車廂內自由飛行,因爲車廂內的空氣被火車帶着一起運動,承擔了大部分慣性。可對於超光速帶來的慣性來說,這種緩衝幾乎不起作用,而且液體在這種加速度作用下產生的極大壓力,也是人體承受不了的。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保證飛船和飛船內部的物體同時受到相同加速度的作用,那麼飛船內部的物體相對於飛船來說就不會產生相對運動,我們只要克服飛船整體的慣性,就可以避免飛船內部的人員遭受慣性影響。如果將整個飛船都置於同一個力場環境中,讓飛船及其內部的物體同時加速,也許就有可能解決飛船內部的慣性問題。

  在我們已知的四種力中,強力和弱力屬於“核力”的範疇,雖然強度比較大,但作用距離非常短,而且釋放後很難控制——誰想乘坐一個用不斷引爆的微型核彈推動的飛船去宇宙?電磁力和萬有引力是兩種我們比較熟悉的長程力。如果用電磁力作用於飛船,爲了消除慣性,就得把人體也置於這種強磁場環境中,超高強度的電磁場會給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有些物質會屏蔽或幹擾電磁場,也會給製造這樣的飛船帶來很大的麻煩。

  那麼就只剩下萬有引力了,這種力場是人類最適應的一種力,而且,它能夠對所有物體施加作用力。在缺少重力的環境中,人類反而會覺得不適應。也許,我們可以建造一種以萬有引力爲動力的宇宙飛船。

  萬有引力是人類到目前爲止最不瞭解的一種力。引力是如何產生的,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質,我們都知之甚少。愛因斯坦對引力的解釋是:具有質量的物體會導致時空彎曲,而彎曲的時空產生了引力。但那也許只是引力作用的結果,並不一定就是它產生的根源。我們現在只知道引力是一種弱力,雖然在微觀世界裏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宇宙空間這樣的宏觀世界裏,它是絕對的主宰。

  使用萬有引力場做飛船的動力似乎是非常完美的。引力場不但是一種長程力,而且可以將力同時施加給力場中的每一個物體,並使其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因此,如果能夠讓飛船始終處於一個單向的引力場中,那它就可以驅使飛船及飛船內的物體同時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很高的速度。我們不但可以將它作爲飛船前進的動力,更可以開發一種反萬有引力的裝置來抵消其他力場的作用。由力場發生裝置產生的多重力場甚至可以同時模擬地球的重力環境。這樣,駕駛者在飛船內既不會有加速和轉向的感覺,也不會有失重的感覺,如同置身於地面上的建築物內一樣舒適。

  要想讓引力場完全作用於整個飛船,就必須使其產生於飛船的外部,而且必須施加在飛船的前進方向上。當然,反物質世界的斥力場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只是實現起來更加困難。外置力場並不算什麼新鮮的東西,人們常常把它想象成外星飛船的防衛武器,卻很少把它當做一種動力方式。

  想象一下,在飛船上同時設置三個不同的力場:用一個始終垂直於飛船底部的力場模擬地球的重力環境;用一個作用於飛船外殼上的力場使飛船適應不同的外部環境;而主力場則作用於整個飛船,牽引飛船前進。第一種力場應該是方向和大小不變的引力場,而後兩種力場則需要根據外部環境和運動方向等因素隨時改變。只是作用於外殼的力場不一定是引力場,採用對金屬作用更好的電磁力場將更爲合適。當然,這只是最基本的設計要求,較大的飛船則可能需要安裝多個“引擎”來共同完成更加複雜的工作。

  至於怎麼製造出力場發生裝置,不論是依靠反物質還是迷你黑洞,都已經大大超出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只能暫且放到一邊,留待以後慢慢解決。

  現在,假設我們已經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力場並造出了引力發生裝置,而且有足夠的能量驅動飛船進行超高速飛行,那我們應該把飛船造成什麼樣子以適應這種新的動力裝置呢?

  引力場是裝在飛船外部的,而且要使飛船隨意改變方向,那麼,爲了方便力場的移動及產生均勻的作用力,飛船就應該儘量設計成具有對稱形狀的外觀,帶有曲面的球形將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我們設置了垂直於飛船底部的力場來模擬重力環境,飛船向下運動的機會就會非常少,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它設計成一個半球形。沿飛船底部的邊緣不需要太多的空間,可以將它壓扁。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最小系統的飛船是個什麼樣。我的天,這不就是飛碟嗎?是的,裝備了“萬有引力引擎”的宇宙飛船就應該具有球形或者碟形的外觀。也許今後在科幻作品中出現的飛船都將具有這樣的外形,而且也不會再有後面噴火、發光的特徵了。強大的引力場不光可以使飛船抵消星球的引力懸停在空中,更可以在飛船前進方向上開闢一條“乾淨的”通道。由於飛船外殼也同時受到電磁力場的保護,外部空間對飛船殼體的作用力就可以由力場來承擔。這樣,飛船不論身處什麼環境,只要力場強度允許,都可以暢通無阻。而且,我們不用考慮飛船的外形是否符合空氣動力學或者流體力學的原理。

  解決了飛船內部的慣性問題,瞬間加速、直角拐彎這樣的飛行特技自然沒什麼困難。當然,對於只用一個“引擎”的小飛船來說,旋轉可以使其保持自身的穩定,不必考慮調整力場來解決搖擺的問題。

  現在,我們再看看飛碟吧!你不覺得它們就是外星人的飛船嗎?

  不論外星人的飛船採用什麼技術,都必須解決飛船超高速飛行所帶來的慣性問題,而飛碟所展現出來的奇特飛行方式,恰恰說明他們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飛碟的外形又與解決這一問題的設計要求相符。還有,根據那些聲稱看見過飛碟的人的描述,飛碟的形狀及其展現出的飛行性能是完全違揹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的,也許最富有想象力的科幻作家也不會賦予飛船直角拐彎這樣的特性,所以,他們不大可能編造出這樣的景象。

  當然,自然現象論者一定會堅持他們的觀點,認爲所有的不明飛行物目擊報告都不過是特殊的自然現象,不相信有什麼外星人。但是請想想,這種特異現象是自然現象的概率有多大?我們是選擇不合邏輯的猜測,還是選擇合乎邏輯的推理呢?對於科技比我們先進得多的外星文明來說,他們肯定已經掌握了運用各種力場的方法,在能量的使用及效率上也要比我們高若干個等級,因此他們完全有可能乘坐高速飛船,通過我們還不瞭解的途徑到達地球。

  我們已經不能再用現有的知識去判斷飛碟現象的真實性了,只能通過邏輯推理的辦法來推斷它的合理性。既然外星人已經走過了我們未走過的路,實現了我們未做到的事情,就說明沿着這條路走是正確的。這不但可以讓我們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少犯錯誤,而且可以促進我們自身科技的發展,縮短和先進文明之間的差距,更好地防範未知的危險,從而保證我們的文明能夠不斷地延續和發展。

相關文章